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消费革命提高人生品位

2018-01-27□王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上海

□王 姝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城市发展继往开来、立体推进、日新月异、光彩夺目;天更蓝,树更绿,楼更高,水更清,交通更便利。上海居民生活从温饱迈向相对富裕实现跨越式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伴随消费革命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更新,消费层次更高,消费方式更多,消费载体更丰富,互联网开启智慧生活新天地。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城市发展继往开来、立体推进、日新月异、光彩夺目;天更蓝,树更绿,楼更高,水更清,交通更便利。上海居民生活从温饱迈向相对富裕实现跨越式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伴随消费革命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更新,消费层次更高,消费方式更多,消费载体更丰富,互联网开启智慧生活新天地,改革开放创造人民美好新生活。

城市建设打造美好生活新空间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GDP居全国首位,亚洲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东京),也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上海城市发展正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城市环境保护、交通、产业布局等均朝着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1.城市地标:摩天大楼再创城市天际

40年前,中国高楼大厦均未超过200米,上海历史地标建筑国际饭店(1934年)也仅高83.8米。浦东改革开放后,东方明珠(1995年)、金茂大厦(1999年)等摩天大楼不断突破上海城市天际线。今天,全世界最高的10幢大楼(包括在建)中有7幢坐落中国,其中上海2幢,分别为上海中心大厦(2016年)、环球金融中心(2008年)。上海中心大厦以632米的高度成为上海“第一高度”,同时以全球第二高的名次成功改写全球高楼排名。至2017年上海超过200米的高楼达20多幢。

2.城市交通:重铸海陆空城市空间格局

40年来上海交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建成海陆空、地下(轨道)、水下(隧道)等“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快速、可靠、安全、舒适、便捷的高质量交通运输系统,初步实现居民(15、30、60)分钟出行目标,公交优先、绿色共享单车等深入人心,上海交通步入世界先进水平。

航空发展——亚太枢纽。上海已基本形成东北亚航运中心框架,建设以浦东、虹桥两大国际空港机场(6条跑道,4座候机楼)为中心的亚太航空枢纽港。

铁路发展——纵横交错。上海初步形成全国铁路网络重要枢纽,并加速布局长三角城际快线。2017年,铁路运营里程达465公里,沪宁、沪昆2个城际通道,5条铁路干线。建成“4主多辅(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桥站、上海西站为主,松江、南翔等站为辅)”的市内铁路网。

公路发展——首条高速。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上海)建成通车,11年后(1999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2002年达到2万、2007年5万、2013年10万公里(超越美国)。至2017年,上海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可达825公里,形成由“线”到“网”的发展格局。中心城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道路网络,公路网的可达性和通达性有极大提高。

轨道发展——世界第一。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安全、准点、节能、环保等优势,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出行首选。1993年,上海轨道地铁1号线试运营。2017年,上海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已有17条,运营总里程(含磁浮)673公里,车站395座,路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日均客流近千万人次,排名世界第二(北京第一)。

桥隧发展——天堑通途。1988年,上海建成第二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延安路隧道。目前,上海拥有13座跨黄浦江大桥和14条隧道,使浦西浦东交通大为改善,天堑变通途。2009年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再增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交通要道。

3.城市形象——海派文化打造文化名片

艺术建筑文化乐园星星璀璨。上海历史上就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上世纪90年代,上海集中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功能性的重大工程(27个),著名文化艺术地标建筑有东方明珠、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馆、国际会议中心、上海体育场(八万人)等。近年来,又增添了中华艺术宫、上海迪士尼、东方艺术中心、广富林遗址等著名文化景点。

《2017年度上海市美术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共有美术馆82家。其中,民营美术馆64家、国有美术馆18家,全年参观人数为617万人次。2018年,上海市已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数量达12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97家,免费开放的有105个(80%以上);全年接待观众总量为2268.32万人次。

