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途径
2018-01-27程帅
程 帅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600)
近三十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我国备受关注。通过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书籍,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系架构、解决方案均不够细致入微,很多地方存在不足。本文立足于高校辅导员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角,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资料记载,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距今虽已有三十余载,但教育体系仍未完善。一直以来,各高校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伤亡事故层出不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也就落在他们身上。在辅导员中培养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让他们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甄别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向心理健康之路,应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的视角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同时从辅导员的角度切入研究,希望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均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了专职心理老师,各院系配备了心理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只停留在心理咨询和课堂教育层面,专业化程度依旧有很多不足。而且辅导员的招聘来自于各个专业,很少是心理专业出身,对于心理学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掌握较为缺乏,这也是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障碍。
(一)学校培养系统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大学生受到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越来越多。而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并没有非常完善的体系结构,辅导员并未全员接受过正式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这样就导致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够专业
就目前来看,辅导员并未全员接受过正式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所以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来看还是不够专业。专业培训没有全面普及,便不能更好的明确职能,意识不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无法下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就诸多受限。从辅导员自身来说,专业能力、主观个性等方面都有差异,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缺少自主性
辅导员自身由于诸多杂事牵绊,并未太过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不够重视,没有构建良好的知识平台,辅导员自身缺乏自主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很少能够自觉主动的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的培训工作。工作缺少自主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所局限,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留下隐患。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具有良好的态度,用鼓励、信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理智,面临问题时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应对。同时,自身应拥有良好的个性和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等。辅导员还应积极进行自我完善,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应加强人文修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只有辅导员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把这种精神带到工作中,传递给学生。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作为辅导员来说,应当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的理念,明确自己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和职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在各个环节中,提高工作的敏锐度。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甄别并积极解决心理问题。同时,更应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学生重视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辅导员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提高辅导员个人心理素质能力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身能力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学习能力、成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通过细节发现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鉴别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能力。注重培养辅导员的这四项能力,在工作中这四项能力互为依托,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大限度上杜绝大学生因为心理障碍导致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