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

2018-01-27马飞飞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皖江

[摘要]皖江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它凭借着其独特的区域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起来。皖江人民在中共中央和根据地党委的领导下,进行了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其他包括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作者简介]马飞飞(1991-),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2-0014-02

皖江抗日根据地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两侧地区。抗战结束时,皖江根据地已经创立了3个专员公署,包括无为、繁昌等14个县级抗日政权。目前国内外对它的研究十分不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背景、举措及成效作尽可能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以突出和纪念它的重要意义。

一、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政策依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将工农民主政权转成参议会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创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政权。毛泽东指出:“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①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成中共将各阶级的人民团结起来参加抗日战争。毛泽东曾说:“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②由此可见中共对于民主的重视。

“三三制”政权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成果,它不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更是对皖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实践基础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最早实现了苏维埃共和国向抗日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并改称陕甘寧边区。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由民主的选举方式产生。1938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成立并于1939年1月召开第一届参议会,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由此实现了向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转变。随后,华北、山东等根据地也建立了陕甘宁边区的这种参议会制的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3月的《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中规定:“‘三三制不仅要用于参议会,还要体现在政府机关中。”③1941年,陕甘宁边区开始实行这个原则,政权机关中成员都按“三三制”原则构成。

“三三制”政权的创立与实践,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共性,又彰显了不同地区抗日政权的个性。皖江抗日根据地也在此基础上吸取借鉴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现实条件

1、区域优势

皖江根据地特殊的自然及地理条件,使它拥有非常突出的核心地位。首先是作为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基地,牵制了敌军的大批有生力量,减少了它们给正面战场和其它敌后战场带来的压力。其次是作为关键枢纽连接华北和华南抗日根据地,它与淮南,鄂豫、苏南根据地连接,从而改变了周围根据地及皖江根据地本身孤悬敌后的危险境况。最后它是华中地区新四军向南、向西发展及反攻敌人的重要前进地。在很大程度上牵制和削弱了大别山区国民党军主力向淮南根据地和华中根据地腹心地带的进攻力量,并已形成了向黄山及赣东北发展的前进阵地。

2、群众基础

皖江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1937年,李世农来到安徽省无为县,与张恺帆、佳蓬组建了中共皖中工委,领导恢复和重建了各县的党组织。他们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团结了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组成了以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主的各县民众动员委员会和工作团,宣传、动员群众,成立了各种抗日团体,还四处建立盘查哨、嘹望哨等群众性抗日组织,组织老人、妇女以及小孩积极参加这些工作。根据地还积极发动群众进行锄奸和保卫工作,广大群众抗日的情绪也日益高涨,有效地支援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

3、经济力量

皖江地区农业发达,群众的生活一般来说比其他地区好些。皖江位于敌友之间的夹隙中,又是进出货物必经的口道,因此金融方面的发展非常活跃。皖江地区经济富庶,农业发展较好,但皖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使其交通便利,平日所需的物品大多依赖于洋货,因此手工业不发达。为开辟根据地,七师努力发展家庭工业。农业需要保护,使其不被敌人过多的抢去,少受损失,生产中心主要放在工业方面。七师在皖江地区进行生产动员,主要是群众生产,使皖江地区的农业和工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皖江抗日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举措

(一)制度建设

1、推行参议会制

皖江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参议会,为各阶层人士参政议政开辟了道路。各个地区的参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按“三三制”原则进行。

为了扩大统一战线,各级“三三制”政权建立以后,又先后成立了与各级政权相适应、代表民意的机关即参议会。如“1943年7月皖中一届一次参议会通过了‘向各方朝野人士通电,扩大呼吁的怒吼,‘利用私人关系,向根据地外之亲戚故旧分别致函,激起共同之义愤,‘电慰中共中央,吾人誓以同赴患难,抗战救国,坚决作拥护之后盾等议案。”④1944年9月皖中二届一次参议会又通过了“‘呼吁团结,停止内战,‘广罗人才,参加抗战建国等58件议案。”⑤以上这些议案,推动了抗战形势的发展,使很多党外的人接受到抗日、民主、进步、团结的教育。

