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的本质
——管理哲学散论之一

2018-01-27关先达

中国石化 2018年1期
关键词:管理者初心法治

□ 关先达

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是为了使人的个体和群体更好地生存、发展、完善,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在政府等社会组织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多数管理者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管理知识,对管理活动及其历史发展缺乏自觉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以致管理成了一种没有章法,主要凭管理者个人本能、经验和个性盲目进行的活动。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也是许多组织管理水平不高、甚至糟糕,并最终使组织衰落甚至破产的主要原因。

管理就是带人做事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只有依靠群体的合作才能生存,要进行群体合作就需要管理。因此,管理是和人类相伴而生的,也必将伴随人类始终。

管理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而宽泛的概念。从广义来看,管理的对象相当广泛,既包括对组织中的人、财、物、事、信息等的组织协调,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时间、情绪、财物、信息等的掌控,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再延伸开来,所有群居动物都存在管理现象,如猴群、狮群、象群、羊群、鹿群、蜂群等都需要首领带队进行群体活动,只不过动物首领的管理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靠本能的驱使。我们所研究的管理通常是指人类群体的组织协调活动。

由于管理对象、内涵的宽泛性和复杂性,所以很难给管理做一个明确清晰的界定。古今中外,人们对管理的理解各不相同、见仁见智,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和学派。目前管理界比较认同的一个关于管理的定义,是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对管理过程的概括,他认为管理是执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的过程。

简单地说,管理就是带人做事。管理是为实现一定的集体组织目标,而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控制的活动。

从人类的各种活动来看,管理是其中最复杂、最重要、最自由的一种活动。

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在于要整合利用管理者职责所辖范围内的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需要平衡兼顾上级管理者、组织目标、服务客户、被管理者等各方的利益。所以管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优答案,也没有终极答案。不少人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其道理正在于此。

管理决定人类组织的兴衰。人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进行各种群体性活动,如进行农业、工业、服务业、科技、教育等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生活活动,而要进行这些活动,就需要组织和管理。之所以说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是因为管理活动集中了一个组织的资源,管理的好坏决定了组织的兴衰成败。回望一下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以武力打天下坐天下的强权专制时代,所有国家和王朝的兴盛,都是由于出现了有雄才大略、善于管理的君主及管理团队,如秦王朝灭六国统一中国,罗马帝国的崛起,成吉思汗、忽必烈横扫亚欧建立大帝国,近代英国大肆开辟海外殖民地建立起“日不落帝国”;而不计其数的各种王朝或国家的衰亡,都是由于君主及官僚集团昏庸腐败和管理混乱。再看看现代的企业,闻名全球的大公司、“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基业长青、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有稳健良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管理;而一些大公司的迅速衰落甚至破产倒闭,无一不是由于管理出了问题。管理决定成败,对每一个组织都是如此。

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管理既然是带人做事,那么,人怎么带,事怎么做,管理者有很大的自由操作空间。管理的范围越广、资源越多,其自由度和可以发挥的空间就越大。除了像企业中的具体生产单位、销售单位等组织的管理受到量化经济指标的刚性任务约束之外,多数组织单位的管理任务目标通常都是软性的,管理者的操控余地很大,数量可多可少,质量可高可低,要求可严可松。加上目前对管理者并没有建立起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更增加了管理的自由度。管理者既可以亲力亲为,殚精竭虑,不断开拓进取;也可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以权谋私贪图享乐。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中国历史上两个皇帝的管理行为很经典地诠释了这一点。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是“无为而治”、懒于政务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他30年不上朝理政、不批奏折,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而国家和朝廷照样在运转。不过他死后24年明朝就灭亡了,史家普遍认为万历皇帝的“怠政”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清朝的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祯被誉为中国历史最勤奋的皇帝。他在位13年,坚持每日亲自批阅奏折,在留存下来的数万件奏折上所批示的批语高达1000多万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实现了国库充裕、百姓安居乐业,才有了后来长达60年的乾隆盛世。

可见,管理工作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管理者既可以毫无追求、无所作为、只谋私利,导致组织解体,国破家亡;也可以日夜不息、不断为组织成员谋福祉,从而使组织及其成员不断发展。

管理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管理的初心、目的和宗旨是什么?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弄清的根本问题,否则,管理就成了一种没有明确目标的盲目的行为,管理的效果也没法衡量。

初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不同组织的管理目的好像都很明确:国家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追求最多的利润、做强做大,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好学生等,这些看似明确并且“正确”的回答并没有解决管理的目的和宗旨问题。什么是国家富强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通过强制力集中了社会的大多数财富,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看起来很富强,但国民生活却并不富裕,也没有自由,更不幸福。能说这是一个管理良好、实现了国家发展目的的好国家吗?如果以赚钱多、发展快、规模大来衡量一个企业管理的好坏,一些为富不仁、赚黑钱的企业,一些靠庞氏骗局发展起来的公司,在出事或破产之前看起来也很成功,能说这样的企业符合管理目的吗?再说好学生的标准,古今中外不同学校的衡量标准差异更大。所以,管理的具体目标任务看起来很清楚,但管理目的和初心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需要去追溯人类管理的源头和最初的动机。

