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竞技体育中球员攻击性行为的归因与对策初探

2018-01-27黄小草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园篮球判罚攻击行为

黄小草

球类运动尤其是篮球与足球运动,一直以来都饱受观众喜爱和欢迎。在大学校园中,球类竞技比赛举办较为频繁,尤其是篮球比赛。作为一项极具挑战性与对抗性的体育项目,篮球运动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欢和参与,其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其团队精神、互助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个人情操。现阶段,在我国各大高校校园中,篮球运动俨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迄今为止已有许多高校将篮球运动作为提升大学生素质及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篮球运动竞争性较强,观众人数规模加大,加之比赛双方背景及利益的差异,导致赛场上球员攻击性行为发生现象愈加频繁,非但违背了高校开展篮球比赛的初衷,而且也制约篮球运动在高校的推广与普及。以下,笔者将重点针对大学校园篮球比赛中球员攻击性行为发生原因及有效制止攻击性行为措施展开研究与讨论,旨在促进高校篮球运动更加文明、有序、和谐地开展。

1. 概述

1.1 攻击性行为的具体含义及其主要特征

球员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指的是在比赛环境中,单个或部分运动员有意识地做出伤害对方身心的行为。攻击性行为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外显性特征。球员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达方式是显性的,其主要包括语言攻击或身体攻击,如语言上的威胁、恫吓、辱骂等,以及身体上的踢打、冲撞或者手持器械敲打对方等;二是故意性特征。运动员做出攻击性行为通常都是受某一动机驱使的,具有主观伤害对方的意图;三是伤害性特征。一旦出现攻击性行为,则必然带来伤害性,使得受攻击方在身体或心理上受到伤害。但在具体甄别上,以下几种行为也时常被误认为是攻击性行为,如球员对门、椅子等无生命物体实施攻击的行为;比赛过程中出现无意识攻击性行为;在做出攻击性行为后对方并未受到损伤的行为。对此,在攻击性行为甄别上,应当根据其主要特征,做好甄别工作。

1.2 球员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分类

竞技体育赛场上运动员做出攻击性行为大致可分为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两大类。其中敌意性攻击行为主要目的在于伤害他人,让受攻击者感受到痛苦或者加剧痛苦。一般而言,做出攻击性行为本身就携带着极大的愤怒情绪。然而,在实施工具性攻击行为时,虽然也给对方造成伤害,但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攻击手段来获得其他利益或达到其他目的。在敌意性攻击行为中,攻击者往往伴随着较大的愤怒情绪,而在工具性攻击行为中,则攻击者不一定带有愤怒情绪。但在运动攻击过程中,敌意性攻击行为与工具性攻击行为时常交织在一起出现。此外,在竞技球类比赛场上,还存在一种易被误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行为,即过度自信行为。在比赛场上,教练员鼓励运动员具有攻击性和冲劲主要是为了激发运动员的主观自信,使其以合理的身体力量或语言力量来赢得比赛的胜利,而非主动做出伤害性行为去攻击对方。但在具体对抗过程中,部分运动员会出现过度自信行为,虽然其行为并没有主观伤人意愿的,但仍然做出强对抗的攻击行为来争取胜利。此类行为在高校校园篮球对抗项目中较常出现,且该行为是比赛规则所允许的行为,且对于篮球运动员而言,此类攻击性行为尤为必要。

2. 大学校园篮球竞赛中球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常而言,竞技场上运动员出现攻击性行为通常都是以工具性攻击开始的,而在大学校园篮球赛场上,受某种利益或目标主导做出攻击性行为的现象较少。但由于大学篮球比赛具有一定的非专业性,如球员技术的非专业、对比赛规则理解的非专业、球员自我情绪调适的非专业以及对自身及对手保护意识的非专业等。此类非专业性,恰恰也成为大学校园篮球比赛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导火索。认识此类非专业性影响因素,可以从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分别加以剖析。

2.1 主观层面

2.1.1 报复对方攻击性行为

在球类竞技运动中,犯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动作,且随着篮球战术的不断演进,犯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比赛战术被运用。赛场上,对方凶猛的防守会招致更多的犯规,一旦对犯规行为不能正视,则易引发球员暴躁情绪,从而诱发攻击性行为。且在一方做出攻击性行为之后,另一方还击行为的粗暴程度,则显然增大,从而导致双方粗暴对抗或相互报复现象的发生。此类行为产生的主要归因在于大学生球员缺乏对自我情绪专业化管理的能力。

