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农业农村改革:成效、形势与对策

2018-01-27洪雅芳郑晓梅高周贤张坤宁

台湾农业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农村

洪雅芳,郑晓梅,高周贤,张坤宁,汤 优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 福州 350003)

自1978年起,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40年来,福建省农业农村改革渐进展开、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要推动全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根本还是要靠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动能、激发新活力[1-2]。

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

1.1 40年来福建省农业农村工作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正确领导下,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初步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福建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粮食生产连年稳定,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提质增效,柑橘、龙眼、荔枝、香蕉等特色水果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水产品、食用菌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17.43倍,年均增长13.02%。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63%、59%和48%,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交叉融合,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农村电商、产销联盟、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二是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福建省99.5%的村通公路,100%的村通电,89.9%的村通有线电视,100%的村通光纤宽带网络,28.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58.3%的农户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92.5%的村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75.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福建省38.5%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61%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83.6%的村有卫生室。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持续强化,森林覆盖率达65.95%、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控制在8%以内。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整治了4700多个村庄环境,建成了200多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80多条美丽乡村景观带。三是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5元,位居全国第6位,比1978年增长118.37倍,年均增长13.02%,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8∶1。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14003元,比1978年增长123.6倍;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9.4%下降到2016年的37.32%,且从2013年起均低于40%,生活水平步入富裕阶段;用于提高生活品质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长,目前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小汽车27.6台、电冰箱100.2台、彩电131.8台、空调机80.6台、电脑54.1台、手机292部。农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96%的住房均为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3-4]。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改革在纵深方向取得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福建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科学实施,扎实推进,在“三农”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不断取得突破,农业农村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年,是福建省“三农”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1.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向适宜区域集聚发展。目前,福建省基本形成闽东南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三大特色产业带,建成了8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5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涌现出一大批“一县一业”专业县和“一村一品”专业村。2017年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七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1万亿元。农业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福建百香果等6个产品获第十五届国际农交会金奖,永春芦柑等4个产品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省“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1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达26个。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428家,年产值超过万亿元;农村网店突破5万个、位居全国前列;规模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3000多家,2017年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50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建成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两大监管信息平台,“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724个,居全国前列。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8.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0%以上。

1.2.2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构建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机制初步建立,健全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福建省所有乡镇建成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涉农县基本建成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土地信托流转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有效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目前,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率达35.6%。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扶持建设一批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优质便捷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全省拥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化育苗公司(合作社)近400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100多个、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8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扶持建设一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全省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74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3.4万家、2.1万家。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累计培养近10万名具有大中专学历的高素质青年农民;创办1300多所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超过200万人次;持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每年受训农户超过百万人次。

1.2.3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目前福建省已全面完成权属调查审核公示,99.3%的村完成合同签订,62.8%的县级数据库成果通过农业农村部初检。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铺开,已有1268个村(居)基本完成清产核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在把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明晰到户的基础上,完成林业投融资体制、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森林资源流转机制等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海域使用权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全省累计确权颁发养殖海域使用权证书11637本,面积13万hm2;养殖证7642本,面积14.57万hm2。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试点,全省累计完成5886处小型水利设施改制,组建村级水利协会、灌区水利协会等农村水利合作组织2128个。

1.2.4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初步形成 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已经建立健全,2012-2017年福建省财政支农投入的增幅分别为17.45%、27.57%、2.59%、37.94%、7.08%、8.4%,均高于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增幅。农业补贴制度日臻完善,在连续12年落实好“农业四补贴”政策的基础上,2016年起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同时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2017年全省农业补贴12.77亿元,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2017年末涉农贷款存量占比37.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乡村金融组织网不断健全,设立乡镇银行网点2131个,配置行政村金融便民服务点1.5万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持续推进,建立了乡镇保险服务站、村保险服务点、农村协保员三级保险服务网络,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目标价格、涉农财产等25个险种,2017年农险保费收入达6.9亿元,为投保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了2700亿元的风险保障。

1.2.5 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教师“县管校聘”和在城乡间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2016年福建省提前一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五统一”,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10元以上,医疗救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完整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目前全省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482.49万人,参保率达98.02%;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低保标准不断提高,2017年平均标准达3000元,惠及88.61万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目前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4.8%,529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1.2.6 农村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精准施策有力有效,“造福工程”累计搬迁87.9万人;扶贫小额贷款累计为65387贫困户担保生产贷款29.71亿元,贫困户贷款覆盖面达43%;筹集2.4亿元为因病致贫返贫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个人医疗负担从28%降到20%;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高职等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教育按每人每学年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脱贫减贫成果不断凸显,福建省农村扶贫开发对象从2012年底的110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4286人,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0.02%;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有5个县提出退出摘帽申请;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面貌明显改善,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2 农业农村改革40年的基本经验

总结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工作纳入市县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农民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确保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三是始终坚持把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水产、茶叶、中药材、烤烟、花卉、林竹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突出重集约、强科技,充分发挥“一区两园”示范平台、创业载体作用,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四是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能够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三农”工作内生动力。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以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为重点,推动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1,5]。

3 当前农业农村改革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农业农村改革的丰富实践,不仅推动全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随着新一轮农业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福建省农业农村改革形势向好,机遇多、动力足。一是中央重农强农信号持续强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农村改革重大任务,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党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绿色发展、“三大农业”“七大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框架基本建立。三是实践经验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新形势下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福建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农业发展亟待提质增效。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格局还未形成,农业质量发展存在产品多而不优、产业大而不强、品牌杂而不亮等问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粗放式经营为主,农业生产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劳动生产率不高。二是乡村建设短板亟待补齐。乡村规划和布局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空心村”问题逐步凸显,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三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村居民收入仅为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多一点,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脱贫攻坚越往后,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难度越大,顺利脱贫、稳定脱贫仍有较大压力。

