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刀与剑道基本技法的对比研究

2018-01-27蒋芳芳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刀身刀法技法

蒋芳芳

1. 前言

随着武术的推广和发展,苗刀这一稀有器械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视线内。而日本的剑道,作为日本武道的精髓之一,更是享誉世界,甚至已经成为日本武道的象征,提及日本武道,几乎所有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武士及武士道精神,而武士就是世人对习练剑道的武者的尊称。苗刀和日本剑道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无论在使用的刀具的形状上还是技法上,都有极高的相似度,由于剑道相对于苗刀更早一步的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许多人在见到苗刀时会误以为是剑道,阻碍了苗刀的推广与发展,同时也对剑道的认知产生了影响,这值得我们将这二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以及与剑道的历史和技法做比较,归纳总结出这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追溯这两者的历史渊源,探究造成这两者差异的原因,以便加深广大武术爱好者对这两者的印象,能清晰的分辨两者,推动苗刀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发展,并且通过此研究,给予苗刀爱好者和剑道爱好者一些参考,对技术的练习给予一定的指导,有利于苗刀习练者和剑道习练者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完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苗刀与剑道的基本技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相关需要,通过图书馆和查阅知网数据和文章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为本论文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

本文通过对苗刀正宗传人王志海老师,和郭长生长孙郭桂曾老师等名家进行访谈,对苗刀和剑道的历史及基本技法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证,归纳总结以佐证本文观点。

2.2.3 逻辑分析法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采用归纳,对比,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论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苗刀和剑道历史源流对比

3.1.1 中国苗刀的历史起源

著名武术家郭瑞祥老师的学生马召兵,在其著作《中国苗刀源流考证及技法研究》中指出,苗刀的源流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时期。西汉(公元前202年-9年)时期,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开始出现,起兵在作战时借助战马疾驰的速度可以轻易的使用长剑斩杀敌人,尤其对步兵冲击极大。但相应的步战时常用的刺杀变得不再实用,原因在于虽然借助战马的速度可以轻易的刺穿敌人,但是极高的速度也同样导致了长剑无法拔出,甚至会导致长剑的折断和手臂的损伤,而且挥砍时只能用一侧的剑刃,另一侧的剑刃处于无用的状态,加之制作工艺的难度较高,长剑变得不再符合历史要求,制作方法更简便,更加实用的长刀登上历史舞台。西汉时与匈奴的三次大战更是证实了长刀的实用价值,自此长刀代替长剑成为军中的新宠,也是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以轻刀快马为理念的,便于单手挥砍的环首刀,现多称汉刀,和汉朝后期为了对抗骑兵巨大的冲击力,加大刀身重量,加长刀柄便于双手持握的斩马刀,这两种刀既是苗刀最早的雏形。

3.1.2 日本剑道的历史起源

日刀剑道多以神话故事作为起源,日本著名的三大神器中的“天丛云剑”也称“草薙剑”,现在供奉于东京的皇居,古文描述为“神体长两尺七八寸(约80厘米)。刀锋看似菖蒲的叶片,刀身中央部分较厚。握柄的部分约有八寸厚,有多处环节而不平滑,就像鱼的背脊骨,由上到下都是白色的。”根据文字描述和现今日本所保存的文物来看,其材料类似铜锌合金,无论是外形还是用料都极为类似秦朝时期的战剑,史料可查的出现时间为公元初,极有可能为汉朝时回赠给日本的剑或日本仿制的剑,由此可见中国的刀剑对日本的刀剑按影响极其的深远。

唐刀起源说则认为,日本刀起源于汉朝及唐朝的日本遣唐使的学习,与中国的回赠,其证据主要有日本四天王寺所藏的“七星剑”“水龙剑”等日本皇室所佩戴的名刀,经考证为“隋刀”和“唐刀”。从时间来看,日刀的出现时间要晚于中国的长刀,并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刀剑的影响。

十一世纪初,由于在战场上实战的经验,发现在马上作战时,使用挥砍的机会比刺击为多并较有效,同时为了便于拔刀,遂将原来单手使用,以刺击为主,劈砍为副的三尺直剑,改变形体为双手使用,以劈砍为主,刺击为副的单刃弯刀,也即成为今日“日本刀”的雏形。而由于弧度的增加,劈砍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3.1.3 历史对比