追根溯源,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必须多人集体协作才能生存,由此就产生了需要组织群体成员相互协作劳动和生活的管理活动。管理的初心就是为了组织群体成员协同进行生产和生活,达到整个群体和群体成员生存发展的目的。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是为了使人的个体和群体更好地生存、发展、完善,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类最初的管理形态是家庭民主式的管理,那时社会管理的目标与人类管理的初心是相融的。在原始氏族阶段,氏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氏族成员人人平等,管理者就是大家长,没有特权。这种人类原初的家庭民主式管理,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动物以首领为中心的独裁式管理的根本区别,体现了人类管理的本质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分工,一方面人类组织不断增加,不同组织之间产生了竞争和对资源的争夺;另一方面人类组织被分化为政治、经济、军事和家庭等不同类型的组织。人类组织不断增加、竞争和分化,产生了两大后果,一是管理被专业化地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家庭等各种职能,出现了政府、军队、企业、学校等各类专业化组织,使组织管理的具体目标与人类管理的根本宗旨相分离;二是出现了管理者通过控制组织资源将组织私有化的现象,如君主把政府变成了“家天下”,企业成为企业主谋利的工具,从而使政治、经济组织的管理与人类管理的初心和宗旨根本对立。

组织的管理本来是群体、众人共同的事情,本该姓“公”,现在管理者或管理者集体却把组织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让管理姓“私”,导致组织的运行违背了管理的根本宗旨,这是管理中必须解决的历史性问题。否则,任由组织被私人控制,并进行无休止、无底线、弱肉强食的恶性竞争,必将对民众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大大影响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农耕文明时代几千年来的强权专制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之前,各个国家、民族、部族之间的武力争夺,导致了5000年来连绵不断的战争,使社会生产力一再遭到破坏,劳动生产率在几千年里都没有实质性提高。据挪威史学家统计,到1982年,在有文字记载的5560年中,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平均每年2.6次,夺去了36.4亿人的生命。让管理回归初心,让组织服务于改善民众生活的宗旨,是管理发展的根本方向。

德治与法治

由于人类的组织从民主管理的集体共同组织变成了由管理者控制的私利性组织,并且组织之间你死我活地相互竞争,于是产生了怎样管理才更有效的问题。对此研究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管理国家、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思路,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德治和法治这两大不同的治理路径。

德治主张是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中国的儒家学派。德治的提出是基于政府和其他组织都被管理者私有化的现实,希望通过教育使管理者明白管理的宗旨是为全体组织成员服务,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任何个人能占有的,施行为民服务的仁政,让管理回归其本质。

在组织异化为管理者私人占有物的情况下,进行德治教化,让管理者重新明确组织为全体成员服务的宗旨,限制其私欲膨胀,激发人性中利他的善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确实非常必要。而且对于居于组织主导地位的管理者来说,德更为重要,有决定性作用。如果管理者无德,只是把组织当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无论对组织自身和组织成员都将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甚至会导致一个组织的破产或灭亡。所以无论是公共性组织还是私人组织,都把德作为选拔任用管理者的首要标准,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管理者的层次越高,管理的事情越复杂,掌握的资源越多,对道德的要求越高。

但是,在个人生活资源无保障、人的自利本能普遍强于利他本能的情况下,只靠道德教化是无法让管理者廉洁做事,从而保证组织顺利运行和发展的。中国专制社会2000多年的国家治理是一个最经典的案例。从汉武帝将儒家思想奉为官方哲学以来,2000多年来历代君主专制政府几乎都是以儒家道德来治理国家,但每一个王朝政权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官吏的腐败之中,民众没法生活被迫起义,旧的政权被武力推翻,建立新的政权,但新的王朝很快又走上因官吏群体腐败而灭亡的老路,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期性“治乱循环”现象,每一个朝代的平均寿命不到200年。再看看中国历史上的550多个帝王,明君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是腐败的昏君、暴君。由此可见,只靠道德是无法治理国家的。要想有效地约束管理者和组织成员行为,还必须实行法治。

法治就是以公开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管理国家、企业或其他组织的方式。法治思想古已有之。在中国先秦时代有以韩非子为代表的著名的法家学派,秦国以此为指导,统一了中国。但秦王朝实行严刑峻法、严酷统治,20多年就灭亡了。欧洲古希腊、罗马,与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相适应,也实现法治,其中古罗马的法典和法治在世界历史上非常突出,对欧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罗马的法治并没能保证罗马奴隶制帝国的长治久安,帝国始终动荡不安,不到400年就灭亡了。

真正有效地实现了依法治国或依法治企的,是现代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企业。与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先后推翻君主专制政权、建立现代民主政体相适应,这些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宪政法治体系,主要依靠公开的法律治理国家,基本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欧美国家的一些百年以上的著名老企业如壳牌、西门子、飞利浦、GE等,都实行规范化的法治式管理,走出了凭个人经验的家族式人治管理的局限,建立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经历上百年的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依然长盛不衰,成为闻名世界的跨国大公司。

德治与法治并不相悖,在管理中,应该以德治为根本,以法治为基础,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管理者初心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永远的初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论“不忘初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