4 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对策建议

4.1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4.1.1 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纲,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完善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二是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按照五位一体、全面振兴要求,策划一批重大行动、重大计划、重大工程,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细化实化抓手举措。三是指导市、县(区)编制相应规划,乡(镇)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形成上下衔接、系统配套的规划体系。

4.1.2 创新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压实责任,落到实处,形成合力。一是建立重点工作跟踪落实制度,实行一季度一报告,以了解进展、把握动态、培育典型、发现问题,推动重点工作有序有效。二是建立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福建省委每年专题听取各设区市委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汇报。三是建立实绩考核制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健全奖惩激励机制。

4.1.3 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试点引路、点面结合、分类推进。一是开展“千村试点”,福建省抓100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每个村由县(市、区)处级领导干部挂钩,省各专项小组跟进指导支持,根据每个村的不同特点,探索相应的乡村振兴路径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实施“万村推进”,福建省1.4万多个行政村,分别由乡镇(街道)制定每个村的实施方案,明确五年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逐年有序推进。三是落实“全面振兴”,按照“五句话20字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力争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

4.2 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2.1 创新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机制 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推进武夷岩茶、建瓯笋竹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安溪茶叶、平和蜜柚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划设8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产业强镇计划,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发展,提升特色产业综合实力。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研究推广农业集成配套技术,加快现代农机具推广应用,支持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应用,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4.2.2 创新提高农业产业效益机制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一是建立优质农作物品种选育联合攻关机制,激发种业创新活力,突出优质品种选育推广,加快当家品种更新换代,着力解决“好的不多、多的不好”问题。二是健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机制,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完善农业品牌培育机制,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模式,持续开展“清新福建·绿色农业”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福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4.2.3 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机制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组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化肥减量化、农药减量化、茶产业绿色发展四大专项行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新机制,实行种养结合,推动农业生产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转变,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二是构建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机制,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管控,切实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投入,改善耕地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三是探索引入市场化机制,培育第三方主体,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畜禽粪污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4.3 围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持续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4.3.1 创新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机制 发展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健全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民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培育机制,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打造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二是建立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农业服务主体机制,探索建立一批融信息服务、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和农业综合服务实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完善扶持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机制,总结提升“五个一”发展机制,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举措,促进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4.3.2 创新激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机制 探索实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颁证到户,探索研究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办法,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权。二是完善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建设省市县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强化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指导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探索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承包地有偿退出、互换并地等试点,激活土地承包权能,释放“三权分置”改革红利。

4.3.3 创新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机制 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一是全面开展清产核资,2018年底前基本摸清集体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家底。二是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科学制定成员身份确认办法,严格按照程序确认成员身份,争取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身份认定工作。三是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力争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引导农村集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4.4 围绕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4.1 创新财政投入农业农村稳定增长机制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从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中切出更大一块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针对涉农财政资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使用分散的问题,着力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通过归并同类专项资金、赋予县级更多资金自主权、建立涉农资金项目库、规范管理资金调剂等措施,推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4.4.2 探索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体系 不断完善普惠制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服务“三农”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完善财政对农业担保机构资本金注入、担保费用补助、风险补偿等政策,构建政策性、独立性、专注于农业、覆盖全省的农业担保网络,探索建立政银保合作机制,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中的烦恼”。

4.4.3 探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新机制 乡村振兴是大战略、大工程,单靠各级财政和金融投入还远远不够,要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发挥工商资本推动乡村振兴作用,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拓宽投资领域、落实扶持政策、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4.5 围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4.5.1 健全完善“输血”政策体系 稳定完善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在脱贫攻坚期内,对退出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给予持续扶持,做到扶持政策不变、帮扶措施不少、支持力度不减,确保稳定脱贫。

4.5.2 创新提升“造血”功能机制 一是健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机制,通过设置一批公益性工作岗位,实施一批产业和就业扶贫项目,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模式,帮助贫困户自我发展、创业就业、增收脱贫。二是探索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收益,用于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困脱贫。三是建立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机制,在2201个村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着力解决空壳村问题,稳定增加村财收入,探索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有效模式。

4.5.3 强化防止“失血”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落实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切实减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二是建立贫困生帮扶机制,对因学致贫的贫困学生免除学杂费,提供助学资助、助学贷款、就业支持,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完善对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

4.6 围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建立开放型农村经济新机制

4.6.1 创新农业招商引资机制 以新发展理念提升招商引资新境界,推动形成农业开放新格局。一是强化招商引资顶层设计,科学编制重点投资产业目录和项目布局指导目录,着重引进高技术、智能化、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业项目,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二是完善项目储备制度,制定实施激励政策,围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明确项目定位、引资模式、基础条件、建设内容,推动项目可接续、发展可持续。三是突出对外合作重点,加强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提升台湾农民创业园和闽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建设水平。

4.6.2 创新促进农产品出口机制 积极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提升福建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一是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扶持建设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开展GA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进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二是优化农产品出口服务,强化部门协作与合作,探索设立便捷有效的出口农产品专用“绿色通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服务于农产品出口的信贷产品和保险品种,为企业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提供融资便利和风险保障。三是加大优势农产品海外推介力度,深入开展“闽茶海丝行”等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提升福建省农产品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

4.6.3 创新农业对外投资机制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组织农业企业赴相关国家开展农业对外投资项目考察、政策环境调研、市场前景研究,推动农业走出去。推进福建省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福建省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