我国以制造简便长枪弓弩为主,刀剑作为辅助性武器,而且日本武士为贵族阶级,从用料到工艺都精挑细选,相较于国内士兵所用,多为批量生产的粗制武器,长枪,刀剑从做工到用料都难以与日刀相比,且士兵多为民兵,身体素质较差,用民兵,粗制的武器,对上从小习武,装备精良的倭寇,必然会出现“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的情况。太刀作为主流武器在日本发展多年必有其可取之处,戚继光善于发现优点,整合日刀技法于我国的长刀技法,对现今苗刀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段历史是中日长刀再度交流的历史,是历史的交错借鉴与学习,许多学者认为苗刀源自日本刀的观点是错误的,戚继光只是吸收借鉴日本剑道里先进的部分并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苗刀自汉朝起源,经汉,隋,唐的交流流传到日本,从历史时间来看,苗刀的起源要远早于剑道,中国的刀剑应是剑道的起源。

3.2 基本技法的对比

苗刀的技法多种多样,而剑道古时更是有上百流派,各有特色,因此本研究只选择使用刀刃自上向下的劈击类刀法和使用刀尖的刺击类刀法已经常见的应对这两种技法的基本防御刀法进行比较。

3.2.1 劈击类刀法

苗刀中的纵向劈击类刀法主要有劈,剁,点,搓,这四种刀法都是在正前方向上的进攻性的刀法,劈这一刀法以腰椎为原点,以腰腹的迅速收缩带动手臂,手臂与腰腹合一,给予刀身更大的加速度。剁的要点与劈基本相同,但剁相对于劈幅度更小,发力更加短促同时伴有向上的回弹力,这与劈的一击到底形成了对比,劈将力量全部惯下,而剁借势回弹,在技击意义上劈的幅度更大力量更大,力量更大,但相对的幅度越大速度就越慢,防守的空档就越大,而剁幅度小,速度快,同时回弹的力量能更快的回刀,方便防御或者下一步的进攻,剁是大量的出现,不断给对手的身体和器械造成损伤,不断的削弱对手的刀法,而劈的力量没有回弹,所有力量全部惯下,能造成极大的伤害,劈为致命或者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刀,一刀致命或者给对方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直接决定胜负。点在字典里的意思为:一落一起或一触即离。在刀法上,点有一个屈蹲收敛,重心下沉的蓄力动作,然后身体迅速绷直,将全部的力量惯于刀尖,让刀尖迅速点下,同时借助身体放松的张力将刀迅速收回。这两种刀法都为突然性的向前突进型的刀法,在实战中极其实用,点与剁类似有回弹的力量,所以点是一种快速出击快速收回的刀法,锉同样是突然的突进,用刀刃向前猛锉,大有接触摩擦之意,所以锉造成的创伤实则与拉类似,在实战中,锉虽然没有回弹的力量。

剑道中的劈击与苗刀的劈击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剑道的劈击借助步伐的冲力,迅速挥臂出刀,并不借助收腹转腰的力量,这样虽然会出刀更快,但力量会小很多,难以造成必杀的一击,欧洲科学家再研究日本武士的尸体时会发现骨骼有受伤后愈合的现象就是由此造成的。而且日本刀由于刀身较短,较轻,劈刀时,常将刀举过头顶,刀身近乎垂直于地面,这样的劈击疏于防守,很容易被对手攻击到,而苗刀中的劈击除非以其他刀法作为先手,否则没有举过头顶的劈击,一般将手臂举至与水平面呈60度夹角,刀身与地面的夹角约为30至45度,借助步法冲力的同时呼气收腹,以腰带臂,加上刀的自身重量,形成很大的劈击力,这种劈击的优点在于速度快的同时有很大的力量,同时劈击前可以利用长长地刀柄保护自己,假若对方近身,还可以利用刀柄末端猛击对手的面部,可谓攻守兼备。

