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手机摄影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2018-01-27庄媛
庄 媛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0)
大众手机摄影打破了单反摄影的高技术门槛,赢得了新闻的“第一发布权”,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迎来了“全民记者”的崭新时代。在新闻报道中,大众开始运用手机摄影获取新闻现场的一手资料,并积极参与传播报道,使新闻传播环境从过去的“单向传播”向“多渠道、多角度”转换。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民将手机摄影图片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布,进行分享与交叉传播,使手机新闻摄影的传播度得到了极大拓展。虽然大众手机摄影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大众手机摄影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
(一)大众手机摄影侵犯公民肖像权、隐私权
因为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诞生,大众得以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扮演着“一个人的通讯社”的角色,大众手机摄影以其手机的便携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大众在突发新闻报道中作为个人媒体发声的重要渠道,普通大众通过手机随心所欲地将图片信息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它是现场直播,当前的机制平台无法做到事先审查,使得带有个人隐私的图片传播难以控制。
2017年8月,四川发生了7.0级的九寨沟地震,互联网上传播的游客被困照片大多数由在场市民手机拍摄,照片中有的游客仅棉被遮体、有的男性仅穿内衣、有的伤员正被施救等,一定程度上来说,在突发新闻报道中,大众手机新闻摄影可能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
(二)个体认知因素差异导致信息传播不准确
相比传统媒体,大众手机摄影具有明显的自主性、随意性特征。以大众手机摄影为信息源头的突发新闻没有权威媒体或相关政府部门的真实性把关和权威性认证,在传播过程中易受到曲解,甚至导致最终偏离事实真相。
突发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决定了它可能对社会秩序产生较大的冲击,并且可能会出现各种有争议的公众舆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认知因素的差异无法控制,大众对突发事件的看法不同极易导致以大众手机摄影为信息源头的报道的准确性缺失,特别是事件涉及公众切身利益时,当事人作为传播者,更容易在非理性的情绪感染下进行片面报道,经过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事实内容甚至被歪曲。
(三)碎片化传播导致大众获取的信息报道缺乏深度
突发新闻的特殊性使得公众对其发生的详细过程、细节、原因以及发展趋势的合理预测都有强烈的需求。手机摄影的主体——社会大众往往因为缺乏一定的新闻素养,相比专业记者,其拍摄角度的选取、表现内容是否全面客观理性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众手机摄影快捷上传网络的特点成就了其触发式传播的优势,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了解到某一信息,但因为缺乏专业图片编辑的“把关”,在内容深度及权威可靠性方面存在缺失。
二、大众手机摄影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对策
(一)完善法律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一要完善法律机制,党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对手机新闻摄影的监管对策,加强对手机新闻摄影传播的监督管理,完善手机新闻摄影监管的法律机制,对歪曲事实、对内容未经核实而擅自发布转发、以讹传讹的行为进行依法惩处,维护新闻传播的秩序。二要完善实名制认证,加强审查和监督,完善上网实名制,通过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及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进行实名制认证,否则限制发表言论及图片,可对不实新闻图片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各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的网络编辑应提升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对上传网络的新闻摄影图片谨慎把关。
(二)提高公众新闻素质,使新闻专业意识深入人心
应加强大众手机摄影师的新闻素养教育,普通大众对新闻要素的把握和新闻报道的传播规律不熟悉,仅依据主观愿望拍摄,甚至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画面元素进行不恰当的增减,违背新闻摄影原则,当撰写图片说明时,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政府和专业新闻机构可以通过讲座、沙龙、“深入记者生活”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公众,加强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使新闻摄影的专业意识深入人心。
(三)传统媒体与个人媒体实现分享共生
传统媒体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并未因大众手机摄影的兴起而缺失,传统媒体摄影记者可以从公众社交平台中寻找信源线索,并发挥传统媒体记者的专业特长,及时介入调查,进行全面性的跟进报道,弥补大众手机摄影在传播过程中专业性、全面性、客观性的不足,实现分享和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