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与大国思维
2018-01-27林民旺
林民旺
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因此,中国要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理念变化引导中国外交变化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而中国具备了塑造未来世界格局的能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因此,“中国要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大国思维”,就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有地区与全球的责任担当,要讲道义,“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在周边外交中要强调正确的“义利观”。对小国坚持平等相待,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因此,当中国外交变得积极有所作为时,感受最为明显的是在中国周边。中国不仅发起了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提出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在阿富汗问题、中东问题、伊核问题、南海问题等等都尝试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中央还专门召开过一次史无前例的高规格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
如果要概括中国外交最显著的变化,无疑,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开始大胆尝试提供地区公共产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批评中国说,“中国是在搭便车,而且已经搭了30年,这种方式让他们很受用。”虽然他的这个批评不值一驳,但是看得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期待也在提高。
但是自从十八大之后,中国在提供地区公共产品的意愿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访问周边国家时习近平主席常常说,“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新领导人对于自身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据的体量的认识,也反映出中国更加积极地扮演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意愿。不论是AIIB,还是“一带一路”,其内在的理念基础无疑都源于中国有意愿承担更多地区责任的理念。
显著变化之二体现在,中国更强调塑造国际环境,而不是适应国际环境。以今日中国的体量,一味适应已经不合时宜,更多的要积极主动地去谋划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环境。而要谋划大环境,首先就要求站在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大局,深刻辨析中国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同时还要注重实际操作和策略运筹,力争占据战略主动地位。
所以,从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可以看到的是,中国不是被动接受全球化退潮的大趋势,而是努力发挥中国在深化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外交上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保持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架构;强调“亲诚惠容”理念,深化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夯实周边战略依托;弘扬正确义利观,拓展南南合作新内涵,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互信与合作。
显著变化之三体现在,不牺牲中国主权和权益的基础上,更强调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在外交理论的阐述上,中国强调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因此,“一带一路”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经济全球化强调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
当然,合作共赢也并不意味着一味采取妥协让步,在台湾、南海等一系列涉及中国重大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还是敢于亮明立场,划出底线,坚持斗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领导,还是引导?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一直以来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大国永远是国际政治的主角,任何世界格局的变迁都离不开大国关系的变化。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运筹大国关系,找准切口、牵住“牛鼻子”,实现了大国关系的整体平稳。
俄罗斯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访的国家,中国将俄罗斯作为优先发展的大国伙伴,更加上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性情相近(习近平对普京称,“我和您的性格很相似”),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俄罗斯最早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不论是2015年的阅兵,还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俄罗斯都给予中国积极的支持。
中美关系在“不确定的”特朗普上台后顺利实现了平稳过渡。中国表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同样,“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双方要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欧关系更是迎来了大发展,确立了建设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德不再局限于经济伙伴,更是政治和战略合作伙伴。中英要进入“黄金十年”,中法则开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中大国,则与中国打造金砖国家新的“金色十年”。
五年来,中国同发展中國家的联系和合作在进一步拓展。首次出访,习近平主席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和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国与拉美共同打造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同阿拉伯国家致力于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同太平洋建交岛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各种地区机制,中国实现了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全覆盖。
在多边舞台上,中国表现得更加活跃。中央政治局两次组织集体学习全球治理问题。在中国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接受和推广。中国的方案事实上给已有国际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外部刺激的动力。亚投行虽然与世行、亚行互相补充,但是同时却能刺激其改革。“一带一路”的经济愿景,虽然可能与其他地区大国的一体化方案存在对冲的可能,但是同时它也促进了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领其他国家同中国走向共同发展。
不过,中国要承担起大国责任,强调“有所作为”的一面,但是中国却从来没有表示过要领导世界的意愿(也许“引导”是比较合适的词汇),这既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不符合当下世界政治的精神。
(摘自《南风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