海派文化时代之音再领风骚。1978年,上海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开启了海派文化新的繁荣发展。进入新世纪,上海举办或承办多项重要国际会议、节展。如APEC会议(200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上海F1赛车、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等。突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努力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亚洲演艺之都、网络文化创作交流中心、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等,展现“上海文化”标识度,彰显“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再添文化新内涵、新高度。

流行文化社区文艺如火如荼。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接纳了邓丽君“靡靡之音”、台湾校园歌曲、琼瑶剧、还有四大天王,加上内地影视歌星等,流行文化欣欣向荣。2008年周立波海派清口更是风靡一时。近年来,互联网上的“心灵鸡汤”、“养生哲学”等市井文化拥趸者众多,自成一脉,渐成气候。

居民日常听讲座、赏音乐会、看话剧、做手工、学插花,学生们弹钢琴、拉提琴、学古筝不亦乐乎,大众文化群众文艺如火如荼。2013年起,上海每年举办上海市民文化节,推进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文学戏剧、书画摄影等各门类群众文艺创作,提高市民的文化自觉、文化参与,涌现出一大批乡土文化、现实题材、国际参演的群众文艺精品。

4.城市花园——绿色生态再造都市森林

城市绿化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绿色生态文明新理念渐入人心,上海已从多年前仅有1平方米的“绿色一张报”,发展到接近8平方米的“绿色一间房”,人均“绿色财产”逐渐增多。1993年全市公园91座,比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46座)增长近1倍,新建了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等。1994年上海出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后,出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态势。随着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环上成带的推进,浦东世纪公园、陆家嘴中心绿地、延中绿地、黄兴绿地、大宁绿地等一大批标志性绿地工程相继建成。中心城区,市民出门500米必见绿,小区景观绿地建设精致、高档,郊区大型片林、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崇明滨海湿地等逐渐落成,2004年上海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近年来,上海全面推进“生态之城”建设,在世博原址建成一座全市面积最大的“超级公园——世博文化公园”,用世界一流的绿色生态、文化景观,打造媲美纽约中央公园的城市公共绿地。2015年10月,上海第一个郊野公园——廊下郊野公园对外开放,而后陆续建成多个大型郊野公园。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口袋公园、迷你公园、袖珍公园见缝插针地点缀在上海的街角巷尾、写字楼周边和创意园区里。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景观公园、健身廊道亦初具规模。近五年,上海“增绿”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全市绿化面积相当于新增了近900个人民公园,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区绿化为主体、郊区新城绿化为补充、生态林地和防护林地为外围支撑的“环、楔、廊、园、林”生态环境格局。

消费革命创造美好生活新品质

1.从马桶到公厕,从亭子间到成套住宅

“如厕第6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1月19日设立为“世界厕所日”,以推动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建设,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环境。改革开放初期,“拎马桶、倒马桶”是多数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如果家里或来客人多的时候,还需七拐八拐到弄堂口的公共厕所去“方便”,多数居民家庭生活吃喝拉撒在一个空间,如厕是当时的一大难题。2000年,上海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为74%,2010年提高到95%,基本解决居民家庭“如厕”的卫生标准要求。

大上海小蜗居是40年前市民居住的真实写照。1978年,上海只有3幢20层以上建筑,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仅为4.5平方米,三代同堂同居一室的现象极为普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通过购买商品房或售后公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近十几年来,高档商品房、别墅类住宅层出不穷,居民居住质量、居住品质显著提高。据统计,至201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6.7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97.3%。

2.从步行到公交,从自行车到私家车

改革开放初,上海人为拥有一辆“永久”或“凤凰”牌自行车而自豪,全民骑车上下班的场景蔚为壮观。“黄鱼车”(三轮车)则成为家庭主要运输工具,搬家具、运病人等发挥“出租车”功能。进入新世纪,居民出行代步工具升级为助动车、轻骑摩托、电动车、电瓶车等。2005年以后,私家车逐渐进入居民家庭。