2、实行民主选举制

皖江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制度,首先由公民选举出代表来组织民意机关即参议会,再由参议会选出行署及各级政府作为行政机关。为了使选举更加规范,政府还制定了许多选举法规来对活动进行规范指导,《皖鄂赣边区党委关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策讲授提纲》就是其中之一。endprint

皖江根据地实施的选举制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举权的普遍性。《讲授提纲》规定:“境内居民年满十八岁者,不分党派、职业、性别、宗教、种族(除有精神病者,有通敌行为,破坏抗日民主政府抗日军队行为,受抗日民主政府刑事处分者外),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⑥二是选举权的平等性。皖江根据地选举条例指出,一切选民不受到职业、性别、财产等条件的束缚。除此之外,皖江根据地对抗日团体和机关单位参议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关照。如“农抗每区产生一人,农抗单独产生一人外,其余工抗、商抗、文抗、妇抗等每县各推三人,脱离生产、地方武装团体合推二人,自卫队总队代表一人,驻军代表五人。”⑦这代表皖江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选举制度是民主和平等的,皖江根据地拥有了更广泛的政权基础。

(二)組织建设

皖江新四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⑧1941年的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关于组织根据地内人民大多数的决定》中指出:“党在华中敌后地区的基本任务是巩固现有各根据地,巩固与加强我党在华中的地位。”⑨面对特殊的局势,1942年9月,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的指示,皖江地区党委着手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到1943年3月,皖江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区党委领导组跟着发生相应的改变:“曾希圣任书记,区党委下辖3个地方委员会、1个中心县委以及1个直属县委,随后,皖江党组织又发展成为3个地委、4个中心县委、17个县委、2个县一级工委,根据1943年底和1944年的统计,皖中区党员发展到了13477人。其中:地方党员有11254人,部队党员有2223人”。⑩皖江地区的组织建设,使得中共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加快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向新民主主义政治前进的步伐。

三、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成效

(一)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传统政治影响下的人民,受到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的重重束缚与压迫,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受到严重奴役与压迫,他们普遍抱有对政治的畏惧心理,是政治统治的消极服从者,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极低。皖江根据地颁布的施政纲领中明确要求根据地实施民主选举制,所有参加抗日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普遍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选举结果是皖江根据地最常见、最普遍的民主选举方法,主要在县及区以上的选举中运用。但是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通常比较低,大多农民都不识字,皖江根据地党和政府对乡村基层选举的选举方式上进行了各种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例如画圈圈、投豆子等等。这些方法来源于实际,充分考虑到农民群众的利益。皖江根据地群众参与政治的意识与能力得到了锻炼,为抗日的胜利积蓄了宝贵的群众力量。

(二)推动根据地的政治创新与发展

中共在皖江根据地实施参议会制度,皖江根据地不再是由地主统治人民、而农民作为被统治和压迫者的局面,国民党统治下的法西斯专政也由此瓦解,这种全新的制度和政权下产生了与之前所有社会不一样的体系和制度,它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在这种参议会制下,旧社会中的封建势力不再昂首挺胸,广大受压迫人民得到了解放,并且通过联合的途径,逐步走上政治舞台,在农村中拥有统治地位。参议会制和民主选举制引发出他们以前不曾有的参与政治的意识觉悟,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所享有的权利,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民主政权的建立以及参议会制和民主选举等制度的实施,宣告了皖江根据地传统的政治形态的破产,以及群众对新的政治形态的认可,这对皖江地区实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②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1+732+742.

④⑤⑥⑦《皖江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编.皖江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117+180+70.

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2)[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274.

⑩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档案馆.中共中央华中局「Ml.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331.endprint

猜你喜欢

皖江
皖江城市带社保费征管机制优化研究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皖江城市带制造类上市公司赢利能力的研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分析
皖江城市带GDP要上15000亿
正是乘风破浪时——浅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主要优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