所以苗刀技法中的劈击类刀法要优于剑道中的劈击类刀法。

3.2.2 刺击类刀法

苗刀中运用刀尖的刺击类刀法主要有刺,扎,这两种都是用尖端进攻的刀法,都是用尖端插,然而在刀法里这两种刀法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常见的刺的刀法有迎推刺,迎面刺,单刺刀等,这些刀法除了都是尖端的突刺型刀法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点,无论单手持刀还是双手持刀,刺击都有手的力量支持,可以不断的推进,克服阻力的能力更强。而扎则是靠腰的甩动传递给刀一个很大的冲量,让刀依靠惯性运动,这样的刀法能获得很高的初速度,这就如同投掷的标枪在出手的那一刹那,这样的刀法更冷更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后扎刀,欲后而先前,在敌方意想不到的时刻灌以雷霆一击。在用法上,刺为直接拼杀,攻其深藏体内的要害,力求精确,如“摘心”“挖眉”“刺喉”等,而扎多为后发而先至,攻敌面部,头部,腹部等空档薄弱部位。

3.3 招式变换对比

3.3.1 准备姿势对比

剑道的准备姿势为两脚开立,立身中正,双手与身体呈四十五度角,刀身斜向前。苗刀没有固定的准备姿势,根据《单刀法选》中记载苗刀可根据所对的兵器不同自由变换刀势作为准备姿势,且剑道的准备姿势是便于出击和防守的姿势,而苗刀的准备姿势则为故意显露破绽,诱敌进攻露出破绽顺势反击。握刀姿势的对比,剑道的握刀姿势为用左手的小拇指,无名指,中指用力抓紧刀柄末端。这样的握法抓的很牢,但不易变换,日本剑圣宫本武藏在其著作《武艺二书》中指出过,不利于变换的握把方式是不可取的。苗刀的握刀方式为,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只有在出刀的瞬间十指会握紧刀柄,其余时间只有右手的拇指及食指扣紧刀柄,其余手指处于放松状态,这样的握把方式更利于刀法的变换。

3.3.2 招式变换对比

剑道的技法讲究简单有效,通常都是根据情况及时选择刀法,刀法的衔接往往较为生硬,不连贯,而苗刀技法丰富,常以刀法组合的形式出刀,以先手动作做诱饵,或者先手动作为后手动作做预摆,增加后手动作的速度和力量,招法连贯流畅。从步法变换进行比较,剑道的步法移动为前后左右四个正方向,而苗刀除却前后方向外,步法移动多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个方向,相对于剑道的步法更加灵活。

综上,从基本方法角度比较,苗刀的技法更为凶悍灵活,战术更加丰富。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苗刀起源于公元前二百年的汉朝,对比剑道起源时间早近二百年,苗刀的历史更为悠久,且对其影响深远。

4.1.2 刀的外形相似但有所差异,苗刀的刀身长五尺,日本剑道所用太刀约三尺,苗刀更长更直有利于劈砍和穿刺。

4.1.3 苗刀广泛用于军队,更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工艺上苗刀的制作更简便,适合大范围的推广。

4.1.4 苗刀对比剑道招式更丰富,变化更灵活。

4.2 建议

4.2.1 苗刀流传于河北天津一带,若能大范围的推广苗刀,既可以增强人民的体质,同时又鼓励和推动了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传统武术的支持力度,出台政策确保传统武术能够传承和发扬,规范行业,加强监督避免不法分子侵害人民的利益损害武术的声誉。

4.2.2 武术家应规范自己的道德和行为,在传播和推广武术时避免有所保留,不可让传统武术的瑰宝流逝在历史的长河。

4.2.3 改进武术的比赛体制,回归本质,让人民更支持武术,让世界更正确的认识真正的武术。

参考文献:

[1] 陈洋洋. 中国传统刀与刀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 杨祥全,宋晓忠. 苗刀·运河·中日交流[J]. 搏击(武术科学),2014,(12):1-8.

[3] 马召兵,刘晓. 标准化视角下苗刀实战技法训练体系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5,(23):60-62.

[4] 范建文. 试论宋代斩马刀的产生与流变[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95-102.

猜你喜欢

刀身刀法技法
那一阵风
刀法
卡皮兰刀:刀尖分又为哪般?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切割部件用途及制造方法的探究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每日挥刀五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