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势视角下“隐性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探究
——以南京周边D村为例

2018-01-27吴金巧鹿子杰

山西青年 2018年24期
关键词:隐性困境优势

王 慧 吴金巧 鹿子杰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乡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务工,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乡村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及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严重。全国妇联课题组在2013年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束以后,数据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以上数据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样本数据推算)①。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可忽视,需要社会各界给予足够的关注。

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根据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②。孙云晓在以上传统留守儿童定义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提出了“隐性留守”概念,即长期缺少父母陪伴与良好教育的儿童③。孙云晓认为,隐性留守儿童往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挣钱或进修学习,儿童没有办法得到应有的情感陪伴和照料;二是包括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在内,他们被过早送进寄宿制学校或到异地求学;三是由于父母离婚、离婚后各自重新组建家庭等原因被家庭忽视甚至被父母抛弃;四是主要靠祖辈或保姆照料生活,有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不好的儿童或者是没有祖辈的则需要靠自己照顾自己。在大量的文献查阅中,大部分文献的研究对象都是上述第一类定义中的儿童,而有极少数的学者针对“隐性留守儿童”进行研究,这些儿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却也日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因此,对此类儿童进行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主要以南京周边D村为例,探讨了城乡二元结构下“隐性留守儿童”群体的成长困境及解决措施。

D村隶属于南京南部某县城,距南京市区约一个小时车程,该村总户数为1060户,存在此类留守儿童问题的家庭约为36户。作为乡村地区,该地经济并不发达,当地青壮年多选择到离家不远的南京或者周边城市务工。与远途务工不同,D村青壮年务工地点距离家比较近,基本上能做到一日或几日回家一次,但是由于早出晚归,这些父母与家中孩子相处时间却很少甚至接近于无。在此种环境下的儿童主要存在着教育环境不佳、情感支持缺失及家庭收入低下等困境。

二、“隐性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

通过访谈法及扎根理论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近一个月的走访调查中,我们总结出D村“隐性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几点困境:

(一)教育环境堪忧

首先,由于当地“隐性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年纪较大,受教育程度低并且以文盲居多,除了能够在生活方面为儿童提供一些照顾,在学习方面,祖辈能够帮儿童进行辅导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远,祖辈对于现代通讯工具的不了解也使得家庭无法及时掌握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仅仅通过父母的“远程联络”是远远不够的;第三,由于当地经济条件制约,即使是这些儿童的父母也很少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与孩子为数不多的相处时间当中也无法提供学业指导。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村的“隐性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也就十分严峻。

(二)情感支持缺失

在这个案例中,儿童父母通常早出晚归,家庭的作用几乎已经单一到“提供一个住的地方”,父母虽然会利用空闲时间偶尔检查一下儿童学习的进度,或者通过老师知道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性,很少能与儿童面对面的交流,长久的疏离也造成了父母和儿童双方都不善于和对方进行交流甚至会刻意回避这种交流,儿童和祖辈的关系往往会更密切。在走访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儿童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外面的人交流,面对外来人员也往往显得比较拘谨,家庭其他成员“不知道她在里面干嘛”,对于儿童说的“那些自己都不懂”。

(三)家庭收入较低

当地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基本上以劳力工种为主,并没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当地农田普遍被承包,留在家里的老年人无法务农,则基本以农田租金为生,偶尔为了生计会在家附近打一些零工补贴家用,收入并不稳定。诸多因素使得家中经济收入十分有限,在基本的学习生活之外,家庭无法再负担儿童的其他开支。同时,由于经济收入有限,再加上教育竞争力不够,许多孩子会在长大以后选择早早出去打工,使得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变成恶性循环。

三、优势视角下介入模式与对策

优势视角认为,人们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去接受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这意味着社会工作不再把干预的焦点放在服务对象的问题上,而是着重关注服务对象拥有的独特的内在优势和资源,把服务介入的焦点放在个人及其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上。④对于服务对象本身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内在的“抗逆力”,除此之外,抗逆力、自我效能感、保护性因素和增权是紧密联系的四个概念,由内到外构成案主优势延展的脉络。⑤本文从优势视角出发,采用访谈法及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于“隐性留守儿童”群体成长过程中学习、情感等困境进行了分析,以不否认问题为前提,淡化问题,将问题最小化,将侧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资源上,并引导留守儿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D村“隐性留守儿童”困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解决“隐性留守儿童”困境,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多方联动模式改变当前困境,积极寻求“隐性留守儿童”外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关注其内在自我发展,希望能帮助此类群体更好成长。具体措施表现为:

(一)政府:社会政策制定

政府作为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政府应该了解并重视“隐性留守”儿童真正的需求,制定完善的帮扶政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政策,针对性地解决“隐性留守”儿童的现实性问题。另一方面,制定鼓励政策,推动社会资本参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团体参与机制,促进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社区的资源整合,最后,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合理发展当地经济,使当地青壮年能够在家或者离家较近的地方寻求就业机会,减少当地“隐性留守儿童”数量,从根本上解决“隐性留守”问题。

(二)社会:文化资源利用

乡村文化对于留守儿童的价值观起着引导作用,合理利用本土文化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⑥。当地建村距今三百多年,文化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当地地区特色。首先,当地红色文化丰富,极宣传先烈抗日事迹,帮助当地留守儿童感受先烈英勇抗日、顽强不屈的精神,对于激励儿童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当地重视家族文化传承,将家族文化融入到当地儿童的教育当中,使当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学习先贤的优良品质,提高自身修养;最后,当地崇文风尚自古有之,根据当地县志记载,当地古代曾经涌现出多位进士、状元等,这种热衷于做学问的风尚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当地的后代人,促使当地人重文习礼,从而推动当地社会发展。

(三)个人:抗逆能力提高

除了外在可利用资源链接以外,优势视角相信“隐性留守儿童”本身也具有着很大的潜能。

相比于刻板印象中对于留守儿童孤僻、内向等评价,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与别人熟悉之后会表现出比较热情,对村庄外面的世界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同时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地儿童在学校学习成绩反而更优异。这些迹象都表明,在身处逆境时,这些留守儿童会有意识的更加努力。在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挖掘服务对象潜在的优势,使服务对象意识到被自身忽略的优点,提高服务对象的自我效能感,提升服务对象的抗逆力。

四、结论与讨论

儿童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十分脆弱的一环,容易陷入各种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困境之中,“隐性留守儿童”作为儿童中极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经历了社会变革的冲击及长期边缘化的过程更是如此。“隐性留守儿童”群体虽未长期与父母分离,但是仍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怀,对他们的父母来说,虽然充满着无奈却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从优势视角的基本理念出发,对于解决“隐性留守儿童”群体的困境来说,需要积极寻求外在保护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及社会都需要积极参与,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视此类儿童群体的内在优势,即其本身也具有着克服困境潜能与可以被利用的内在外在资源。

本文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多方联动模式改变D村“隐性留守儿童”群体困境的探讨,希望可以提供针对“隐性留守儿童”的新的社会工作介入思路,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也希望增加社会对于“隐性留守儿童”的关注,帮助更多“隐性留守儿童”走出困境,促进其健康发展,从而推动真正深入的社会变迁。

注 释:

①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06):30-34.

②《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解读[J].中国民政,2016(06):41-42.

③孙云晓.隐性留守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N].中国教育报,2016-02-25(012).

④赵明思.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模式[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08):15-19.

⑤杨涛.优势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以优势发展为核心的案例分析[J].青年探索,2012(04):50-54.

⑥杨岭,毕宪顺.乡村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7(02):75-80.

猜你喜欢

隐性困境优势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矮的优势
困境
画与话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