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培育对策探究

2018-01-27吉飞跃吴锦程

台湾农业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农队伍培育

吉飞跃,吴锦程

(1.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2)

2018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本世纪中叶将农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实现“三农”强、美、富的目标[1];原农业部随后印发了《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从五个领域加速“三农”发展步调;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0年)》,对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调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提升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2]。可见,我国“三农”工作进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当前“三农”发展迟缓、“三农”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使得建设和培育一支能突破发展瓶颈的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成为必然诉求。

1 新时代的内涵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确判断“时代”一词的含义是前提。大多数学者认为,此“时代”非彼“时代”,这里的“时代”一词不单纯指历史学中对时间段进行划分而产生的时期概念,它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时代之间也存在着本质区别[3],更不代表制度与科技时代[4],而是指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5]。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是”分别从建设目标、历史脉络、精神状态、人民富裕和世界舞台五个方面精辟概括了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将走向世界舞台,持续为人类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三农”人才的培育也随之步入新的时代,体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以新时代为背景,做好“三农”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战略的必然举措。

2 新时代进行“三农”工作队伍培育的重要意义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透彻领悟“三农”工作队伍培育对于精准扶贫、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是自觉贯彻落实该队伍培育的思想基础。新时代进行“三农”工作队伍培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是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历经几年艰辛探索,我国脱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尚未解决的贫困人口已成为扶贫工作的“硬骨头”,想要更好的啃下这块“硬骨头”,急需建设和培育一支“三农”工作队伍,进行“多维扶贫”和“立体扶贫”。“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通常具备“从线到片”的影响,加强某一区域“三农”工作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基本要求,只有“懂农业”才能立足地方与区域,采取与之相符合的措施,指引脱贫之路。只有“爱农村”才能扎根基层,致力脱贫工作。只有“爱农民”才能与贫困群众深度沟通,建立感情基础,多角度剖析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完善“三农”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体系,提升“三农”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农业推广者的整体素质,增强脱贫攻坚工作能力,促进共同富裕。“三农”工作队伍的培育,于贫困人口而言,是摆脱贫困的“星星之火”,也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2.2 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积极回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区别不同时代的基础参照,它存在并渗透于时代的方方面面,这种主导、支配和决定的角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才能为各领域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引导[6]。如今,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三农”也跟着踏进全新的发展时期,势必需要一支与之相匹配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一支新时代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一方面,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要求“三农”工作队伍要根据农业产业、农村生态、乡风、治理及农民生活的“二十字”总要求,让“三农”变为充满希望的产业、幸福生活的家园、让人羡慕的职业,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应深刻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让“三农”工作队伍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上处于优先地位,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进一步缩小城市与农村差距,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2.3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奋斗十五年”的战略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与增长动力上进行优化,着力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现状与农民生活质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全体人民参与国家经济,这是中国取得较大发展不可置否的重要因素,即使是身处偏远山区的农业、农村及农民工作者,同样积极参与在国家经济发展的生产分工环节中。这是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继续坚持的方向,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育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则是将更加优秀的基层工作者引入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建设中,给予他们更多参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机会。

2.4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举措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其内涵与意义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深入而取得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没有农村的小康则没有中国的小康。农村的小康建设需要人才作为支撑力量,归根结底,人才才是带动乡村经济取得发展的根本力量。培育一支热爱农业、扎根农村、心系农民的“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是解决现在农业发展乏力、农村相对落后、农民生活不富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农”诉求与必然举措。

2.5 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对农业产业、农村治理及农民生活的“二十字”乡村发展总要求,实际上是对“三农”工作队伍的培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通过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三农”工作人员来反哺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以局部带动整体,以个人带动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现今,“三农”工作队伍的培育在注重职业技能培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精神是“三农”工作队伍促进农业、乡村、农民取得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吸引、使用和发掘“三农”人才是推动“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的培育,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亦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

3 新时代对“三农”工作队伍培育的新要求

3.1 思想层面: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队伍培育的重要性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立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实提出的针对性要求,也是瞄准新时代“三农”发展全局提出的战略性任务,为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明确了目标。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三农”工作队伍是“三农”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当前我国“三农”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进行“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是当务之急,应给予高度重视。一是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队伍培育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上的重要作用。“三农”工作队伍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它包括生产者、管理者、推广者、研究者,除研究者具备较高学历程度外,更多的基层工作者受教育程度有限,导致当前我国“三农”工作者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是“三农”工作者提升学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通过提升“三农”工作队伍素质自然带动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二是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队伍培育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从人类社会产生起,教育对人类的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反过来推动教育的发展,从而达到互相促进的双重目的。所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受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教育水平的高低也会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进行“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三是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队伍培育对加快“三农”发展步伐的重要作用。现今中国直面农业发展乏力、农村相对落后、农民生活依然不富裕的现实窘境,这种现状导致农业、农村、农民在人才吸引上相对困难,主动选择扎根基层的更是少数。随着我国“三农”工作进入新时代,培育一批多学科、多类型和多层次“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对于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帮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3.2 实践层面: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

