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以2018年全国卷Ⅱ第41题为例

2018-01-27新疆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5期
关键词:分值所学答题

新疆

在备考阶段,虽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问答题练习,但如果只是局限于见题解题、宣读答案,而没有教给学生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就无法满学生对高考的能力需要。那么,哪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问答题的分数呢?

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在指导学生解答历史问答题方面总结出“十二字”方针:定时空、明线索、看分数、成文字。具体来说,①要确定问答题所涉及事件、人物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明确时代特征。②要明确贯穿该问答题的主要线索。顺着主要线索深入分析,这样可以保证不会偏题。③要查看题目的分值、涉及问题的数量,并思考哪个问题所占分值应该较大,在此基础上做到“大分划小”。④通过以上步骤的审题分析,可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形成文字,力求做到史实准确、文字简练、用词到位、史论结合。下面笔者就以2018年全国卷Ⅱ第41题为例,具体说明这一解题技巧和方法的运用。

4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1.定时空

该材料由两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涉及的空间是中国,时间上主要是从先秦到唐宋时期。第二段涉及的空间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时间上主要是从1765年到1954年。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核心素养,无论是做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教师都要提醒学生重视分析试题所涉及的时空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抓住相关时代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答题思路才不会混乱。

2.明线索

从整段材料看,此题的线索是以大豆为代表的中美经济文化(或物种)交流。分解开来看,第一段的线索是大豆在中国的种植和人们的利用,第二段的线索是大豆传入北美以及在美国的发展。

历史问答题所选用的材料无论多长或分几段,要把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编写成一道问答题,都需要有一条线索把材料串联在一起。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明确线索,从而进行审题、答题,这样才不会答非所问。

3.看分数

该题分值为25分,分值相当高。依据三个设问的各自角度,被分成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满分12分,包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两小问,可以把这12分的分值分解为 6:6 或 4:8 或 8:4 的设置,至于哪种分值分布更为合理,要看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能找到多少答题点,每个答题点的分值应为2分。由于第二、三问各只涉及一个问题,所以对分数的分解比较容易。第二问“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的满分为8分,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四个角度分析。第三问“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的满分为5分,即可从两到三个角度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值分解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看分答题”的习惯。因为分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答题字数和答题角度。根据分值的大小来分析问题、组织答案,可以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大分化小”,还可以缓解学生答题时的恐惧心理。

4.成文字

以上的三个步骤是审题过程,要想把审题结果落实到考试成绩上,更重要的是正确作答。那么,教师应如何在审题正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文字答题获得理想的成绩呢?

(1)要充分利用材料,做到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例如,对“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的概括,就需要细读材料、句句推进,特别要关注材料中的时间转换。从“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可以概括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从“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可以概括出大豆在中国最早种植在北方地区;从“‘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可以概括出大豆在中国最早是作为粮食来食用;从“《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可以概括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大豆的种植和推广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可以概括出中央政府也对大豆的推广也起到了作用;从“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可以概括出大豆的种植范围经历了从北向南扩展的过程;从“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可以概括出中国人食用豆制品的种类在增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从大豆在中国的种植时间、种植范围、种植推动力、主要用途等四个方面概括出它的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对“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概括,只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就能提取出相应的答题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模拟考试和试卷讲评时,引导学生掌握解读材料的方法,提升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运用和概括能力。

同样,对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分析,可以利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层层解读,概括出美国人对豆腐认识的改变、大豆根瘤固氮功能的发现、大豆品种的开发、福特公司的推动等几个方面。

(2)要结合所学知识,做到对问题的分析更有深度和力度。例如,对“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作用”的概括,材料中提到了“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方面,但还可以从更深层次进行分析。如可以从丰富中国人的餐桌、强健中国人的体魄、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强调说明。

同样,对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进行分析,除了从材料中概括出的原因外,还可以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时间线索,如19世纪末、1954年等,利用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科技革命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至于对“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的简析,材料中基本上没有涉及,这就更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无论如何分析,都需从材料中的具体时空中跳出,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作答,并做到语言简练、点到为止。

由例题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线备考的教师只要善于总结答题规律,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能对学生的备考复习和考试成绩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分值所学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邀你来答题
指印特征点编辑差异对档案指印匹配分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非所学
非所学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