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好干部标准的发展进程
2018-01-27孙明增
□ 孙明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1]“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干部因素,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国际颇具声望的政治学者朱云汉教授曾指出:“中共政治体制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进行人才选拔与淘汰不适任的人,确保适当的人被摆在适当的位置,并且受到监督。”[2]可以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最重要的就是干部选拔与考核。在干部选任方面,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高度重视好干部的标准建设,并在历史实践中造就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一、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好干部标准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投身革命洪流。干部的产生和成长,不仅强调对党的忠诚和信仰的坚定,更加强调革命斗争的需要。在日常活动中,好干部要严格服从党的纪律。在长征途中,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负责人的张国焘,无视党的纪律,背着中央强令红军南下,另立中央,进行分裂活动,险些断送党和红军。但红军中的广大党员干部,都能抵制张国焘的错误。在重大关头,好干部要敢于承担重任。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挺身而出,毅然地担当起把部队带出困境的重任。1945年抗战结束,蒋介石三番五次邀毛泽东赴重庆,党内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泽东义无反顾去重庆谈判。在危难之际,好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1935年1月,在北上抗日途中,党的好干部方志敏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面对国民党的严刑和诱降,他斩钉截铁地答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3]
在选任干部方面,毛泽东有着深刻地见解。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他指出,只要能够“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就是党的好干部。[4](P527)他还指出,“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我们党是不可能“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4](P526)概括起来,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德”,即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组织的信任,对人民群众的忠诚。二是要有“才”,即能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能独当一面地指挥战争,能宣传动员组织人民群众等。“德”“才”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干部路线中的“贤”的意涵。他还以张国焘“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的教训举例,告诫全党谨防重蹈覆辙。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严格的选人用人标准,党的干部在血与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成为带领广大群众坚持革命斗争的骨干力量,为党打败国民党、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好干部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经济建设成为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接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是个烂摊子。国家各方面的建设,迫切需要大批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这意味着以往革命战争年代熟悉的工作方法已不适用,很多干部面临着本领恐慌。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加强对领导干部从理论、政策、业务文化、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训练和培养。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他指出:我们的干部既要懂政治,“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又要懂技术,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无论搞工业的,搞农业的,搞商业的,搞文教的”,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5](P309)从此,又红又专的选人用人思想,成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标准。
又红又专的干部选任标准,在干部的选拔工作中早已得到体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此次会上,邓小平、陈云等年富力强的干部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共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此之前,9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对二人评价道: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厚道、有才干、能办事、顾大局,处理问题比较公正,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5](P111);陈云这个人比较公道、能干、稳当,看问题有眼光,能抓住重点[5](P112)。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又红又专的用人思想跃然纸上。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非常注重维护干部队伍的纯洁。1951年12月,“三反”运动中被揪出来的刘青山、张子善,因贪污被判死刑,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大案。从1950年春到1951年11月,刘青山、张子善利用职权贪污巨额公款。毛泽东说:只要下决心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二十个、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6](P1180)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出现干部队伍知识、专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干部明显老化、青黄不接等现象。
三、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好干部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发展经济成为党的工作重心。但是,要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好干部问题。尽管当时的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仍有一些干部在思想、年龄、知识和专业等方面存在与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据1979年统计,全国1814万名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7.9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8.72%。[7](P173)干部队伍中,真正懂经济、会管理的人很少。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出了要选拔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的思想[8](P281),邓小平提出了党的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9](P361)。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是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等干部选任标准的继承与凝练,全面准确地提出了新时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目标、总要求。在“四化”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后来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江泽民、胡锦涛就是在十二大会议上当选中央委员。
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共提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时任中共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认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是新条件下德才兼备原则的具体体现[10](P101);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11](P289)。2002年1月,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又提出干部选任的六项原则:“一是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二是既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三是既要坚持标准,又要不拘一格;四是既要搞‘五湖四海’,又要唯才是举;五是用人要用其所长,防止用其所短;六是既要看素质,又要看实绩。”[12](P2491)
十六大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深化对德才兼备干部选任标准的认识。时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的胡锦涛,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这与中国宋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的用人思想一脉相承。宋代司马光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二者都把德放在才的前面。2011年,胡锦涛在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中,对此又详细地阐述道:“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13](P13)
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好干部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党和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其中,习近平首次将敢于担当明确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之一。敢于担当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14](P415)。在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有着很多敢于担当的模范。在建设时期,面对“大跃进”运动的失误,彭德怀、张闻天等人冒着撤职罢官的风险,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针对问题,大胆进言,体现出强烈的担当意识。1992年为了推动中国改革向前,邓小平88岁高龄时南下行走5000多公里,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此类事例,不胜枚举。2015年11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指出: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考验。[15]正因如此,敢于担当的精神尤为可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1](P64)2018年3月1日,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16]由此可见,敢于担当已经成为新时代党的好干部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保证新选任的干部的质量,中国共产党有一个“秘密武器”——办党校。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校系统,涵盖机关、国企、高校、部队等领域。党校的工作重心就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干部在选拔任用之前,必须被安排在相应的党校参加教育培训。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就曾发布文件,要求党校所在地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同志必须有计划经常到党校来作报告,能够任课的必须任课。当时,毛泽东亲自到党校讲课,讲了16次,其他很多领导同志都有去党校讲课的经历。习近平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就曾讲过19次党课。对办党校来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的成就,国际上有识之士也不吝溢美之词。一些外国政要对这一举措赞叹不已,称之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秘密武器”。
为改进工作作风、预防腐败,从而净化干部从政生态,中国共产党还针对领导干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一个时期以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理想信念缺失严重,腐败现象呈多发态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与活动始终相伴的,还有十八大以来愈刮愈烈的反腐风暴。肇始于中国的这场廉政风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腐败的坚定决心,震惊了全世界。“打虎上不封顶”,“拍蝇下无死角”,“反腐没有禁区”,“法无化外之地”。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大老虎”的落网,以及对围绕百姓身边数以万计的“小苍蝇”的拍打,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处置不合格的领导干部的决心,也让中国人民进一步提升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
防止腐败,最好的办法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随着反腐的持续,中国共产党就出台了一系列与反腐相关的制度。2014年1月,中央重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对干部选任的基本条件、基本资格、考察内容、来源渠道、考察对象和程序方法等提出新的要求,并首次明确对“裸官”进行清理,把反腐的关口前移了一大步。此后,中国共产党还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工作的通知》、《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办法(试行)》、《关于公开曝光纪检监察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的通知》、《关于清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通知》、《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度,努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监督体系,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保证权力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
综上所述,纵观中国共产党制定干部选任标准的历史,德才兼备的思想是贯穿其中、至今不变的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选任干部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据中共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省(区、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分别由1982年的62岁、55.7岁和48.9岁降到55.3岁、50.6岁和45.6岁;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分别达到98%、97.8%和94.2%。[7](P176)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都得了根本性改善,有效地提高了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中国共产党因时度势地不断完善干部选任标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