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政府环保舆情应对研究
2018-01-27赵克肖
赵克肖
摘 要 2017年以来,伴随着环保工作的持续高压态势,环保成为全社会焦点。新媒体作为环保舆情的重要视窗,有其特有的困境与难题。在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政府应当以乘法思维、矩阵思维以及权威性的角度去控制和管理环保舆情。
关键词 新媒体视域;乘法思维;矩阵思维;权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104-03
2017年以来,环保工作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环保舆情活跃度空前增强,环保已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在复杂网络舆情环境下,如何正确处理环保舆情,积极主动回应民众关切,是政府环保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 基本概念界定
1.1 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1]。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来、新媒体是一种新闻传播的新媒介、新载体,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网、互联网等)向用户提供多种信息。
1.2 新媒体视域下的环保舆情
新媒体视域下的环保舆情是指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借助互联网这一沟通平台,围绕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环境事件所发表的含有多种观点、情绪、意见交错的总和信息,即人们基于环保这一热点话题的讨论在互联网上的反映。
2 研究背景
2.1 新媒体成为环保舆情的重要视窗
目前,学术界王倩等学者以百度搜索指数作为参考指标(检索日期2016年4月1日,检索周期为2011年1月-2015年12月)进行检索比较,发现网民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依次是空气、水、土壤、生活垃圾和噪音。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11月网民对于“雾霾”的搜索指数飙升至60 000以上,达到“十二五”期间的最高点,进一步说明百度指数对环境问题的敏感舆情表现力[2]。
从现实数据来看,“两微一端”已成为言论发酵和社会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信源。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7)》发布,微信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一半以上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次数超过10次,微博使用率超过30%。而移动新闻资讯App对于25~40岁用户覆盖率占总体使用人群的70.3%[3]。另外,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舆情事件频出,据我国环境保护部的环保舆情数据显示,在2009年到2015年间,这类突发事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4]。在互联网电子社区、“两微一端”等公共领域,环保舆情成为公众的重大关切。民众通过新媒体观测环保舆情动态,表达对经济社会绿色、协调、持续发展的看法,并充分参与和利用网络维护权益、参与公共管理。
2.2 新媒体视域下环保舆情面临突出问题
一是新媒体视域下环保舆情触发“地面效应”的概率高,易出现偏离、异化等不良讨论趋势。空气、水等环保类问题关乎民生,普遍牵涉面广、影响大,舆论关注度高、敏感性强。一旦舆情发生后,容易在舆论中积蓄大量情绪,引发舆论连锁反应,不断造成话题刺激,持续在网民心中形成强烈的情感暗示和负面影射,并从网上溢至网下,为现实的行动性串联提供强大的舆论动力和情感支持。
以此次环保督查产生的环保舆情为例,2017年4月以来,环保部启动覆盖面最广、督查内容最严的环保大督查,对违法排污企业形成持续高压态势,一些环保“杂音”也随之而来。“环保重压之下,风暴所到之处……企业大面积断水断电停产,工人停工失业,家庭生计堪忧!”“很多中小化工企业主全部身家都压在工厂里,而无数工人正背负着房贷、车贷、养家、养老的巨大压力,政府采取一刀切式整治令不少无污染的企业也被强制关停……”。微信群、朋友圈出现了“环保风暴”“一刀切”“环保与生存”等偏激势头。对环保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夹杂入恐慌性盲从、情绪性抵触等大量极化语言,舆情出现偏离、异化等不良讨论趋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疏导与化解。
二是利益群体干预、营销账号“碰瓷”是环保舆情最大的舆情变量。当前国内众多全网性热点舆情发酵一般都经历“爆料”“传播”“引导”“营销”这四个阶段,而部分利益群体借机表达“意见诉求”、一些营销账号借势“碰瓷”营销常成为全网性热点后舆情走势最大的变量,令舆情出现“政治化”“利益化”等复杂变化倾向。而灰黑势力也可能借机发挥,用持续发表煽动性言论来达到“网上持续造势、网下行动性呼应”等割裂舆论的目的,需引起高度警惕和持续关注。
三是易被不法分子趁虚而入。不法分子会以虚假身份游走在各大网络论坛,甚至拥有专门制造网络谣言等混乱因子的网络写手,特别是对焦点事件、敏感信息、社会难题故意放大、炒作,试图直接操纵网民思想,一旦得逞将对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安全造成危害[5]。2017年以來,大气、水资源等问题已经成为部分境外舆论讨论的热门题材。因境外舆论常受到来自地缘政治、价值冲突、经济博弈等多重因素影响,一旦引向国际舆论场,就可能出现国内问题“国际化”、社会事件“政治化”、一般问题“复杂化”等倾向性苗头,容易通过香港、台湾等地域回流至境内,给相关部门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3 新媒体视域下政府运用新媒体思维应对环保舆情
3.1 乘法思维
对舆情的判断要有乘法思维。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例如明星、微博大V等意见领袖,其发布的很多信息很可能影响网民的意见和倾向,在应对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环境事件信息传播的网络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的重要角色(如图2)。
