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2018-01-27□高健
□ 高 健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尽管国家发改委将这一阶段定义为我国碳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因此备受世界关注。
碳市场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该条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同时提出了3个灵活的减排机制,碳排放权交易便是其中之一。于是,二氧化碳正式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全球交易。国际碳市场自建立以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球大约有40个国家和超过20个地区实行碳定价政策,覆盖近4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约占全球年排放量的11%。全球已启动碳市场的国家和区域包括中国,美国加州和东部9个州,加拿大魁北克,日本东京、京都和埼玉县,以及欧盟、瑞士、新西兰、韩国和哈萨克斯坦,共有17个相对独立的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手段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工具之一,政府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将排放权以配额方式发放给各企业,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可通过购买其他企业富余配额或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方式,从而以最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碳排放交易是实现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碳排放与经济相结合并使其商品化,进而以市场化的手段来促进社会经济的低碳发展,有限的碳配额交易可以将企业的碳排放行为转化成企业经营的成本,从而形成倒逼机制,推动企业履行节能减排义务,推动节能减排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为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一个成熟的碳交易市场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自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等7个省市组织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纳入多个行业,有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去年9月底,7个碳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量1.97亿吨,累计成交额45.16亿元。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现双降趋势。
其次,实现碳排放权的交易,也是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偏低,各方面也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碳交易体系,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交易体系、日本自愿排放交易体系等,碳交易体系不仅能有效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渐成熟,与碳相关的一系列金融产品也应运而生,这对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碳排放的商品化属性,能够让企业更加注重生态成本与生态收益的匹配,增强重视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碳排放交易的有效运行,不仅能够减少碳排放数量,也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还可以通过这种新型的制度来促进我国低碳技术的进步。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而且政府提出要在2030年前后令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未来我国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碳市场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信息不透明、法律法规不健全、碳市场流动性差及缺乏定价权等问题,要发展壮大,真正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还任重道远,需要做许多努力。
目前政府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开展全国碳市场建设,主要是因为发电行业数据基础好、产品单一、管理规范、容易核查。除发电行业之外,钢铁、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未来也将引入碳交易制度。所以,对于我国碳交易市场而言,未来市场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但要完善市场制度和机制,做大市场规模,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