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思考
2018-01-27钟铭
钟铭
【摘要】在小学阶段,英语语法教学是非常关键的,英语教师语法教学的能力和方法对小学生初期的英语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笔者论述了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语法教学 情景教学 小学英语
在英语学习中,语法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学好英语的前提就是掌握语法的使用方法和语法规范。只有掌握了语法,英语的学习才能够更加顺利,由此可见英语语法的重要性。但是语法学习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小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开端,如何把握好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来,人们高度关注着英语在交际方面的应用,却经常忽略了语言语法的对错。而在学校的英语教学时,儿童的好动、爱玩的特性又难与语法知识的枯燥和抽象相协调。对于英语教材的语法难点常常使英语老师困扰,在英语学习的初始时期,如何来教学生们学习语法知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要求
英语的语法教学并不是为了给老师和学生增添负担,二是为了能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所以在语法的教学中,尽量的使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提高,对于其语言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活动和具有交际性的教学方法对语法关键点加以点拨和归纳。将英语的语法知识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如果在此时就能打好基础,就可以为他们之后的学习铺平道路,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学习。在上课教学时,老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们的认知情况,因材施教,用一些直观生动的语言活动,把语法知识合理地融合进教学活动中。
三、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优化方法
1.英语情景教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应直接生硬地让小学生死记硬背语法知识,那样不仅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学生们的负担。老师应该注重教学的过程,要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们在语境和情境中去记忆,要让学生们真实的感受到主题情景中角色们的对话。在学习时不自觉的了解和掌握到语法知识,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来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和练习。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预先模拟一个情景,比如说在讲解be动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写有“I”“SHE”“HE”“AM”“IS”“ARE”等的小卡片发给同学们,然后让同学们自行进行造句。男同学可以拿着“I”“AM”的卡片造句为“I am a boy”,同样的,女生也可以以此来造句。在寓教于乐中,学生们就可以学习到身份识别过程的be动词的用法。这样的情景活动,同样也可以用于别的语法教学中。
2.运用板书归纳。教师在上英语语法教学时,需要一定量的板书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使学生时刻清楚地知道哪里是重点和难点,教师也需要板书来对课堂的教学重心进行控制。对于复杂的课文或讲义,更需要板书来进行梳理,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课本内容,使课堂节奏有條不紊,学生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一直专心的听讲。
我们以二年级课本的M2U3 My hair is short作为例子,这篇内容是要描述出巨人的外表,而重难点则是be动词的语法搭配。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be动词需要根据什么原则来进行选择,那么学生不一定会直接就理解这么抽象的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分别列出单数和复数的名词,让学生一眼就可以看明白搭配原则,然后通过模仿和练习找出正确的语法规律,教师的板书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不间断,每讲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就应该在黑板上写出,然后再让学生一直不断练习这个单词的典型句子。教师按照顺序由上到下介绍脸部的器官,列出三列单词,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需要搭配的单词。然后教师给出答案,前两列需要用is,第三列则用are。清晰明了的板书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重要的语法知识点。不需要对语法理论进行刻板的讲解,而是将其带入到语境之中,使学生自然地学会其中的语法知识。
3.趣味语法教学。小学生年龄尚小,上课时经常会出现不专心听讲的情况,而面对略显枯燥的英语语法,难免会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教师们可以在课堂加入游戏,将英语语法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法的兴趣。小学生活泼爱玩,对于游戏的兴趣远高于学习的兴趣,所以如果可以在课堂中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程度,并且正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语法知识。
四、结语
英语语法的学习会决定学生在未来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水平,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非常重要。所以不仅是教师,学校和家长也应该重视起学生对英语特别是英语语法的学习。推动语法学习在全国各地的普及,采用适合学校情况的特殊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让学生们主动地学习英语,进而在实际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颜莹.小学英语语法项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4).
[2]王琴.“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