乡村的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关于系列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学习的自觉性,切实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有利于“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全面深入地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与推广。农村与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最难渗透的攻坚部分,目前“三农”工作队伍绝大多数扎根基层,资源有限、信息不畅,往往带来政策解读与研究不到位、实施效果不理想的消极后果。因此,“三农”工作队伍的人才培养需要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推广,以此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质量。另一方面,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必备内容列入培育环节。国家做好深入、全面、持续的政策解读是政策深入推进的坚实基础,“三农”工作队伍是政策推进的实践者,其对政策解读的深入程度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在培育过程中,让每一位“三农”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及实施步骤等,督促其主动思考并参与其中,让认识成为行动的先导,真正提升贯彻落实的自觉性。

3.3 个人层面: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基本要求

“三农”工作队伍是党的“三农”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与践行者,是“三农”事业的基础和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队伍的基本职业要求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唯有懂得与热爱“三农”,才会为“三农”不遗余力。首先,懂农业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性产业,更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农”工作队伍只有懂农业,才能全力发展农业。新时代背景下的“懂农业”,是懂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依靠科技创新,使各途径的适度规模经营繁荣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生产和产业体系,谋求农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为“三农”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对新技术的接纳与吸收能力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其次,爱农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是中国发展的短板,同时也是国家取得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三农”工作队伍只有爱农村,才能甘心奉献于环境艰苦、待遇偏低的工作岗位,才会融入农村、深入基层,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转化为自身使命与责任。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农村”,是爱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农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让交通更加便捷,使通信广泛运用,将落后农村建设成美丽乡村。最后,爱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美丽乡村的直接建设者,“三农”工作队伍只有爱农民,才能深入群众,与农民保持亲切感,建立深厚感情,一心造福农民。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农民”,是爱合作农民,“三农”工作队伍要引导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农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安全与幸福感,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3.4 社会层面:汇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化主体培育机构

乡村振兴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政府、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政府组织、“三农”工作队伍等社会各界全面而广泛的参与,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推进者,农民是直接受益与广泛参与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主导力量,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决策的参谋者,“三农”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实践的引领者和先行者,汇聚全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的主体培育机构,是“三农”工作队伍获得可持续的继续教育的坚强后盾。一是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乡村建设。首先,鼓励企业家、学者、医生、教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以各种不同方式服务于乡村振兴;其次,鼓励各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人员以乡村挂职、兼职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服务,尤其是农林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所倾斜;最后,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三农”人才培育合作与交流机制,吸引城市各行各业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二是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应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培育的主体机构之一。农业科研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使然,也是自身办学特色、优势,以及学科布局的必然[7]。农业科研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担负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其作为“三农”工作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在服务“三农”工作队伍培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从高校的基本职能来看,可在“三农”工作队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为“三农”工作队伍的培育锦上添花。

4 新时代进行“三农”工作队伍培育的对策

4.1 强化政策供给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要想有效避免人才从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的负面效应,全面提升“三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政策供给是基础。通过政策供给,确定培育目标、原则、任务、工作方式,进而细化成一般步骤与具体措施,便于实际执行。目前“三农”工作队伍在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情况不容乐观,队伍建设依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短板之一。一方面,重在“育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通过制定系列政策与措施,督促各省认识“三农”工作队伍培育的重要性,结合“三农”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培育策略;另一方面,强化“留人”,在资金、激励奖惩、考核评估等政策上予以倾斜,让“三农”工作队伍自愿扎根农村,投身“三农”事业。

4.2 完善培育体系

构建并实施“国家‘三农’工作队伍培育工程”,统筹制定“三农”工作队伍培育体系,以新时代为背景,更新培育理念,强调“一懂两爱”的职业情怀培育,完善培育管理、考核评估制度,充分利用教育培训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实训基地等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福建省为例,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三农”专家、农业企业家师资力量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育体系。充分了解“三农”工作者的需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行网络远程培训,多开展实践教学、现场指导、互动教学和一对一咨询,注重对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创新创业、绿色安全与生态保护、“一懂两爱”职业情怀的培育。

4.3 搭建培育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三农”情怀的且从事农业、农村、农民相关工作、致力或参与农业、农村、农民事业的一切人员,都可以称之为“三农”工作队伍。“三农”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实践的引领者和先行者,汇聚社会力量支持,搭建多元化培育平台,是“三农”工作队伍培育工作得到有效实施的土壤与环境。地方农林院校、科研院所作为区域发展的人才要素来源地之一,其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天然优势,使其在“三农”服务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农林院校应自觉把服务乡村振兴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借助自身资源,搭建培育平台,既实现存量人才的可持续教育,提升“三农”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也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后续人才供给做储备工作。农业企业是地方主导产业的发起者与推动者,是地方农业经济的催化剂和粘结剂,在农村资源的利用方式上更占优势,构建农业企业培育平台,从特色种植、特种养殖、乡村休闲旅游等方面着手,培育一批新型“三农”工作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将乡村资源打造成新产品,发挥新价值。

猜你喜欢

三农队伍培育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