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策分析

2018-01-27卢方琦

探求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系经济建设

□ 卢方琦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关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广东工作明确作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广东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有基础、有责任在全省乃至全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征程中勇当排头兵。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工作的总纲领。综合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场合的讲话,可以看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一个方针”“一条主线”“三大变革”“七大体系(体制)”。

(一)“一个方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它揭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原则。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党的十九大将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进一步提到经济工作首要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强调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它揭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工作重心。过去我们一直从需求侧的投资、出口、消费三大方面推动经济增长,但随着国家经济体量的日益壮大和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这种发展观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为投资的边际效应锐减,大规模经济刺激带来很大的负作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出口前景不甚明朗;传统消费需求日趋饱和,新兴消费有效供给不充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统筹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矫正供需结构失衡和要素配置扭曲问题,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它揭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问题分别推进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有利于深入解决我国实体经济供需结构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问题,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夯实实体经济的“四梁八柱”;破除体制、观念等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不断优化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汇聚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澎湃力量,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四)“七大体系(体制)”:产业、市场、收入分配、城乡区域发展、绿色发展、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

它揭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七大体系(体制)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虽然目标要求不尽相同,但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必须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其中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至关重要,对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广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目标,全面推进国际航运、航空和科技创新枢纽建设,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1.36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2.15万亿元,年均增长8.6%,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达到2.23万美元。

(一)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1.58:34.84:63.58调整为目前的1.09:27.97:70.9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八成,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约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2/3。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形成9个超千亿级、24个超百亿级产业,汽车、电子、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金融、旅游等服务业上升为全市支柱性产业,电子商务、旅游购物出口、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设立,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广州蓝”成为城市靓丽的新名片。

(二)市场发展环境活力充沛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出台科技创新“1+9”政策和人才“1+4”政策体系,设立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形成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为一体的“一区十九园”创新布局,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五年年均分别增加1000多家、5000多件,目前科技创新企业规模超过15万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900余万平方米,入选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企业数量连续3年占据国内城市前三,2016、2017连续两年被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普华永道评为中国“机遇之城”首位。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推进,首创“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模式,政府审批事项精简90%,新登记市场主体持续井喷式增长,去年广州被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评为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第一名。

(三)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态势良好

“三农”短板加快补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市居民,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客车、农村人口100%脱贫,搭建农村集体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累计交易额575亿元,成功引进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种业小镇,国际种业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入展开,2万多来穗人员通过“积分制入户”成为新市民。区域共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建设,与深圳、东莞联合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南沙启动建设粤港深度合作区;广佛同城化深入推进,广佛地铁年客运量突破1亿人次。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省内外城市进展顺利,穗黔扶贫协作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

(四)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沙特吉赞经济城列为国家级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马来西亚广东——马六甲皇京港、临海工业园项目加快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成为广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典范,中欧合作示范园区、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等特色产业园区纷纷落地建设。中欧班列实现“一周一列”常态化运营,运输时效比海运提高60%。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贸易投资扩大,截止2017年底,广州与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总值突破1万亿元,在沿线国家投资设立158家企业(机构),中方协议投资额30.39亿美元;沿线国家在广州直接投资设立企业3123家,合同外资、实际外资分别达57.57亿美元、32.84亿美元。跨境电商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总值227.7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榜首,占全国份额达25.2%。

(五)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铺开,印染、地条钢等落后产能有序出清,9000多户“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商品房均价持续保持稳定,金融风险防控在一线城市处于最优状态。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出减税降费“组合拳”,全面压减行政事业性收费,过去两年年均为企业减负超过700亿元,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1.8%。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出“互联网+易通关”、智检口岸、全球质量溯源体系等一批标志性改革,货物通关时间缩短一半。国企国资改革走向深入,完成国资国企全责清单动态调整,近七成市属国企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造。金融和财税改革扎实开展,首次入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体系,财政透明度位居全国前列。

广州五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效十分显著,但与国内外一流城市相比,广州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尤其体现为:一是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制造业新增长点不多,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生产力骨干项目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不足,IAB、NEM等主导产业还需加快培育;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艰难;财政收支压力大,政府债务风险需更有力地防控化解。二是创新引领发展有待强化。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创新主体数量偏少,创新龙头企业较为缺乏,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支持“双创”的政策体系、人才机制还需完善。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村改革推进缓慢,农民人均收入偏低、增收办法不多;北部三区发展滞后,全市优质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分布不均,城中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四是改革开放水平有待提升。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举措不多,原创性改革尤其较少;民间投资活力不足,脱实向虚趋势需着力扭转;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束缚仍然较多,准入环境、竞争环境、消费环境需同步提升。五是脱贫攻坚力度有待加大。承担对口帮扶城市众多,脱贫攻坚任务较重,资金、产业、民生、智力帮扶力度仍需加大。

三、广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广州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有关决策部署,对照目标找差距、对照问题补短板,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广州这座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加快向“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的更高目标迈进。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着力做强实体经济

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IAB、NEM计划“比翼齐飞”,形成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扩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壮大跨境电商、绿色金融、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培育更多新型消费热点。推进“厕所革命”,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大力推进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织密链接世界的海、陆、空、地下和信息网络体系。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类金融机构监管,扩大减税降费清费的受益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施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服务工作制度,协助解决中外企业现实困难和问题。在全社会弘扬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宣传爱岗敬业先进人物,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比拼,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中心城市

积极参与实施国家和省的重大科技专项,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础平台,全面提升科技基础设施能级。支持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前瞻性、颠覆性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形成更多原创科技成果。广泛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联盟,形成政产学研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市场化、产业化。优化科技创新功能布局,引导各个板块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打造若干引领发展的价值创新园区。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企业、高校等的创新合作,提高创新资源集聚配置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全力争取国家知识产权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运营机构,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健全社会信用监督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市场环境,着力培养引进一大批“高精尖缺”导向的创新人才和团队,针对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出台栓心留人的好办法。

(三)着力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抓好“四好农村路”,提高4G网络、光纤宽带覆盖范围,有效缩短城乡时空距离。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村挖掘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吸引有实力企业家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带进来,使农业园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做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严格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红权,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科技和技能培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资金、人员、平台等要素上加大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地区工作力度,激发对口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合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积极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穗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发展,以设施共通、产业共建、河涌共治、服务共享为重点推动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等区域战略取得更大突破。

(四)着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国——沙特吉赞经济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展联通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深入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鼓励外贸企业向“三自”(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三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方向转型发展。深化“三互”大通关改革,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严格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推进数字口岸建设。优化提升全市会展功能和布局,争取更多国际性、区域性、行业性会展会议落户广州。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建立市层面统筹协调机制,加快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格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重点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教育、医疗、法律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加快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推动南沙港区与珠江两岸城市港口群资源整合,争取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自由贸易港建设试点,促进国际中转和离岸贸易发展。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境外投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走出去的广州企业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

(五)着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国资国企新一轮改革,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稳步推进混改和员工持股,支持广汽、广药、越秀金控、广州港等上市公司做强做优做大;通过“处置、置换、收回、增缴”等方式盘活各类低效国有资产,鼓励国企合理利用闲置厂房、仓库等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创意基地,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综合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经营—转让(BOT)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构建市场准入一站式服务体系,推动“准入”与“准营”同步提速。完善“双随机——公开”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市区两级跨部门联合抽查常态化。推进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扩大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试点范围。着力培育和发掘财税新增长点,密切关注税源变化,积极推进综合治税。全力争取设立创新型期货交易所等国家级金融创新平台,广泛推动市内企业到国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股权投资,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省市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加大对新型犯罪打击力度,不断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猜你喜欢

体系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