构建有效载体促进思维发展
2018-01-27马长青
马长青
[摘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提问等多种途径来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构建;载体;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36003401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学生的思维所能达到的层次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层次。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能不能掌握具体的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使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在理解基础上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当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才会更加深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时,我从各种酒的酒精度引入百分数,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这些百分数的含义。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对各个百分数的含义进行猜想,有的说“42%就是指将酒平均分成100份,酒精是其中的42份”;也有的认为“酒精度越高,说明同样多的酒里面含有的酒精越多”;还有的说“酒精度的百分数只能表示酒精和酒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酒精到底有多少”……在这样的交流讨论中,学生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我引导学生猜想:“将整瓶白酒平均分成100份,指的是白酒的重量还是体积?”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后者,我追问原因,不少学生的理由是“体积更容易分”。然后我与学生一起阅读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明确酒精度的真正含义,使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更加深刻。在生活中,学生对酒精度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完全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中猜想酒精度表示的含义,学生很自然会想到分数的意义,因为百分数也是特殊的分数,所以学生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猜想,这样的思维活动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再给予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浅显走向深入。
二、在矛盾基础上推动学生的思维前行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将自己脑海中相关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是有目标的,因此也更有效。
例如,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搜救情境,当学生发现处于正东和正北两个方向之间有多个可以用同样语言来表述的点时,他们意识到之前描述位置的方法是不完善的,于是我让学生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交流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角度,因为之前在确定位置时只是粗略地将正东和正北之间的区域表述成东北,而在更为精确的要求下,可以加上角度来确定位置,这样的方法就是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生的。在实际需求的刺激下,学生必须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自发性的思维活动。通过努力和探究,学生能够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再次面对问题时,學生更愿意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如此良性循环,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就形成了。
三、在问题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化
问题是师生间交流的桥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和尝试的有效途径。在尝试探究中,除了动手操作等活动外,内部的思维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教学“搭配的规律”一课时,课始,我创设生活情境:“早餐店有三种点心(包子、米饼和油条)和两种饮品(牛奶和豆浆)供选择,小明要挑选一种点心和一种饮品,他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首先用问题“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将所有的选择都列举出来;有的学生进行了有序的搭配,即先选择一种饮品,分别与三种点心搭配,然后选择另一种饮品,再分别与三种点心搭配;还有的学生用连线的方式画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其次,我通过问题“你喜欢哪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不少学生认同第三种方法。再次,我通过问题“你能不能用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解题过程,使他们发现不管是采用第二种方法,还是用第三种方法,都可以列出乘法算式来解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并实现了解题方法的优化与内化。
总之,开展有效的思维活动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充实、更真实,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责编杜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