2.1.2 自我保护性反应

竞技比赛最终的目的在于获取胜利,篮球运动也是如此。为了争取胜利,双方运动员会进行激烈的对抗,而由于大学生篮球比赛中缺乏专业、多元的战术,导致赛场上双方运动员都以一对一单打的形式对抗对方。当一方球员连续在对方某个球员身上连续得分,且该球员无论如何都无法有效防守时,其自尊心就会遭受严重打击。出于对自尊心的保护心理,会诱导其做出不理智的攻击行为。此类因素通常理解为个人心理受挫所诱发的不良反应,其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目的所采取的错误手段,而并非为了谋求比赛的胜利。

2.1.3 对技术动作理解的非专业

大学生球员普遍是出于自身对篮球运动的热爱而加入到此项运动中,并参与校园比赛。因此,多数大学生并未具备专业的篮球竞技知识,也未曾接受过正规的训练与教练员指导,其所做出的篮球技术动作,一般都是通过模仿习得,因而在技术动作的理解上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认识。这就容易导致其在比赛的重要关头,未能有效辨别其动作是否具有攻击性,而做出一些容易伤害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技术动作理解上的非专业,是造成大学校园篮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2.2 客观层面

2.2.1 比赛的性质

高校举办篮球比赛的初衷在于普及篮球项目,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与积极性。但在实践中,比赛的性质则发生了变化,其演变成为院系之间、专业之间能力的比拼,且各院系的领导也对此分外关注。这在无形之中给运动员、教练等陡增压力,造成对抗程度愈加激烈,甚至滋生出为了谋取胜利不择手段的不良现象。赛事性质的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2.2.2 教练员的影响

除体育专业以外,多数院系及专业之间队伍实力相差不断,这时能否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则取决于教练员的指导能力及战术水平。这种能力和水平具体体现在教练员对比赛的态度、行动及语言等方面。在关键时刻,如果教练员无法有效控制自身情绪,而做出不良诱导行为,则易引发球员的攻击性行为。

2.2.3 裁判员执法因素影响

裁判判罚对大学校园篮球赛场上双方运动员情绪管理及水平发挥具有重要影响。若赛场上裁判员的判罚表现出明显的不公或偏袒,则将加剧双方的对抗程度,且稍加不慎,就极有可能引发球员攻击现象。在高校篮球比赛中,裁判通常是由体育教师或者体育院系学生担任,其对赛事规则及犯规尺度具有一定的捕捉和把握能力,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联系,容易导致裁判在具体判罚中明显偏袒一方而做出不利于对方的判罚,当这些判罚出现在关键时刻,且将对比分产生重大影响时,就容易干扰球员情绪,从而为球员做出攻击性行为埋下伏笔。

3. 防止或减少大学校园篮球比赛中球员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措施探究

大学校园篮球比赛中,球员的攻击性行为不仅无益于学生运动水平的提升,而且还会影响大学生良好人格、道德、素质等的培养,进而影响整个大学形象。只有公平、公正、有序的竞赛,才能发挥篮球运动“育人”作用,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运动综合水平。以下,笔者将结合大学生篮球比赛实际,针对球员攻击性行为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3.1 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指导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数大学生疏于对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且大学课程所设置的心理学课程知识难以有效适用于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的情绪管理与体验。为此,需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指导工作,使其在比赛场中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防止或减少出现攻击性行为。

3.2 提升裁判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裁判是高校校园篮球竞技场上的“法官”,发挥着裁决与判罚的重要作用。裁判员职责意识及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运动员战术的发挥,而且也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情绪的管控。为此,对于裁判员而言,在每一场比赛的判罚中,都应当秉持公平、公正之心,坚持原则和底线,尽可能地做出公平、准确的判罚,为校园篮球比赛正常、有序地进行提供保障。为此,大学篮球比赛裁判员不仅需要精通裁判法及篮球赛事规则,而且还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避免偏袒行为,同时对篮球比赛过程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及时地制止并判罚,决不能姑息迁就、听之任之。

3.3 强化教练员的责任感

此外,对于大学校园篮球比赛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教练员,其也应当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既需要掌握专业的篮球专项指导素质,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同时不断强化和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与业务素质水平,在教授技能的同时,也能教予球员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培养更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教会大学生球员应对挫折与控制情绪的能力,并警示球员关于攻击性行为的不良后果,这对防止或减少大学校园篮球比赛运动中球员攻击性行为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 胡金明, 庞辉,李谦.如何在篮球比赛中有效使用犯规战术[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增刊), 2004, (9).

[2] 徐明魁, 宋迎东.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因素及防范措施 [ 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2).

[3] 赵专.足球比赛中队员攻击性犯规行为的防止[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29.

猜你喜欢

校园篮球判罚攻击行为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中学校园篮球的困境和发展对策
浅析影响初中校园篮球发展的因素及优化策略
校园篮球文化的育人机理与构建策略
讨价还价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
什么叫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