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索
——深耕农产品加工业

2018-01-27耿俊朋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年7期
关键词:衢州加工业龙头企业

□ 耿俊朋

农产品加工业承接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着主导作用。本文从当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义、机遇和优势着手,剖析了衢州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坚持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及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等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衢州是浙江省传统农业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工作,农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农场、绿色有机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产品加工形成了覆盖粮油、肉类、茶叶、蜂类、柑橘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产品,但总体来看,当前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发展滞后、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同时生产经营过程中也面临附加值低、人工成本上涨快、人才技术不足等制约因素,建议立足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快优势产业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助力衢州乡村振兴。

衢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与优势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大产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亦工亦农,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有助于以加工需求为牵引,形成“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的种养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加工产能向主产区、优势区聚集,优化区域布局。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破解农产品卖难滞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吸引资本回乡、人才返乡、科技下乡,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打造脱贫致富的新支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的前延后伸,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新历史机遇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第一,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拉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明显下降以及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方便快捷、营养安全的加工食品需求增加。第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为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装备技术快速发展,在农产品加工领域逐步得到广泛运用。如在食品领域“机器换人”快速发展,以往只能手工制作的包子、饺子、花卷、汤圆等,现在都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规模化制作。第三,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快成长,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衢州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特色农产品区域特点明显

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9.02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2.2%。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粮油、柑橘、畜禽、蔬菜、食用菌、茶叶、蜂产品、竹木、渔业等九大优势主导产业,享有19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全市农产品中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浙江著名商标68件,浙江名牌产品31个,无公害农产品260个,绿色食品64个,有机产品155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0个。

从农产品分类情况看:衢州粮食、油菜籽产量常年稳定在70万吨和6万吨左右,曾多次被评为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市。衢州柑桔种植历史悠久,属于传统产业,主栽品种有椪柑、胡柚和蜜橘,“衢州椪柑”荣获2012年度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衢州是浙江省第二大养猪大市,猪肉产量在17万吨左右,其中龙游“九号牧场”生猪、“大咯大”鸡蛋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衢州是浙江省第二大食用菌主产区,主要品种有金针菇、黑木耳、秀珍菇、猴头菇等,江山市、常山县和开化县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食用菌强县”。全市有茶园面积21.4万亩,产品以绿茶、红茶为主,有浙江省茶叶类知名品牌2个、浙江名茶9个,其中“开化龙顶”获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江山市是中国蜜蜂之乡,蜂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县(市、区)第一,江山蜂产品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

衢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整体滞后

近几年来,衢州工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但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经营形势却不甚乐观,经营规模持续缩减,行业比重有所下降。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8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7家,主要涉及粮油、肉类、茶叶、蜂类、柑橘等加工业。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05亿元,同比下降4.6%;资产总计83.18亿元,同比下降2.6%;占整个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是5.7%和4.1%,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3和0.1个百分点。

从行业情况看,呈现“两减一增”特点。2017年全市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97亿元,同比增长7.4%;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2亿元,同比下降9.8%;食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6亿元,同比下降11.3%。

(二)龙头企业数量仍显不足,生产经营相对疲软

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8家,占比仅一成左右;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77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占比更低。从对12家龙头企业调研情况看,调研企业2017年生产经营不甚乐观,企业规模和营业收入均有所下降,2017年调研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31亿元,年末资产17.7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1%和4.3%;从龙头企业级别看,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较好,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2.1%,整体好于省、市级农产品加工企业。

(三)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调研企业主要集中在食用油加工、椪柑深加工、蜂产品加工、茶叶加工等行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对带动区域农产品销售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原材料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调研显示,12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17年原材料收购五成左右来自所在当地县(市、区)区域内,占比为46%左右,有效缓解了当地农户农产品销售难的压力。如柑橘(胡柚)主要集中在柯城、衢江、常山,蜂产品主要集中在江山,山茶籽主要集中在常山、开化,竹笋主要集中在龙游。同时调研企业普遍采取“企业+农户+基地”模式,通过实地培训、技术指导输入、订单种养殖、保护价收购、产业带动等形式与合作社、农户进行合作,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从中获得实惠。调研显示,12家龙头企业中11家企业具有联结基地,截至2017年末具有联结基地192个,比上年增长11.0%;带动农户数达到了15万户左右,同比增长7.7%,有力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龙头企业食品安全意识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日渐完善