尤其是一些环境热点事件,网络意见领袖甚至能起到引导事件的性质和议题走向的作用。例如,“意见领袖”得到一个消息,把它发布在平台,如果他有1万粉丝,粉丝再转发他的这个消息,舆情生成可能就需要几分钟时间。所以,要在大脑中形成乘法的概念,这样才能有效应对舆情的出现和迅速扩散。endprint
首先,需要提高网络意见领袖自身的环境安全知识水平,尤其是培养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与丰富专业知识的环境保护领域专家作为环境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在网民纷纷探讨环境污染问题时,具有环保专业知识的意见领袖不仅可以及时答疑解惑,还可以对政府部门的污染治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加速环境网络舆情的消退。再者,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环境网络谣言的能力。比如有些“大V”的账号为保持自己知名度和活跃度,使用“求辟谣”“求证”的方式转发的微博,许多信息事后都被证明是虚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经过“大V”的庞大粉丝群转发传播,造成较大破坏力。因此对这些网络意见领袖要加强管理,通过行政、法律等途经规范其言论行为,充分发挥其正能量。
3.2 矩阵思维
对舆情的引导要有矩阵思维,具体地说,就是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建立矩阵协同式政务新媒体,促进和推动环保工作,从而对环保舆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一是建立队伍形成矩阵,占领舆论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多个平台,构成环保网络新媒体矩阵。比较经典的一个案例是,利用中国环境报和北京电视台记者站资源,组建通讯员队伍,对接机关24个处室、直属单位、区环保局。统筹指挥一线通讯员进行采访,分发稿件至不同平台,各接收平台根据实际进行改写,加入图表、视频等现场材料,充实内容,扩大宣传[7]。
二是矩阵媒体互为犄角。新媒体矩阵最大的特色,应该是无论从平台的角度,还是从内容的角度,它都拥有大量的“子媒体”。这些“子媒体”需要互为犄角,相互推广。可以尝试参考贵州省政务微信平台新媒体矩阵的成功经验,完善环保新媒体矩阵。贵州省政务微信平台公众号“贵州发布”做到了“一号在手、看遍贵州”,同时,公众号包括了近60个政务微博账号和近90个全省重点政务微信,还包括29项已开通的省直网上办事业务,搭建成政务服务完善与政务信息传播双促进、双加强体系。
三是内容为王抢夺用户。对于新媒体矩阵来说,重视内容生产,是在平台、渠道探索之后,必须的选择。以环保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为例,可以尝试与网红经纪公司、艺人经纪公司、视频自媒体公司合作,通过吸引内容创作者,提升环保微博在垂直领域的影响力。
3.3 关于权威
“权威”是政府部门处理环保舆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政府是权威性的部门,其发表的言论最具权威性,并应当为该言论承担一切后果。政府应对环保舆情,通过新媒体发声,包含三个要素:积极应对、快速回应、说出真相。宁波PX事件的处理就极为科学,在面对突发环境舆情后,“敢于发声”和“及时发声”是此次事件得以迅速解决的关键。政府及时、有效利用政务微博“宁波发布”以及中央地方各系统新闻公布体系,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进展及处理结果,正向引导社会舆论。可以看出,政府在应对与环保有关的舆情时,要注意科学应对与正向引导的有机结合,协助政府把握住话语权和主动权。
要做好舆论引导,如果想打败对手,一定要站在更高的制高点来扭转舆论。在战略上占领议题设置制高点、理论的制高点和道德的制高点。从策略上来看,要把握3个第一。一是第一时间。时间是关键,分毫之间,引导和应对舆情的形式千差万别。二是第一定义。事件的定义,要科学、合理,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形成共识。三是第一态度。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必须牢记,任何处置都要围绕这个观点展开。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定位,容易被大众接受、引起共鸣。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表态上尤其如此,要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艳芳.新媒体时代电视工作者的思考[J].现代电视技术,2013(4):131-133.
[2]王倩,温丽丽,程李萍,等.“十三五”环境保护的网络舆情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185-189.
[3]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7)[EB/OL][2017-05-17].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7-05/17/c_136291536.htm.
[4]孟威.環保舆情与民意诉求[J].人民论坛,2017(9):114-115.
[5]巨乃岐,宋海龙,张备.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问题、对策[J].2011(7):40-47.
[6]夏玉婷.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与应对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7]推动形成新媒体时代的环境共治——2016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主题对话观点摘录[EB/OL].[2016-09-19].http://www.cenews.com.cn/xwzx2013/hjyw/201609/t20160919_809359.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