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费尔巴哈宗教观对马克思宗教观的影响
2018-01-27骆浩
骆 浩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位自主的、在大众面前直接抨击基督教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吕大吉就曾在阐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宗教观时高度评价其在宗教学史上的杰出影响力,并提出:“费尔巴哈在西方宗教学说史上是一名里程碑式的思想家。”可以说正是通过费尔巴哈的宗教理念,才使宗教哲学打开了从古典到近现代化的通路。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念具备非常丰富的思维,尤其是他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宗教看法更是在宗教学范畴内做出了杰出贡献,费尔巴哈的宗教看法对马克思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就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上帝和宗教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费尔巴哈宗教观中的优秀成果,同时也抨击了其旧有的本体论思维观点,以更为科学的立场阐明了宗教产生根源、宗教的本质以及存在的社会阶级及消灭宗教的理解。
一、对于宗教产生根源的思考
在19世纪中期的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兴起时,以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开始了对传统宗教思想的抨击。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更是从根本上表达了对宗教以及其描述的具有超自然神圣本质的上帝的质疑与不认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研究思想对马克思的世界观产生了极大的思想导向。在关于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研究方面,费尔巴哈则继承了施菜尔·马赫的“依赖感”理念并做了进一步详细的论述。他将世界各族大量的收集的宗教史实与理论实践进行了深度结合,已达到对宗教产生根源和意义的深层次剖析,得出了永远把人们的需要、思想、感情、幸福欲放在第一位的宗教观。
马克思认同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宗教,而并不是宗教创造人这一概念。但对费尔巴哈指出的“宗教的基础即是人的依赖感,而自然界就是这种依赖感的原始对象,也就是说宗教的第一个对象即为自然界。”对于这一理念,马克思没有全盘认可,他指出费尔巴哈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依赖感是宗教产生的根源,却没有意识到国家和社会才是宗教产生的真正的社会根源,马克思在这一理念上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考,尤其针对宗教的本质又作出了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他认为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真正根源不是人们的愚味和无知,而是产生愚昧和无知的社会物质生话条件。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费尔巴哈理念存在问题的本质,“费尔巴哈绝不是想要彻底清除宗教的,因为在费尔巴哈那里,世俗的来源根基依然是脱胎于宗教世界的。”
二、对于人本质的思考
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尤其是在宗教本质讲演录第30讲中,费尔巴哈用了较多篇章来仔细分析论述对于宗教的本质的思考。其中,费尔巴哈始终紧紧围绕着一条根本原则和主线一“人”。在费尔巴哈宗教观中较为难得的地方就是他一直都是牢牢的抓住人这一中心开展对宗教的论说。他提出“人最高的存在就是生命,人最高的本质也是生命”。费尔巴哈之所以批判宗教也是为了将传统宗教推崇的神的本质还原成人的本质,把宗教所描述的神的生活还原成现实世界中人的生活,他希望人们不再过度的相信神能帮助自己改变命运,改变痛苦的现状,而是把希望放到自己的身上,通过自身与现实生活的斗争而达到对理想的实现。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也不过源于生活的艺术,神本就是造福人群者,在他的理念中神学就是人本学与自然学,所谓的上帝不过是人的镜子。
从费尔巴哈对“人本质的认识”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其宗教观的主旨思想,即宗教是为人服务的,人才是主宰,神不应凌驾于人之上,但是他所强调的理念过于美好,用现实的话解释就是他强调的是“感性的人”。对于他的这种观点,马克思则认为他这是抛开了客观存在的历史,孤立的去理解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感性的活动只是人本质的基础,他更提倡唯物主义式的宗教观念,即神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人们也不应该把对生活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宗教信仰之上,若是想真正的拥有属于自己的“类生活”,只有当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从事生产活动那一天才能实现,虽然伴随着私有制概念的出现,这一想法仿佛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普遍存在的强制性生产过程让人与劳动相互异化,而这异化的产物就是私有财产。但是,这并不表明着马克思是在彻底的否决人的类本质,否决人的普遍本质。“马克思宗教观中所描述的人的本质是一般本质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本质,是一般本质在现实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不是笼统的类本质,这种本质的现实展现是被社会关系所规定的,肯定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的表现(现实本质)并不否定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共同本质(类本质)。简单的来说,费尔巴哈宗教观把人看作了自然存在的抽象类存在物,而马克思宗教观则是认为人的本质是其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他们对宗教本质认识的根本不同。
三、关于宗教本质的思考
“宗教是人的本性的秘密,宗教是人类的精神之梦。”“神学就是人本学,人的神不就是人被神化了的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的差异即是人的差异,他这人本学的宗教观无疑对信奉神学的传统宗教形成了有力的打击。同时他的新式理念对正将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即人民群众起了很好的思想启蒙与准备工作。但是遗憾的是,费尔巴哈所处的时代意味着他不可能真的有清除宗教的想法,他只是天真的以为通过揭露宗教欺骗、虚伪的本质,让人们都认识到宗教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相联系关系,让人们不在全然的仰望着神与上帝就能从根本上促使这些有神论宗教像他想像中的完美模式——“爱的宗教”方向发展,已发到人的本质与存在之间的和谐。对于费尔巴哈这种想法马克思认为这只是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马克思深刻的认识到作为现实社会产物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其产生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单单在人的意识里是根本无法消除的。更何况宗教不过是上层建筑用来欺骗与麻醉人们的工具,马克思形象的把其比做精神鸦片,用虚假的意识让人们在苦难的现实生活中寻求精神解脱的精神寄托。马克思对比坚决的表示只有消灭了宗教,只有达到对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制度的抨击,才能真正的实现社会变革,才能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虽然对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宗教的观点表示认同,但也批判了其理念中因对人的社会性的不了解、对人的历史的忽视、对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的论证不足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抨击。