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学视域下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历史考察

2018-01-27吴茂朝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制机制制度

吴茂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党建设的新课题,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政治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紧密联系,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发挥作用又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整合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和党内政治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形成符合共产党人的事业发展需要的政治文化,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要求,需要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保障政治文化积极健康发展。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历史渊源和理论依据,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推进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的科学内涵

1.体制机制的含义。

体制的含义要从管理学的范畴来理解,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事物的规范体系。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等。

机制的含义本来是指机器的内部构造和运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借指事物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体制机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表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制度规范体系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行过程及其形成的综合效应或社会组织、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其运行原理和制度规范。

2.党内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属于社会存在中上层建筑的范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政治体系及政治生活关系。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科学把握和全面阐述。

3.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的含义。

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是指党内政治文化作用过程中的各种制度规范和各构成要素(政治纲领、思想理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组织制度等),按照一定制度性规范要求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的构成要素和相互作用

我们把党内政治文化放到政治文化的概念研究中来理解,从它的内涵和外延来考察党内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相互作用。

1.党内政治理论、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

在党内政治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政治心理处于底层,是党员对党的政治活动的“不够深刻的混沌状态的较直观的、经验的、感性的、低层次的反映形式”,比如人民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生活、新中国”的心理认同。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绵延力。固定的政治心理一旦形成,它可以容忍不断的小变化,但根本性的变化却不易发生,而且这种变化可以缘于外在的压力和刺激,但却必须借助于内在的觉醒和自觉才能最终实现。

党内政治价值处于中层,作为党员的政治信仰,是党员通过一定的精神生活模式所体现的政治追求。政治价值具有效用性、多维性、客观性、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政治价值的发展变化取决于政治心理能否为它提供丰富的资源,取决于意识形态能否为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是共产党员的毕生价值追求。

党内政治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由与时俱进的思想、观点、观念及纲领等内容组成的宏大的思想框架;但就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而言,党内意识形态是对理想政治生活的理论设计与实践的计划。意识形态具有体系性、扩张性、论辩性、绝对性以及支配与控制性等特征。意识形态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转化为人们接受并内化为普遍的政治心理认同。

2.党内政治文化、组织制度和组织行为。

在由党内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组织制度)和政治行为构成的政治文化运作体系中,政治文化处于底层,政治制度居于中层,政治行为位于最上层。

我们党内政治制度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规范党员个人和党组织行为的组织原则、组织制度性规范,是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程序。党内政治行为,则指党员参与党领导的政治活动和党内活动或行动的总称。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制度反映党的性质、宗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党性原则,反映了党的政治文化的需求。同时,党内政治文化的存在、宣传和实现,必须依靠一套相关的制度规则,即党内政治制度来保障维系。党内政治行为是党内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也是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最终目标和归宿,因此,可以说,党内政治制度或政治文化都将内化于并外显于党员和党组织的政治行为活动。

3.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

在由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构成政治生态的运作体系中,政治文化处于底层,政治生活处于中层,政治生态处于上层。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平台,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纯洁党风的“大熔炉”、“净化器”。党内政治文化影响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言行,而党内政治文化又产生于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

政治生活主要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下,人们围绕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的所进行的具有政治倾向的实践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对党员干部具有教育、管理和监督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步调。党内政治文化影响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言行,而党内政治文化又产生于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联动状态,是党内法规体系、政治生活、政治文化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性、党风、作风的集中体现。而其诸多要素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文化要素、制度要素和行为要素。党内良好的政治生态的维系受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通过党员思想觉悟和内在自律去实现。

(三)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的特征

1.基本特征。

(1)目标性。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的目标性体现了政治文化作用的目的性或指向性。它确定了政治文化机制的运行方向,即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党内政治文化引导党员和各级党组织遵循党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坚守党内政治规范,培养党员良好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

(2)规律性。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不是由党员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有其产生和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因而具有客观性,在运行中也必然呈现出许多带规律性的特点。

(3)整合性。整合性特征是指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具有整体综合、统一协调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够协调各部分的行为,使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共同的着力点,产生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应。同时整合性还体现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

2.一般规律。

(1)有序性。党内政治文化的作用方向,与党的推进自己历史使命方向一致,一般呈现有序而向上的发展态势,在发展过程中,推动党内零散的政治文化整合成主体的政治文化。当然,这个过程会受各种历史因素影响。

(2)双向性。即党内政治文化的作用可朝正反两个方向发展。政治文化体制机制的最终变化方向是由政治文化系统内外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各要素在促进其良性变化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逆向性影响。

(3)内部矛盾性。即党内政治文化机制的终极方向并不主要决定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外部环境、时代特点,而更主要地是由其内部矛盾运动所决定的。这种内部矛盾性又由党内政治文化与其所代表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适合程度所决定。

二、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

文化属于意识的范畴,是社会历史实践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不断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先进政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中国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有机统一,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和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色。因而,要从历史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党内政治文化的体制机制建设。