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来看,上世纪80年代公交车班次少,拥挤程度高,道路交通拥堵。1996年,上海公交实施“体制、机制、票制”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革,全面取消月票制度。1996年7月,第一辆公交空调车上线。2000年,上海公共交通卡全面进入居民生活。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上海公共交通承载力最强的交通工具,日均客流达967.9万人次。

1979年,中国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1984年正式明确了私人购置汽车的合法性。1983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合资汽车企业(中美北京吉普),1985年,上海大众普通桑塔纳桥车(普桑)批量生产,私人家用小轿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一辆桑塔纳轿车还是极为昂贵的奢侈品,至2017年,上海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361.02万辆,据抽样调查,上海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达32辆。

3.从书信到微信,从BP机到智能手机

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还是书信、电报和公用传呼电话。1981年,国家开放普通家庭电话安装,从此电话进入居民家庭。为方便居民服务,1985年6月,上海设立夜间紧急公用电话服务点1047处,1990年末全市设置公用电话3912处,到1999年末,上海公用电话已达6万多部,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服务。

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与BB机配套的投币式、卡片式等各种公用电话亭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90年代初,“大哥大”移动电话开始闯入了人们的生活。90年代中期,黑白屏数字手机走近寻常百姓。进入新世纪,手机移动通信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智能型手机快速普及。与此同时,互联网迅速发展,5G网络即将取代2G网络,远距离视频聊天,实时微信分享,更加方便人们贴近彼此。2017年,上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手机233台。

4.从“卡带”到“MP3”,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居

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国人熟知的家电用品较多来自日本系列,像松下、东芝、索尼、日立、三洋等品牌,当时人们出门以配有如索尼Walkman(随身听)、三洋四喇叭等为时髦。

1980年,中国首次引进了国外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1981年,上海电视台首次引进了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均取得收视狂潮。1985年,上海城乡居民黑白电视机拥有率分别为88台、41台(每百户,下同),彩电拥有率分别为22台、4台;至1990年,上海城镇居民彩电拥有率为77台,农村居民黑白电视机拥有率为74台,达到较普及状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潮的推进,中国家电业开始迅速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跟随型向追赶型转变。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家电创始、崛起的重要时刻,海尔(1984年)、格力(1985年)、长虹(1986年军转民)、春兰(1986年技改)等横空出世。家电开始由从小作坊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走过了引进、学习、模仿、坚持、创新和超越的传奇之路,最终成为生产大国、生产强国,占领国际市场。2000年,上海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97台)、电冰箱(74台)、洗衣机(69台),达到基本普及;2005年,空调(84台)、热水器(78台)、微波炉(66台)等体现居家生活质量更高水平的电器为大多数农村居民家庭使用。

改革开放前30年,无论是白色家电还是黑色家电,厨具或卫浴电器,其升级换代的主要形式是尺寸(容积、功率)由小到大、从“单色”到彩色、从简功能到多功能。近10年,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家电已经从单个走向融合,颠覆了传统家电的格局。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操控居家智能系统,家中空调、电饭煲、电动窗帘、灯具等电动用品一切互联。未来智能家居产品更趋智能化、拟人化,形成各种形态、各种功能的机器人,能够学习用户的习惯,甚至能够提供气象、健康、能源、出行等各种生活建议。

互联网开启智慧生活新时代

1994年中国互联网诞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信息、数字时代。早期是从新浪、搜狐、网易的邮箱、以及社区网络论坛和BBS开始进入大众互联网生活。1996年,中国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上海出现,1997年全国拨号入网用户仅25万人,到2001年QQ注册用户数已突破5000万。21世纪互联网呈爆发式发展,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手机网民达7.88亿,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