也正是这种不断质疑、不断思考,对真理的渴求的态度促使马克思发现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完成了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为其唯物史观的宗教观念打好了基石,也促成了宗教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达到了对费尔巴哈宗教观念的超越。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本质的解释是建立在异化的基础上的。按照他的原话说即是“为了使上帝富足,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这无疑是很消极的。马克思最初在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对异化的理解还是同费尔巴哈保持一致的,然而经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的研究,马克思在快要结束《第三手稿》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时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反而变态“异化包含着批判的一切契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关于“本质的异化即宗教”的界定是认同的,但是对于“异化”的认知倒是大不相同。马克思赞同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产生源于异化,但否定了其说的异化存在于人精神领城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保障人民私有财产正常生产的切实保障,异化即是劳动在生产领域的异化,异化生产的副产品即是宗教。
四、对消灭宗教的理解
对于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本质的异化”的界定马克思是认同的,但对于“异化”的理解却是截然不同。
费尔巴哈以为自己向大众揭开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即意味着自己批判宗教的任务结束了,事实上他的理念只是表达对现实宗教的不满,他还在幻想着去构建一个完美的宗教。马克思对此指出,费尔巴哈抨击宗教的工作才做了个开头,还有重要的工作并没有完成。这里所谓重要的工作即指对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清除宗教的根本途径进行更加详细明确的阐明。马克思表示:若是想要使世俗基础革命化,第一步就是应该了解其矛盾点,第二步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点,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我们最初的目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裂为各阶层促使宗教产生的根源,从根论治,若是想清除宗教,那么第一步就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例如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与同生产力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等。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要进一步去阐明和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应用革命的方法,用革命的手段去推翻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用革命的手段从根本上清除剥削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彻彻底底的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精神、物质方面的改变。深入学习马克思理论以及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消灭宗教的唯一途径就是确立共产主义社会。
五、总结
总结来说,马克思对宗教批判新方向的开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念,也正是在费尔巴哈唯心史观以及半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经过更深度的研究思考,确立了完整的唯物史观基本理念,也正是此理念引起了宗教学内部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革命性改变。马克思的宗教观念很大程度上是继承自费尔巴哈,但在对宗教的评述方面,马克思无疑是要远远超过费尔巴哈,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观念进行了深度批判并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更客观明确的阐释,对后世人们对宗教的认知与各族宗教创设宗旨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曾说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费尔巴哈宗教观虽然在现在看来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错误理念,但在费尔巴哈所处的时代,他的理念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在费尔巴哈原有理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成功突破旧唯物主义的束缚,开创性的提出对宗教的批判应该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相互联系起来这一重要思想,他同时一针见血的表示对“彼岸世界的真理”这一宗教幻想的清除并不是历史的首要任务,在人们的心中树立“此岸世界”即现实世界的真理才是重中之重。这种观念的形成也表示着马克思彻底做到了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的扬弃,也表示着马克思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宗教观念即科学无神论。此看法的构成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式建立。其次虽然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念对马克思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但是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思想,恩格斯就曾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其两者的关系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同时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完全分离了。
随着时代的变革,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思想的解放、灵魂的自由所带来的伦理、道德标准的模糊化,人们似乎比以前更加需要一个精神的寄托来摆脱迷茫、日程化的生活环境。这种急切的需求也促使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不断发展,比如以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宗教观同样支持宗教的自由发展,允许人们有信仰和无信仰的自由选择权,宗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更像是一个社会组织而不是国家机构,国家予以支持和法律保护促使其起到团结信众,传播正能量、稳定社会秩序的通道作用,同时也对其有严格的要求,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底线不动摇,坚决拒绝、严厉打击利用宗教开展的企图分崩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不良宗教。经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宗教观无疑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