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格局视角下民族间社会交往
2018-01-27徐飞飞赵敏
徐飞飞+赵敏
摘 要:在民族关系的研究中,居住格局是一项基础性的考量因素,居住格局通过直观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图”。六十四团12连作为一个民族连队,生活着维、哈、汉等多个民族,从其独特的居住格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分离式”居住格局下的民族社会交往以及对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维吾尔族;汉族;居住格局;疏离
一、居住格局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在对族际关系进行研究中,不同民族之间居住格局是不可忽视的。通常情况下,多民族杂居的有利于族际交往,可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减少偏见和歧视。使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趋于和谐。反之,如果不同民族彼此隔離,居住划分界限则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会受居住格局的限制,交往频率取决于彼此的交往机会,即在各类族际交往的场所中的交往比如: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娱乐场所等等。其中居住场所被认为是最核心的,因此对于居住格局的研究被认为是族际交往分析中最为基础性的研究。
二、六十四团12连基本概况
(一)六十四团12连人口概况
六十四团12连位于六十四团团部以西,离团部3公里路程,是一个少数民族单位,全连总户数503户,总人口2001人,其中维吾尔族占67.5%,哈萨克族占8%,汉族占7.5%。达斡尔族2户7人,乌孜别克族3人,柯尔克孜族2人,暂住人员8人。
(二)六十四团12连居住格局
居住格局直接影响到民族杂居地区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在民族关系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戈登(Gordo)的观点,有七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反映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程度:第一、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消失;第二,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网络的相互进入;第三,民族之间通婚的增加;第四,彼此的独立①的民族意识的削弱;第五,对非本民族偏见的减弱;第六,民族之间歧视行为的削除;第七,值观和权力冲突的消除。②戈登的七个变量说表明,民族关系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变量能够进行统计的,,而是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变量之中。不同民族之间社会交往的增加,使不同民族结交异族友人。实际上这一情况的出现是不同社会网络即社会交往作用的结果。
64团12连的原始居民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汉族是2003年国家政策性移民到新疆第四师六十四团12连。因此汉族空间居住地位于12连最外围的一块单独空地。而这一明显的“分界式”居住格局,对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以及民族关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明显的族际分区,首先带来的是语言交流障碍的加深,其次是民族交往的贫乏。然后是随之而来的族际分区意识逐步的加深。
三、“分离式”居住格局下六十四团12连的民族关系现状
(一)不同居住格局下维哈、维汉民族关系
居住格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每个个体的居住状况,另一方面是群体性的居住状况。群体性的居住状况,可以从“居住分离”的程度上探讨最常用来表示“居住分离”程度的是“差异指数”这是一个用来度量一个地域范围内下属各群体(如一个城市的各街区,成一个农区的各村庄)在居住方面民族分离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数值含义是:如果要使每个群体单位中的民族比例都与整个地区的民族比例相一致,在这个地区中至少要有多大百分比的居民必须从现住的单位移居到其它单位②。个体的居住状况评估是了解每户居民的邻居即其居住的前后左右邻居当中另一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大小。群体性的居住从64团12连的居住格局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以连队所在地和两个沟渠为中心,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达斡尔族、汉族依次由外扩展。汉族位于连队最外围的聚居地,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此地的“居住分离”指数为百分之73.4.在我们的实地调研中,哈萨克族、达斡尔族、乌孜别克族因为与维吾尔族居住混杂在一起,能够熟练的使用维吾尔语,又因为信仰的相同,每个人都有其他民族的朋友。同时还有乌兹别克族与维吾尔族通婚的例子。
从个体居住状况上来看,在我们国家的乡村地区,房址的选择一般是在村委会、四周邻居的同意下所选定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亲属聚③集的状况较多比如父母、兄弟、舅甥等住在一起这样的邻居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间社会联系与社会交往的情况。在图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居住的地方四邻几乎都是的不同民族的邻居,而汉族是聚居在连队最外围的地方,四周近邻也都是汉族人。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汉族只有少数人由异族朋友,同时没有人能够流利的讲维语。而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因为与维吾尔族毗邻而居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每个人都有不同民族的朋友且能够讲流利的维语,值得一提的是哈萨克族在12连人数不多,但在村委会成员中有两名干部是哈萨克族,这可以看作是在混杂的居住格局下更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交往。
(二)“分离式”居住格局下民族的社会交往
1.节日对12连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费孝通③在《人的研究在中国》中指出:“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由此我们来进行民族的区别。而不同民族在进行交往互动时不同文化会出现碰撞,这时如果没有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文化隔阂、文化偏见就会引起矛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矛盾。相反,在不同民族进行交往时对彼此的文化抱以尊重、平等的态度,不同文化所引起的差异就会被最大限度的削减。从而拉近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民族地区相互融入彼此的生活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其民族的传统节日。民族传统节日是其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博览会。它是民族地区重要的仪式性活动,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场所。在这个意义上,对民族节日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是不同民族互相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民族关系远近亲疏的一个重要标准。12连有六个民族,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同一个地区不同文化不可避免的会进行交流与融合。要想不同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就要共同做出努力。在我们调研期间碰到了维吾尔族传统节日:2场婚礼1场葬礼1场割礼,从这些活动中可以发现,每办一场婚礼、葬礼或割礼少数民族都会盛装出席,但同时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例子。在连队干部的妹妹结婚时,他说“全连队的人都通知了”这里他所说的全连队指的是除了汉族以外的连队人员,住在连队外围的汉族聚落区内没有人收到请帖,唯一去的是连队当中的汉族干部因为政策规定汉族干部必须要参加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而当我们询问原因时,主人给出的理由是“汉族听不懂我们说话,我们也听不懂他们说话,一般没有来往就不叫他们了”而当我们去询问汉族人时,汉族说“我们不跟他们来往,平常没有交流”。但是我们发现,哈萨克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却能很好的融入进去,因为“我们(和维吾尔族)彼此来往频繁,婚礼很重要我们的跟他们的传统都差不多,当然要参加了”。endprint
