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到底是座什么宫
2018-01-27周斌
周斌
在全世界的元首官邸中,美国白宫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一处。正如乔治·布什所说,这里不只是总统权力的象征,它就是世人眼里的美国。
营建之初:总统家没柴烧
1792年6月,白宫还不存在,一位名叫詹姆斯·霍本的爱尔兰年轻建筑师去费城拜见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霍本将要展示给华盛顿的是未来总统官邸的蓝图。他的到来源自华盛顿的召见。1791年5月,华盛顿在南加利福尼亚的查理斯顿对正在建设的县法院一见倾心,当时就约见了法院的建筑师霍本,“面试”完毕即约定明年费城再见。
乔治·华盛顿对总统官邸的要求是:它是国家公仆的居所,绝不能是一座豪华的宫殿,无须高大,只要宽敞、坚固、典雅,能给人一种国势蒸蒸日上的感觉就行。华盛顿当时对霍本的设计爱不释手,但他认为建筑面積太小,且缺少装饰,在华盛顿的建议下,官邸由3层削成2层,由9个立面加宽至11个立面。
华盛顿并没有等到官邸建成,于1799年12月14日,他在弗农山庄辞世。1800年,官邸才交付使用。
刚刚建好的总统官邸,“连最起码的栅栏、院落或者其他可以使用的东西都没有”,亚当斯总统的夫人牢骚满腹,只好在东大厅里拉起晾衣绳。北美的冬天,天寒地冻,总统家只好生起数个壁炉,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手去砍伐和搬运木柴,取暖依旧很困难。
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执政期间,英美战争爆发。1814年8月,英军登陆致使华盛顿沦陷,这是迄今唯一一次美国总统官邸陷于敌手。英军纵火焚烧总统官邸,幸好天降大雨,才没有被完全烧毁,但墙壁被完全熏黑。战火过后,官邸重建,霍本用白漆粉饰被火烧的痕迹,官邸从此始变成白色,设施也逐步配备到位。1834年引入泉水结束了外出拉水的日子,1853年安装了取暖设备应付寒冬,1877年海斯总统建立了一座图书馆,1882年有了第一架电梯,不久后架设了电线,灯光从此照亮官邸。
“林肯卧室”和“椭圆形办公室”
林肯住在白宫的时间不长,但他对白宫的影响却最大。
1865年4月9日,南北内战宣告结束。华盛顿的人们不约而同涌向白宫。林肯来到白宫外,语气沉重,并没有一丝胜利者的喜悦,而是号召人们让那些叛乱者安全回家,宽恕他们,让这个国家重新联为一体。
林肯使这座原本普通的官邸具有了某种神圣的意义。有白宫研究者称,要不是林肯住过,单就建筑本身而言,白宫很可能在19世纪中后期就被废弃了。
为了纪念林肯,白宫开辟了一间“林肯卧室”。入住林肯卧室会被视为一项荣誉,据说大多数人躺在那张床上会激动得彻夜难眠。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下令修建白宫西翼,将办公区与生活区分开,并首次决定用“White House”(白宫)来命名这座总统官邸。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增建了白宫东翼的配楼,并在西翼的南侧,紧挨着玫瑰花园,设置了全美最著名的房间——椭圆形总统办公室,它是总统正式的工作空间。
“白宫的囚徒”
虽然白宫的生活还不错,但置身其中的总统们却常常自称是“白宫的囚徒”,因为白宫有一群可以对总统说“NO”的人——特勤局特工。
白宫防卫严密堪称世界官邸之最。有三道防线拱卫白宫,最远一道是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位于白宫10多公里外的马里兰州,负责白宫防空;第二道是华盛顿陆军基地,那里有陆军仪仗队,是总统近卫军,一旦有事,迅速增援;第三道防线由特工组成,白宫内约有2800名特工,每天24小时值班。特工们分成三个防卫圈,外圈特工着制服,携自动武器,控制白宫的所有出入口;中圈特工着便服,带手枪,部署在白宫主要的建筑物附近;内圈特工着便服,带手枪,部署在总统及总统卧室周边。
白宫周围的水泥围墙装有灵敏的报警系统,即使是动物攀爬也会触发警报,地面上则安装了红外线传感器。白宫大门用的是防撞材料,门前还有60厘米高的水泥隔离墩。白宫外的草丛、花丛、照明设备中都藏有小型监视器和传感器。白宫内的132个房间,共装有147扇防狙击玻璃窗和无数报警器,确保总统及其家人随时报警。
白宫内还配有武器库,各类枪支、地对空导弹、防化装备、肩扛式火箭发射器等应有尽有。白宫地下建有数个坚固工事,足以抵御核攻击。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白宫东翼地下6层楼处的PEOC(总统紧急行动中心),由罗斯福总统始建于二战期间。2001年,“9·11”事件爆发,时任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国务卿赖斯等白宫高官立即进入该地堡,指挥政府继续运转。
严密的防卫让总统们有时也很不爽。尼克松酷爱吃鲜河蟹,但想吃得先化验。化验范围从空气到食物,凡是跟总统有接触的都跑不掉,空气每小时一检,食物在烹饪前必检,生鲜食品要切片化验毒理,这一折腾活蟹早就死了,哪里还有河鲜之美,尼克松曾气得把手里的刀叉当飞镖甩出去。
100多年来,白宫的防卫不断升级,但对美国公民仍然保持着最大限度的温柔。目前,任何一个普通美国公民都可以申请去白宫特定区域游览,会有导游引导参观。当总统做出不妥决策时,老百姓就把白宫当成是表达民意的出口,白宫俨然成了政府信访办。奥巴马干脆办了一个请愿网站,只要能征集到一定支持就可以获得白宫对请愿内容的正式回复。于是,美国人的大事小情都开始涌向这里。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