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018-01-27

黄河之声 2018年15期
关键词:音乐学人类学民族音乐

沙 莎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民族音乐这门学科历经百年发展历程,分别经历了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三大阶段。民族音乐这门学科历经上百年的历史变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经历了不断的改变,其研究范围主要是从音乐本体逐步向文化背景过渡。中国民族音乐学想要深入发展就必须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对象,并确立自己的研究目的。在借鉴欧洲国家经典研究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自身的民族音乐学发展研究模式。

一、民族音乐发展历程

民族音乐在百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63年由德国学者费里得里希.克里桑德尔首先提出“音乐学”这一概念,再到1885年阿德勒在《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标》中提出了“比较音乐学”,随后被誉为“民族音乐学之父”的英国学者艾丽斯其《论世界各民族的音阶》这一著作的问世,使得“比较音乐学”成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第二阶段,主要是在二战结束后,荷兰学者孔思特在1950年提出了“民族音乐学”这一概念,它包含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并替代了“比较音乐学”这一概念;第三阶段,在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了“music in culture”这一最新的研究理念,使得民族音乐跨入了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阶段[1]。

二、民族音乐学主要研究内容

中国民族音乐学其实质就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各类期刊和学术著作也均证明了这一观点[2]。关于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目的,吕骥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国各民族音乐的前提是需要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对音乐形式的研究。也就是说想要真正了解音乐的内涵,必须从音乐背后所要表达的感情出发,才能真正了解民族音乐对于人类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吕骥先生这里所说的民族音乐也就是指中国民间音乐。在美国音乐人类学研究理念的影响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发展。而音乐人类学主要提出了“音乐作为文化”这一新型研究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不只局限于研究音乐本身,而是深层次的探讨音乐背后的文化内容[3]。

三、民族音乐学研究模式

民族音乐这门学科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还有一方面便是研究模式的转变,其中由美国人类学家在《音乐人类学》著作中提出的“音响—观念—行为”和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赖斯在《度民族音乐学的重塑》中提出的“历史架构—社会性维持—艺人个体经验创造”是最为经典的两种研究模式,它们对中国音乐学者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适用于我国任何形式的民族音乐的研究,对于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汉族民间音乐以及传统戏曲艺术等。对于艺术形式的音乐内涵和运作机制都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寿洲锣鼓”是安徽寿县的民族音乐的代表,如运用赖斯的三维模式对其进行研究,则可以更深入清晰的了解到寿洲锣鼓艺人的鼓乐观念以及艺人主体行为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再追溯到寿洲锣鼓的发展历史,最后就能够深入了解到民间艺人的行为观念与锣鼓发展的历史架构以及社会性维持间的相互关系[4]。

四、民族音乐学研究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在借鉴欧洲国家研究的基础上,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不论是研究观念还是学科理念均与国际民族音乐研究学保持相同的步伐。但是我国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还需进一步进行完善变革[5]。首先是研究范围还未涉及到外租音乐和国际民族音乐,仅限于中国本土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其次,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的每一次变革都在跟随欧洲国家的变革潮流,至今还没有提出过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理念,这一方面还需要我国音乐学者们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研究理念和方法,为我国本土的民间音乐研究提供研究基础[6]。

五、结语

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是其发展内涵和研究模式均在历史演变中得到了不断的验证。中国民族音乐学未来的发展必须立足自我,着眼于研究内容和研究模式的创新,才能更有利于我国该项学科向更高阶段发展,而这则需要我国广大音乐学者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一目标。

猜你喜欢

音乐学人类学民族音乐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学人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