调研了解,当前农业龙头企业对质量追溯体系十分关注和重视,调研企业均已开展建立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要求,充分利用二维码、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信息化的手段,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体系建设。调研的12家农业龙头企业,截至2017年累计投入700余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同时企业也普遍表示,建立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便于企业对产品加工环节质量的控制,便于原材料采购来源地查询追溯,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感,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和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对质量的监管,有助于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形成了质量与效益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五)生产要素制约困境依然严峻

一是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盈利越来越难。调研显示有75.0%的受访经营者表示经营成本“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升较快引起,企业认同率分别是50.0%和33.4%。企业劳动力成本上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职工工资上涨推高用工成本,如近五年来,衢州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二是衢州社保缴费强制性全覆盖,近年来社保缴费基数快速上涨,企业用工成本支出压力显而易见;三是一些特殊岗位人才难求需要提高薪资待遇来吸引人才,增加企业用工负担。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也是来自人工成本的上涨。

二是原材料收购面临供应不足和价格过高压力。调研显示,半数企业反映当地的农产品原料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在问及企业原材料收购中面临哪些问题时,原材料供应不足和原材料价格过高这两个问题认同率最高,分别是66.7%和50.0%。如常山某胡柚精加工企业就表示,当地原材料不能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八成以上的原材料需要从省外收购。

三是人才、技术等要素问题依然是企业发展的拦路虎。据调研了解,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技术含量低、人才紧缺等问题,其中41.7%企业表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33.3%的企业反映人才紧缺。如有企业反映受区域因素影响,面临着人才留人难问题。

四是企业产品附加值低。衢州较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停留在粗加工,且品牌建设缺位,阻碍企业的发展。如衢州的传统柑橘加工产业,柑橘的加工企业虽比较多,但是大部分企业只是进行选果、抛光、打蜡等粗浅加工,深加工产品的占比较小。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建议

(一)坚持顶层设计,加快重点产业区域优化布局

总体来看,衢州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发展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未来将大有所为。当前蜂产品、茶叶、山茶油、菜籽油、竹笋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已经初具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下一步,建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把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使之成长为优势产业。找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立足点,立足特色、精细、高标准,确定符合全市实际情况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梳理相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重点区域聚集发展,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加工企业与农户、产地、园区结合,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和引进加工企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创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把原料生产、展示销售有机结合,培育一批前后相连、上下衔接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议采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和企业集群方式,对那些产量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采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方式;对那些产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开发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采取企业集群发展方式,即鼓励中小企业或同时生产相同产品或相互协作生产相同产品,通过大量中小企业同一集群形成规模优势。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国家税收减免政策和增值税改革,切实降低企业负担。二是强化金融资金支持。制订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其他行业的企业家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三是大力度扶持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人才引进、基地建设、原料收购、质量管控、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给予配套的资金补助、贷款扶持和专项服务。四是加大对品牌建设扶持力度。如山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油中软黄金”之美称,山茶油的油酸属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占80%左右,在目前各类主要食用油中是最高的。目前全市的“常发”、“余氏飞龙”、“刘家香”、“茶之语”等品牌山茶油,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2017年“衢州山茶油”注册商标,有了统一品牌,下一步若加大其宣传使用、监督管理,将进一步抢占全国市场,占领制高点,产生品牌溢出价值。五是加快多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设,并降低收费向企业开放,减轻企业负担。

(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加工业的发展关键靠主体。要多渠道支持各类主体发展壮大,特别要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业。推广“龙头企业+规模种养户+合作社+订单保护+技术指导”等共同发展模式,推动主体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融入产业链条,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鼓励企业自己创办基地,比如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通过类似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农户与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同时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要做强做大,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其产品就必须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检测标准,因此农产品质量是关键,原料基地建设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防止农药、化肥等泛滥使用。

(四)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品附加值低”是受访企业经营者普遍反映的企业劣势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精深加工水平低,初级产品多。因此要鼓励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设备水平,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具体而言,可以从六个方面推动:一是要推动机器设备升级,提升加工工艺和技艺,提升产品质量;二是强化人才培养,开展加工行业人才培训,加快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技能人才;三是进一步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所等机构的“产学研”联结,构建技术创新平台,解决共性技术;四是在企业新产品研发、工艺革新等方面继续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五是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如可以将衢州柑橘深加工产品转向囊胞、果胶、柠檬苦素医药产品上,推动柑橘加工从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型;六是创新模式和业态,引入“互联网+”思维,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衢州加工业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衢州烂柯山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