对于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互相参与有利于保持和促进和谐的族际关系。哈萨克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通过参加维吾尔族的节日,不仅仅保持了和谐的民族关系而且能在不同文化中找到相通之处,促进了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在民族互动过程中彼此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着联系社群、兼具娱乐社交的功能,增加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情谊。各民族文化正是在这样的交融中实现了文化的整合,使各民族群众基于共同的文化认识,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与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
2.通婚在12连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民族之间的通婚被看作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当两个民族之间的偏见、歧视基本消除之后,大规模的民族通婚才有可能出现。12连从建连到现在不同民族的通婚有3例,分别时维吾尔族和达斡尔族、维吾尔族和乌兹别克族、维族尔族和汉族,其亲属、邻居表示支持且觉得很正常。而且令人惊喜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大家对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呈现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我们所入户的人家都可以接受不同民族的通婚。也就是占到全连队百分之90以上的人接受民族通婚。并且12连有14名维吾尔族返乡大学生,我们对其进行访问时。百分之百都支持不同民族的通婚,有五个已经有女朋友的人当中两对时不同民族所组成的。通婚之后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民族组成一个家庭,而是两个不同文化的家族组合到了一起,而且以一种紧密的关系组合到一起。
3.经济活动在64团12连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马戎④教授认为“如果一个民族在某一类经济地区与其它民族的交友比例高于互为邻居的比例,我们可以称它在这个地区属于“开放型”的民族,反之则为“内向型”的民族”。在我们对12连进行调研时,发现除了传统节日和通婚以外,经济交往成为民族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一环,而且这个表现在汉族和维吾3尔族交往中尤其明显。相比较起来连队富裕人家都有汉族朋友,我们可以类比称其为“开放型”的民族人士。而其结交汉族朋友都是通过经济交往而走到一起的。总结下来可分为第一,是通过种地而认识的。2003年从内地移居了一批汉族人到12连,汉族拥有种地的技术在12连开始承包土地进行种地,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而其他民族看到后,就主动请教学习技术从而实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第二,一起去外打工认识的。12连离霍尔果斯口岸很近,多数人结伴出去口岸务工。第三,雇佣关系所认识的。因为内地汉族新移民中有技术,但是没有能力承包土地的人开始受雇于当地土地大户进行种植。这样在维吾尔族和汉族的民族交往中就呈现了从经济到文化的认识趋势。
在经济活动中,不同民族首先可以对彼此有个初步认识,通过经济交往满足本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需要的提升其在经济上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学习对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本民族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分工的形成,增强了民族利益。各民族之间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交往,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
四、“分离式”居住格局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 语言的影响
在我们对六十四团12连的实地调研中,由于维、汉居住地的明显分离。加上与主体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汉族大量迁居至团部的楼房,只有农忙的时候会回来,我们对维族和汉族做了一项问卷调查选取了46名维吾尔族和18个汉族为对象,了解维汉民族对彼此语言的掌握程度:
所以从上表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大多数是懂国语的占到63%。但是汉族却不懂维吾尔语,这与两个民族分离而居的居住格局有关。而且维吾尔族学习国语的意愿明显要高于汉族学习维吾尔族语言的意愿。维吾尔族认为“学好国语更方便,学习、工作选择性都会更多”汉族则认为“太难学了,学了也不会经常用。”
(二) 连内民族朋友圈
维吾尔族和汉族的空间居住格局,扩大了民族间的距离,为民族间的交流增加了阻碍。所以在连队里双方互相结交为朋友的欲望减弱,转而结交本民族的朋友更多了一些从百分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来: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和汉族更多的是在族内交往,与不同民族的交往减少,还有很大的可选择空间。
四、总结
居住格局、社会交往对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杂居的居住格局总体上有利于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反之,相互隔绝的居住格局对不同民族之间交流起阻碍作用,会形成民族偏见和隔阂。社会交往越频繁,不同民族越容易去接受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人口、语言处于从属和劣势地位的汉族人口如何应对在主体民族是维吾尔族的社会新环境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首先,居住格局对汉族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群体中造成了阻碍,如何将这种“分离式”居住格局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使汉族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促进自身发展和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是个关键问题。汉族要以经济交流为媒介跟维吾尔族等其他民族多交流沟通学习其语言、文化、风俗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进一步促进民族交往。
[注释]
①Gordon A I. Intermarriage:Interfaith,Interracial,Interethnic[M].Boston: Beacon Press,1964.
②差异指数请参考R .early和A .Taeuder,1979,racial segregation in the public school,AJS 79(4):894
③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社会学系前任系主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前任所长。北京大学藏学研究院筹备专家。
[参考文献]
[1]马戎,潘乃谷 [居住形式、社会交往与蒙乞又民族关系—从赤峰调查看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 中國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2]第四师64团12连居民分布图.
[3]64团12连“四礼”台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JGRI2016034)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