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分析

2018-01-27洪思琪曹克亮

山东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全球化差异

洪思琪+曹克亮

摘 要:在文化大交融的今天,餐桌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环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分析中西方在食物选择、餐具选择、就餐形式以及座位排序的差异原因,进而了解其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对促进经济全球化,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餐桌文化;差异;全球化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

一、对食物选择的差异

西餐的进食顺序一般为开胃菜(又称头盘),汤,副菜,主菜,沙拉,甜品,咖啡或茶。不同的是,在中国,中国人一般先上冷菜、饮料或酒,接着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点和水果。尽管到了近现代化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的餐桌上植物类依旧是主食。大米和面食为主,蔬菜和少量的肉类为辅。反观西方他们的饮食上,是以肉类、乳制品为主,植物为辅。在对食物的关注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古代,粮食可谓百姓的“命根子”。近现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食物的要求也随之越高,大体分为色、香、味、形、意来评判食物。西方相对来说对于食物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追求科学和营养。

二、餐具选择的差异

谈到餐具,中国人典型的使用便是筷子,其他有勺子、碗、盘等。西方惯用的有刀、叉、匙、盘、杯等。虽是小小的餐具,却大大反应了中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早在3000多年前纣王统治的商朝时期筷子便已经出现。此外,在《史记·宋微子世家》、《淮南子·说山训》、《论衡龙虛篇》、《新书连语》等文献中均有“纣王象著”的说法。筷子材质也不断的在丰富,例如竹木质、金属质、骨角质、玉石质等等。西方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现代社会西方使用刀叉的基本过程仍反映着原始使用样貌:用刀进行切,再用叉将食物叉住送入口中。

三、就餐形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宴席以及家庭使用的偏好圆桌,寓意团团圆圆。形式上也颇为讲究,一家人及宾客全部入座完毕方可开席。饭桌上营造礼貌、团结、欢乐的氛围。不同于中国人的就餐形式,西方人通常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食用自己餐具里的食物,很少出现把自己的食物给别人(家人)的情况。就餐时也不必须全员到场开食,基本入座便能自己开始食用,较为自由。他们在餐桌上也较少交流,没有营造和气的氛围这一说法。

四、座位排序的差异

在中餐宴请时, 大多采用圆形桌。座位排序其中包含着许多规矩,不仅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区别, 而且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秩序之分。小型宴请通常是由两桌组成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 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 当两桌竖排时, 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西餐中, 通常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尊卑次序由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在同一桌上, 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在正式宴会上,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 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边。在非正式宴会上, 则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距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自古沿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拥有广阔的大陆,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气候,种植业繁荣。尽管到了近现代化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的餐桌上植物类依旧是主食。相反的,大部分西方国家纬度较高,平原面积狭小不宜发展种植业,多高山冰川覆盖,海岸线破碎的地理环境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盛产肉类、乳制品。

二、历史文明的差异

东西方筷子与刀叉餐具的这种差异与中西方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而中国长期以来稳定农业耕作不仅没有替换掉筷子这一餐具反而进一步发展、巩固筷子的使用地位。尽管西方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近现代刀叉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较大程度上脫离自然,采用金属工业化制作。筷子出现和使用是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文明的结果而刀叉的使用则是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文明和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

三、思想观念的差异

中国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深入人心,历史中儒学的独尊地位尽管被受到过冲击,但核心观点一直沿用至今和先秦宗法制施用的数千年历史,形成了中国人重血亲,崇尚“以和为贵”,家庭团结和谐。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餐桌文化。就餐前中国人习惯与宾客们拉拉家常聊聊天,营造一种轻松喜悦的氛围。这种习惯受古代部落文化的影响,部落看重团结,把同一部落的人拧成一股绳,是一种集体主义的表现。不同于中国人重视集体的观念,工业革命及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发展,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展现个人力量。这种观念体现在餐桌文化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方人的分餐制,他们自己食用自己的食物,基本不会出现主人给宾客分食的情况。另一方面,从座位排序的不同也能说明这点。中国人在宴请时常用八仙桌、圆桌,遵循长幼有序原则,长者做主要位置,其他宾客按辈分大小依次入座,寓意团圆合满。西方人则偏好用长桌,主人坐头尾,宾客坐两侧,距离较远。

面对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

以上可见中西方存在着较大的餐桌文化差异,也反映出中西方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差异,中国人多年来秉承着“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在对外文化上以包容的姿态吸收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西方各国近年也为各国文化的丰富发展与中方进行着密切交流。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同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餐桌文化仅仅是文化的一小环节,我们尊重差异,了解原因,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利于我国在经济文化大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对中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上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保军. 中外礼仪大全[M]. 民族出版社, 2005.

[2]杜莉, 孙俊秀. 西方饮食文化[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3]纪晓峰.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 农业与技术, 2011, 31(1):127-129.

[4]李建鹏.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 青春岁月, 2011(18):27-27.

[5]零月莹. 浅谈筷子文化[J]. 科教导刊, 2012(32):243-244.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球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