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文化安全的困境及其出路

2018-01-27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家文化

张 露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国家安全已经不再单纯是军事安全,而是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综合因素在内的时代性问题。而其中文化安全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曾说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因此,关注文化安全问题,了解当前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加大文化安全意识,推动新形势下文化安全措施的实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加强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文化安全逐渐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影响力量。新的变化对于中国的文化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安全事关民族复兴发展,是综合国力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安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国家安全的内涵在新时期已然由传统的安全领域开始向新型的领域延伸,文化安全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文化安全代表着国家根本制度的安全,这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团结稳定是一切的前提,加强文化安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维护国家安定、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文化安全代表着意识形态的安全,这是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受侵犯的保障。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掌握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加强文化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维护国家文化主导权。

(二)文化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

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而这个群体就是民族。”[3]文化正是一个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因此,民族的文化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早已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了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如果没有文化安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不能得到传承;如果没有文化安全,国家和民族将要丧失精神的家园和根基;如果没有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不复存在。

(三)文化安全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安全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文化安全首当其冲。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随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涉及到“文化安全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2年2月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脱颖而出,掌握主动权。因此,加强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当今世界的发展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了高科技的便利,而且增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各民族在世界范围内的理解和沟通变得更加容易。然而高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未知数,对于主权国家的安全带来了威胁,其中文化安全首当其冲。我国作为处于这种环境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二战之后,国际社会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格局,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不敢轻易动用武力,因此,以“和平演变”为主导战略的文化渗透成为了主要的侵略手段。东欧剧变之后,所剩无几的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再次成为了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一轮“和平演变”的对象。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带有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并同时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这不仅冲击着我国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还会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整体安全体系。

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大到国家战略,小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商业文化,影响着我国生活的多个方面。首先表现在政治领域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收买并“西化”一些国内的群众,向他们灌输西方的价值理念,并为他们的某些反动活动提供资金和势力的支持。2014年6月的香港占中事件正是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动和暗中支持使得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参加进来,企图扰乱我国的团结稳定。除此之外,西方国家还通过拉拢达赖、扶持“台独”势力,以此培养西方利益的代理人,阻止我国的统一大业。从1991年开始,美国前后四任总统共会见达赖13次,其中克林顿会见5次,奥巴马会见3次。其次表现在经济领域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遍布了世界各地,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去了本国的文化观念,其中不乏一些低俗文化和腐朽文化,严重冲击着我国的文化安全。再次表现在教育领域上,西方国家利用本国的教育优势吸引大量青年学生留学,向留学生们灌输大量的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及政治观念,并制定多项便利的移民政策。最后表现在生活领域上,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在生活中影响最大也最明显,大量的以宣传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电影电视作品、杂志书籍等文化产品的传入,不仅会影响大众的思想,而且对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西方文化的渗透严重影响着我国人们群众的阶级意识,这种否认工人阶级先进性,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不利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宣扬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肆意攻击我国的人权,崇尚个人主义,诋毁集体主义,不仅对我国的民族精神造成了重大的打击,而且影响着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国内多元文化思潮的挑战

除了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外,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也有多元文化思潮的挑战。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同时其中的错误思想也威胁着国家的文化安全。国内众多的包括新自由主义、新“左”派、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新儒学”等在内的文化思潮,他们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以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为核心,带有明显的“西化”色彩。新“左”派思想势力在国内主要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提出的提倡人民主权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原则、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等主张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其激进的思想以及单纯理想主义诗意浪漫的顾盼,与对走向务实的当代中国社会变局的不满在当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时隐时现,并被某些人以“反思历史”的名义利用,实质却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这些错误的观点误导了一些群众,在思想界也产生了强烈的碰撞。文化思潮多元化必定会带来文化安全的威胁,不同思潮中的消极的、落后的乃至错误的主张以及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基本观点,给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再加上这些思潮又常常以“学术研究”、“历史探索”的面目示人,就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因此,在多元化思潮环境下,就要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三)信仰危机和文化娱乐化