1.网络购物——开启零售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随着淘宝、天猫商城、1号店、京东、苏宁易购等大型网购平台争相崛起,线上购物成为众多百姓的消费习惯,每天上亿人乐此不彼的在海量商品中选购,重复购物车、刷单的动作,仅淘宝2017年“双11”一天销售额就超1600亿元,其中上海消费金额排行大城市首位。年轻人热衷餐饮外卖、快递,美团、大众点评等团购网站应运而生,2017年上海外卖年人均消费频次达26.14次(全国首位)。近年又涌现出众多的私人代购、海淘、唯品会、拼多多等网站,开创了以盒马生鲜为范例的智能化新体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开发,线上线下融合打造的新零售雏形渐显,无人超市等新业态蓬勃兴起。

2.网络娱乐——建造人类新家园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后,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徙已不可避免。

网游:中国网络游戏始于1999年(网络创世纪),短短四年之后,2003年网易推出大受欢迎的网游《大话西游2》,创始者由此(丁磊)登上中国首富宝座,2004年,网游《传奇》运营商盛大上市,陈天桥被《新财富》评为当年的中国首富。2008年,社交网页游戏《开心农场》开启了全民网游的美好回忆,亿万人在种菜、施肥的虚拟农场中,疯狂、上瘾地去“半夜偷菜”。今天,以王者荣耀、阴阳师、吃鸡游戏、跳一跳等网游拴住大量青年人,近来游戏直播更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了一部分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至今,14亿的中国人口中,游戏玩家约有5.6亿,其中付费游戏玩家约2亿。

网媒:2005年以后,优酷、土豆、56网、爱奇艺、乐视等互联网影视公司应运而生。有以影视剧发行为主的长视频网站,有以用户上传内容为主的视频分享网站(土豆、56网),有以原创为主定的视频发布平台(六间房6Rooms),还有以抖音短视频和火山小视频现象级网站,有以音乐类为主的酷狗、电台类的喜马拉雅FM、新闻类的今日头条、知识性的罗辑思维等等各类网络媒体。

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智媒体等竞相发展,互联网环境下传媒生态、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网媒日益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以及海量、碎片、虚拟化特征,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互动化趋势明显,内容强调原创、个性、亲民等。移动传播已成为主流,未来人工智能与整个媒体生态结合的智能媒体将更深层次地影响、改变受众群体,开启网络媒体新时代。

如今,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如上海“市民云”平台。另一方面,短视频、小视频等直播平台成就了众多的草根网红。网络新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掌上”生活,手机等移动端逐渐成为人们的一个“器官”。《上海市民APP使用习惯大调查》显示,约一半用户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大于5小时,预示着人机合一的未来时代已经不远。

3.网络社交——圈层文化

社交网络的起点是电子邮件,BBS则把网络社交往前推进了一步,从点对点到点对面的交流互动,以及随后出现的即时通信(短信)和博客。真正给人类社交带来革命性变化的QQ、微博、微信、公众号,成为人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可随身携带的“小世界”,人人都在组群、扫码、聊天、刷朋友圈,它创造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即嵌入到现有人际社会结构之中,又以一种超越的、外生结构方式与现实社会形成对应、纠缠的相互关系,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圈层文化,新的生活方式——人机融合(手机),新的交往方式——虚拟交往。

4.网络金融——移动支付

改革开放40年,居民支付方式经历了现金、票证、借记卡、信用卡、网银等,从2013年开始,移动支付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开始爆发,呈几何级数增长。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万亿元,约是美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的近百倍。上海积极推动基于联网通用标准的移动支付,采用短信、扫码、指纹、密码等多种支付方式,在商店、饭店、地铁、校园、医疗、罚款、菜场、食堂、缴税、共享单车、出入境、缴纳党费、公用事业费等各领域广泛应用。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监管及资金安全的不断完善,移动支付快速普及。2017年,支付宝全民账单显示,上海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高达82%。只带手机出门,扫码、被扫码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2017年堪称中国的“码年”。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和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占总体网民的比例均为71.0%,手机网民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达71.9%,故移动支付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首。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