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地域文化与学派文化的关系

2018-01-27龙翔

山东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楚地楚文化道家

龙翔

摘 要:道家文化与楚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归属于地方文化,而道家文化属于学派文化。两者即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方面,楚文化孕育了道家文化,如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人生哲学,道家汪洋肆意的文字风格等,都同楚文化的孕育的影响无法分离,另一方面,楚文化又受到道家文化的反向影响,具体来说,它不但推进了流行与楚地的道家文化的发展,也丰富了楚地的文学艺术与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这两种文化的相互关系也反应了地域文化与学派文化的紧密联合关系。

关键词:地域文化;学派文化;楚文化;道家文化

一、楚文化的概念与地域范围

楚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在今湖南湖北及河南安徽与江西的部分地区,楚地地处长江中游,汉江平原与洞庭湖平原沃土千里,洞庭湖鄱阳湖等大小湖泊散布于各地,楚地地理环境适宜水稻种植业与渔业的发展,农业较为发达,因而被冠以鱼米之乡的美称,进而为楚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若对楚文化进行追根溯源,那么可上溯到上古时代的祝融与三苗部落,它应当兼具有北方中原文化同南地蛮夷文化的杂交特征,具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性,体现了文化的交汇与交流。正如张正明所说:楚文化的主源可推到祝融,楚文化的干流是华夏文化,楚文化的直流应当是蛮夷文化,三者交汇合流,就成为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二、道家文化

道,本意为道路,进而阐述为规律,本源之意。老子将其定义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鸣,强曰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诸子百家之中,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学派,即为道家学派。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就是“全生避害,避开人生的危险”老子庄子都将其作为自己学说的主要思想加以发扬。总而言之,其方法既为“超然于世,莫惹纷争”,道家进而否定了外来事物尤其是人为事物的影响和意义,因此,道家的人生态度与政治理想即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老庄都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世界周而复始运转,生生不息的规律。进而老子指出了天道无为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而庄子进一步结合社会实际而阐述为: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在庄子心中,天、地、圣都只有做到了无所为之时,才能万物成、天下归、海内服,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是无人力参加和加以人化烙印的过程。既然如果是自然的过程,自然的运行的话,当然也应当无为,所以无论大到道还是小到民,都应当顺应自然,以无为代有为,守住无为的底线。如果有人刻意的去有所作为,试图以人力对自然或非自然事物加以改造,那么就违背了道与德,就会导致问题的产生。

三、楚文化与道家文化

楚地是道家的起源地,老子是道家的始祖。“老子者,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从楚地的生产地域条件和环境来看“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呰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老子出身为周朝史官,是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有较好的文化底蕴和基础,又生活于不忧饥寒之地,所以他不必为物质生活与实际人生所困扰,而是有机会有条件有兴趣去研究世界的本源,万物的初始,去寻找与追求道的足迹《庄子·天下》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这个太一,我们可以视为是老子将楚地地方神理念化的产物,他将太一视为宇宙的起始于本源,从而构建了道家的哲学与思想体系。

应该来说,楚地独特的地域条件与文化,为老子庄子等人的道家学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与思想财富。正如刘师川所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楚地山川秀美,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且当时较之于中原地区,楚地大部仍处于未经开化的原始状态,而大部分楚人也正如老子希望的绝圣弃智,绝巧弃利,道法自然,保持着自远古以来的生活方式与习性,其社会关系也恰如庄子所形容的: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其社会生态与状况对道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楚文化与道家文化交融的代表:屈原

在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楚地文化,体现出了地域文化与学派文化的交融,其突出代表应当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正值稷下学宫兴盛之时,屈原两次出使齐国,接受了稷下道家的精气说。精气,指一种精细灵微的物质,它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之胸中,谓之圣人。屈原在离骚中说道: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中正,中正之意既为一种浩然正气,这种正气影响下的屈原,其文自然忧国忧民,万死不辞。无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是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都体现了屈原的正气与忠贞。这种热烈而又奔放的情怀,又体现在他嫉恶如仇的品格之中。如屈原所说:思美人兮,揽涕而竚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又如《惜诵》中“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屈原一片爱国热忱,欲推行美政而不能,忠而不得。但在精气学说影响下的屈原,并未放弃对楚国的忠诚,这又深深体现了楚地忠君爱国的浓烈氛围与传统的影响。道家文化与楚文化在屈原的身上得以完美的融合。他将个人情感与对于人生和天地的思考,也就是道的理念,融进了个人创作之中。屈原诗歌高洁的品格,炽热奔放的情感,驰骋的想象与一咏一叹的节奏,开创了独领风骚的楚辞体,留个后世文人才子永久法效的标准。endprint

应该来说,屈原作为楚地人,自然是楚地文化的代表,而他又同时接受了道家文化的浸润,从而体现了文化交融的这一特点。其作品《天问》即为典型。问,难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测者,设难疑之,意思是:对历史与自然界中不可名状的现象来设问,对宇宙之间的一些天理人事进行探求。《天问》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赞为“宇宙间第一奇文”,它以恢弘的气势,包举天地万物,囊括古今。就奇伟诡怪之事,做惊世骇俗之论。它对宇宙的本源与人生的本真进行了深入地探索,这种对”道”与宇宙的追求,则体现出了屈原所受道家文化在他身上的影响。这是精神上的浸染。楚地的地方文化塑造了屈原的人格品质,而道家学说则构筑了屈原的思想与哲学体系。

实际上,道家的个人主義与自我主义,也一定程度上为屈原所继承,这突出表现在《离骚》的创作上,与诗经集体创作不同的是,离骚是屈原的个人创作。因此人们把中国第一诗人的名号送给了屈原。林庚曾说:“诗歌从来都是人们所熟悉而又骄傲的文学主流,而在这一主流上出现的第一个大诗人,就是屈原。”林庚还说,屈原是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的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他首次带来到诗坛的事件。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屈原对杨朱学说的另一种别样的继承与发展。屈原对天地自然的思考,融进了文学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之中。但他又有着楚地地方文化的特色在其中,如对少司命与大司命的询问,假借湘君与湘夫人的故事传达情怀。这显然是楚文化与道家文化交融的绝佳例证了。屈原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楚地色彩,在形式上,用楚国的方言创作,用楚声朗读悲壮顿挫;内容上主要记载了楚国的地理风貌,书写了楚国的丰富物产,而他又融入了道家文化之于天地自然的体悟。楚地多彩的文化显然是屈原与其作品最为深厚的文化土壤,而道家学说之于天地,人生,神鬼的高度系统化哲学体系,又给了屈原机会将楚地文化升华到新的高度上来。一个屈原,使楚人不必自卑,相反,在两个文化交融下的楚国人,发展出了同中原文化,齐鲁文化重实际,尚人伦的不同文化,既对于天地与自然的探索,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屈原得益于这样一个交融的文化体系,而他又使这个文化体系熠熠生辉。

五、结语

事实上,无论是楚地文化与道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双方都互相从对方之中汲取营养,楚是道家的发源地,孕育了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又在楚地得以发展,而道家文化构造出来的哲学与天地自然体系,又升华了楚地地方文化,深化了楚文化的内涵,使其兼具哲学的精思与地域的蛮勇,勇而不粗,哲而不晦。这种双向影响,双向促进的关系,成为了楚文化与道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典型的特点。这两种文化的互动,从一个特定的层面来说,反映了我国地域文化与学派文化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黄钊.论道家文化与楚文化的亲缘关系[J].学习与实践,2011.

[2]朱奇志.论长沙文化行为模式与楚文化之关系[J].船山学刊,2003.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湖南 长沙 4102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楚地楚文化道家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乡愁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