信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心理状态,用来指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于各种价值观的追求,导致了人的本性中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进而出现了信仰危机。在我国,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从个人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下,原来的集体主义观念受到了冲击,一部分人开始变得“一切向钱看”,狂热地追求物质利益,然而在得到之后又开始迷茫,对于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失去了思考,人生的信仰慢慢丧失,甚至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社会来说,首先社会是由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组成,个人的信仰危机体现在社会中就变成了社会理想的缺失。一个社会失去了理想,出现了信仰危机,这个社会将不会得到发展,文明更加谈不上进步。我国出现的信仰危机往往是跟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动摇、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效应以及道德教育的欠缺有关系。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再加上这些年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国外霸权势力不断干涉,国内部分群众出现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甚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倾向,给文化安全带来诸多的不安定因素。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的产生。

自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信息化与商品化的狂潮席卷而来。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不断涌现,文化娱乐化逐渐成为了当代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现象,经济生活、大众传媒、文化产品甚至个体的生活隐私都成为娱乐的材料,被娱乐化处理。美国的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6]在这种信息化的环境下,影视、网络、书籍杂志等都成为了文化娱乐化的载体。更多的影视作品不再是对大众进行精神塑造的工具,而是更多发挥了娱乐的功用,其中以电视娱乐节目最为突出。自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超级女生”以来,真人秀节目遍地开花,文化娱乐化的运作进入了新一轮的阶段,接踵而来的网络恶搞、微博谣言、书刊杂志的噱头等等无不以娱乐化吸引着大众的眼球。除此之外,还有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否定,比如“杜甫很忙”、雷锋日记再现、抗日神剧等等,这是典型的经典文化娱乐化。文化娱乐化的盛行给国内思想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开始扭曲,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四)网络、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对文化安全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是21世纪科技革新的重要表现,世界各国因此而交流频繁,逐渐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网络、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对文化安全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的时空开放性,使得借助于网络来传播思想、观念等不再局限于小范围,而互联网这一平台的发展使得不论是积极思想观念还是消极思想观念,都能够直接映入眼帘。正是由于互联网具有这一特点,各种力量无不把互联网作为传播自己思想、理念的重要平台。尤其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弱化主权国家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在网络空间实现文化霸权和殖民统治。而网络、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产生的“文化狂欢”现象尤其对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正处于发育期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性情不稳定,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差,难以抵挡强势文化的冲击和诱惑。所有这些都显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化以及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优势地位都对我国文化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的,并且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安全的路径选择

文化安全问题事关民族大业,国家兴亡。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安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出路: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文化安全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和文化选择。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因此,维护文化安全的根本就在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首先,维护文化安全,努力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矛盾日益复杂,思想变化无常,主流价值意识受到威胁。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要尊重文化差异,又要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逐渐成为了维护文化安全的首要任务。

其次,维护文化安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就是要把理念价值转化为外在行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实现。如果观念的东西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就容易脱离群众,最终会被“束之高阁”。因而,只有不断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真正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落实到实践中,普及到群众中,使之成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样才能转化为行为习惯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因此,维护文化安全就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根本途径。

(二)不断强化公民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强化文化安全意识是自觉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更加猖獗,意识形态的传播日益加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这是对我国文化安全最主要的战略性威胁。思之所以危则安,文化安全正是从文化危机转化而来。意识到安中有危,就要不断强化公民的文化安全意识,从自身做起,自觉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对广大公民进行文化安全的宣传、教育和熏陶,提高公民的文化自觉,增强公民的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广大公民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党和国家要认识到文化安全意识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理应得到广泛的重视,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在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中不断得到强化,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的文化资源。”[7]我国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8]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当前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因此,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学会利用文化资源,并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对话和沟通,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有实力的东西,才能有助于我国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赢得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地位。

(四)占领主战场,切实掌握互联网舆论主导权

掌握党的新闻舆论主导权关系到社会主义旗帜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关系到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系到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关系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占领互联网这个“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的重要性。2014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上舆论工作已成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9]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方向是应对当前文化安全挑战的重要方面。首先,把握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导权。要当仁不让地占领和守住网络舆论阵地,旗帜鲜明地反对负面的言论、消极的态度、错误的观点和有害的认识。要通过引领和主导网络舆论,放大社会舆论正能量,弘扬先进文化和社会正气。同时,引导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特别是新兴媒体舆论的优势。依托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媒体平台,应当积极顺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流动媒体等新兴媒体,不断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积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

[1][4]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人民日报理论著述年编2014[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23,953.

[2]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4-16.

[3]俞思念,魏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

[5]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6]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

[7]中国文化软实力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4.

[8]习近平.让中华文明同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N].光明日报,2014-3-28.

[9]聂辰席.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336.

猜你喜欢

国家文化
国家公祭日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国家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