(一)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思想来源。党内政治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了中华文化的政治智慧、政治基因,是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根。中国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中,积淀了优秀的政治智慧、政治基因。古代先人以国家社会为重,思考治国平天下之术。比如,先秦哲人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儒家“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忧患意识、“仁者爱人”的仁政思想;法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公平执法意识;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墨家“崇德尚贤”的尊重人才意识、“制为节用之法”的勤俭节约意识;西汉大一统思想;唐朝“政在得民”,“君舟民水”论;王阳明、顾炎武等明清思想家提出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以及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戒奢的思想,关于和合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不断改革创新的思想等等,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对政治思想、治国理念、政权建设、社会建设、民生发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治思想和维系保障这些思想得到实践的制度措施、理论方法,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为今天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思想来源。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有利的思想武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武器”。恩格斯曾自豪地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要向全世界公开自己的主张和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还同蒲鲁东、工联、拉萨尔等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理念。列宁明确使用“政治文化”概念,并就政治文化的一般性特点等进行了系统论述。他分析了俄共的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强调政治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整体性布局,又突出了各群体阶层的独特性,提出通过合作社和加强城乡文化联系,推动工人、党员、国家机关政治现代化,强调文化任务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思想理论斗争,到列宁明确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和俄共政治文化建设的探索,以及马克思主义者们结合实际创造一系列保障推进马克主义政党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方法措施,为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

1.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建设实践奠定了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20世纪初,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共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后迅速传播开来,促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注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是一部革命奋斗史。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孕育了革命时期的红色政治文化,积淀形成了“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生动展现,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结合革命形势的发展,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发展。从党的一大二大明确民主革命目标到七大确立社会主义革命方向,从“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强调“着重思想上建党”到延安整风,从克服局部自由分算主义到坚持民主集中制,从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斗争到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从红军政治训练制度到党内普遍性的集中教育制度形成,等等,从思想教育、党员组织生活、作风纪律建设等方面确立一系列方法措施和制度,为党内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实践平台。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优良传统,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继承发展了党内政治文化体系内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发展中的党的建设实践进行了正反总结,形成了一系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宣传机制、组织执行机制、制度保障机制、落实机制。同时,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90多年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成功做法,顺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明确提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清理制定一系列党内制度法规,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进行重大创新。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政治文化的方法体系和体制机制达到新的高度。

三、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启示

考察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的历史,为新形势下健全保障体制机制,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一)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要坚持系统推进

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党的建设历史表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贯穿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和纪律建设之中,要在建立健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宣传机制、组织执行机制、制度保障机制、落实纪律保障机制方面系统考虑,统筹推进。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在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时,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入党,要加强党员的思想理论武装;同时,要严格党员的组织生活和纪律意识。党的七大系统总结了党的建设历史,党内政治文化基本形成,通过思想理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纪律建设的具体载体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对党的建设实践进行了正反总结,形成了一系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制度、组织执行制度、落实保障机制,成为我们推进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的建设重要方法论指导。

(二)继承与创新是党内政治文化体制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保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也必须紧密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来创新发展。建党之初,通过举办报刊杂志(如《新青年》、《新民丛刊》、《民报》等)和工农讲习所(如劳工补习学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方式对党员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存在的学风上的主观主义、党风上的宗派主义、文风上的党八股,党中央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作为一场集中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活动,破除了党内政治文化中存在的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神圣化对待苏联经验的倾向,促使广大党员认清了“左倾”“右倾”经验教训、分辨了路线上的大是大非,从思想上提高了政治觉悟,巩固了党内团结。执政条件下,党内集中教育进行继承发展,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新的形势开展“两学一做”的常态化教育,以及十九大部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这些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践证明,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必须在继承弘扬中要树立开放、创新的理念,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吸收优秀成果,提炼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体制新机制。

(三)制度是推进党内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长效保障

制度是体制机制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党内各层级、各位阶的制度规范、组织原则之间处于有序运行、协调运转、有效互动状态,维护这种有序协调的党内制度是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保证。纵观党的历史,严密的规章、严格的制度保障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任务的落实、巩固与发展。党章党规与党内制度健全、落实得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能成功;党章党规与党内制度欠缺、成效缺乏,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会失败。1956年召开了党的八大,会议重申集体领导的原则,强调健全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彼时党内充满盎然生机,一派新气象。“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章党规形同虚设,党的制度存在“破窗效应”,党的权威被损坏,“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普遍,党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果荡然无存。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之后,加强党的建设事业逐渐展开,制度的权威性得到强化,制度执行的严格性、自觉性得到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辩证统一,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文件,坚持“一个竿子插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奠定了更加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四)坚持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建设协调推进

党的建设实践表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在把握三者的关系基础上协调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影响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言行,而党内政治文化又产生于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要发挥以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分的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通过党内政治生活的洗礼,以在革命斗争中以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教育他们,激发先进性,保持纯洁性,在对敌斗争勇于冲锋陷阵。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联动状态,是党性、党风、作风的集中体现,而其诸多要素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文化要素、制度要素和行为要素。在革命实践中,认真总结处理党内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规范。营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生动和谐的政治生态,正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目标要求。历史证明,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得好,党内就会风清气正,党员就会神清气爽,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也会充满正能量,党内政治生态也会健康和谐;反之,亦相互影响。●

[1]习近平.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7-02-14(01).

[2]王炳林,房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16-12-21(06).

[3]辛明.论党内政治文化[N].北京日报,017-01-16(13).

[4]刘军.政治文化机制研究引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5-21.

[5]以“文化的方式”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7-04-17(03).

[6]代江波.增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N].学习时报,2016-12-19(04).

猜你喜欢

体制机制制度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