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
——信阳农林学院文学素质教育的举措与成效

2018-01-27方志宏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大学语文素质教育

方志宏

(信阳农林学院 文学艺术教学部,河南 信阳464000)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创新教育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新概念。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知识经济发展浪潮的涌动下,未来教育的聚焦点和价值取向是突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智慧,是建立在宽博相宜的专业知识结构上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立足于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应尽责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回应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对如何承载中国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的探究,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既是中国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创新教育包括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创新精神,养成创新人格,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1]。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们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每一个青春生命的内部都沉睡着创新的潜能,他们都有待于教育者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去予以高度的唤醒。这就要求每个教师率先完成教育理念的本质更新。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者、操作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2]。信阳农林学院多年注重对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多样化办学、特色化育人、个性化发展,提升了大学生文化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3]。

1 把朗诵艺术带入《文学欣赏》课堂内,提升学生的语言创新精神

文学是感性的艺术,传递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以语言为载体,创造艺术形象。人们欣赏文学作品,首先通过作品的语言符号把握艺术形象,然后才能发现并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和艺术。因此,对语言的内层和外层的研究,便是文学欣赏课老师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语言的外层(浅层)是指声调、发音吐字、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儿化等外在语音表达;语言的内层 (深层)则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超情感的意义。文学欣赏课老师运用朗诵的语言技巧对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把视觉形象(汉字)变为听觉形象(语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理解作品——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形象。把朗诵艺术带入课堂内,寓教于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1 朗诵艺术在诗歌欣赏中的运用

文学作品分为四类: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在四种文学体裁中,运用朗诵艺术最多的,当首推诗歌。在诗歌鉴赏中,文学欣赏课教师把朗诵作为一项教学内容,不仅带头朗诵,而且要求学生上台朗诵,使语言艺术和作品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对作品由“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在文学欣赏教师动情朗诵的示范下,同学们一个个踊跃上台朗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把朗诵带入文学欣赏课堂当中,师生共同探讨朗诵技巧,形成了活泼开放的互动的教学模式,既使同学们体味到文学的魅力,也感受到朗诵语言的魅力,可谓一举两得!

1.2 朗诵艺术在戏剧欣赏中的运用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剧作家常常通过人物语言来展示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因此,人物的独白﹑对话﹑唱词都值得仔细品味。朗诵艺术运用于戏剧语言最多的,当是大量人物独白或人物对话。在欣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时,在第三幕第一场中有一段哈姆莱特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的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带着极重的悲剧色彩。为了让同学们对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有所体会,文学欣赏教师特意选择了《哈姆莱特》电影原声录音带,通过剧情的发展,通过配音演员高超的朗诵技巧,把哈姆莱特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使同学们领会到朗诵在戏剧表演中的魅力。通过文学欣赏教师的讲解,通过录音朗诵语言的魅力,同学们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感受到莎翁戏剧语言的高明,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深切地产生了欣赏中的“共鸣”。

另外,在欣赏戏剧时,利用朗诵技巧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各种角色,陶醉在戏剧的瑰丽世界中。比如欣赏《牡丹亭》时,分别请同学们扮演杜丽娘﹑春香。欣赏《哈姆莱特》时,分别请同学们扮演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国王﹑波洛涅斯﹑王后等角色,要求同学们根据角色身份设计台词,运用朗诵技巧把台词贴切﹑生动地表现出来。

经过朗诵实践训练,同学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大大提高,也掌握了常用的朗诵技巧,使《文学欣赏》课成为同学们展现自己才艺的课堂,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创新精神。

2 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前提,更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向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智慧型人才转变,这是所有《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该探索的课题,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素质教育服务,为他们在思考和自主学习中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培育适宜的土壤,创造宽松的条件[4]。《大学语文》教师利用创新思维中的发散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思路,并把它运用在《大学语文》课堂内,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申能力,发散思维使学生举一反三

创新思维是一种打破传统观念,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大胆提出新见解的思维现象,有人称之为“打破现状思维”,并认为这种思维具有独特性、系统性和展开目的性等。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型思维、辐合型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方式。而发散型思维则是创新思维最主要的思维方式。

何谓发散型思维?即在一段时间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各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式。由于他较少受传统观念束缚,不轻易苟同于一种现成的说法或不急于归一,且往往能因此出现一些奇思异想,所以也称作“求异思维”或“开放式思维”。

发散型思维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引申能力,善于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举一反三。既能指明理论观点及要旨所在,又能展开想象,开阔思路,发散地思考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并最终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案,寻找更多种可能的问题解决途径,以便找到最佳方法。围绕这一宗旨,教师应首先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性。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5]。

在《诗歌欣赏》这一章中,《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并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和作品评析的方法。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经过认真的研读,养成诗歌鉴赏的习惯和眼光,并加深和巩固各自的知识结构。这一举措,既立足于已学章节,又能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运用技能上,让学生脑筋开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勤于动脑和多思考,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

2.2 制造悬念,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推理性的、反思性的和技能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性的。问题教学法便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即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时,《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设置悬念,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注意力高度集中,随着教师的指引,一步步迈向鉴赏的殿堂。这一策略的实施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质疑欲望,在教学的课程中形成积极的质疑氛围。从而使学生从不善问、不敢问到善于问、敢于疑的质疑者,这种反思和改进促使学生由机械性、被动性地学习到分析地创造性学习,再向实用性学习,产生质的飞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3 实践课运用兴趣调动法激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使学生步入《大学语文》的奇妙世界

有些学者认为,“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幻想、联想、直觉和灵感——如果形式逻辑的功能在于“发现”,那么非逻辑思维的功能在于“突破”和“创新”。直觉是指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认识真理的能力,是一种突然对事物达到深入洞察和本质理解的思维活动。灵感是指当人们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某种偶然因素的诱导,思维变得极为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可思考的问题出现了“顿悟”。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是由一个现实的刺激(可以是实际事物也可以是语言、符号等)引起对其他事物(既可以是经济以内的,也可以是经济以外的,可以是已知的,也可以是未知的)的映像和想象。可见,非逻辑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复旦大学俞吾金先生认为,创造性思维决定于主体三方面的素质:天赋: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兴趣:对所思维、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强烈的兴趣;意志力:能顽强持久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对象上。针对思维主体所需要的三方面素质,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技术手段的培养训练。其中,兴趣法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思维潜能。

“兴趣是成功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名言都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对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加巩固书本学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特意在课余增设了一些实践教学部分,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直觉力、灵感力和联想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给学生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

实践课贯穿在理论课当中,运用各种形式与手段组织教学,具体方法有六项:一读,引导学生读原著。二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或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做学术报告。三看,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有关的录像片。四走,走出教室进行社会调查。五谈,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组织辩论赛。六写,指导学生写心得体会,赏析文章、评论文章等。

以上实践教学旨在达到以下目的。

一是使学生读谈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辩能力。二是利用录像片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特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信息量大、交流效率高的优势,寓深奥的哲理以形象思维之中。三是让学生从社会调查实践、参观访问中了解国情民情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激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根据我们实践教学的引导,有些同学便根据自己的兴趣,抓住直觉,捕捉灵感,利用业余时间,成立《大学语文》兴趣小组,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力,具有思维的突破性和创新能力。

2.4 结论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教学方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我们将创新思维带入《大学语文》课堂内,探究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其中,发散型思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开拓精神;批判性思维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非逻辑思维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学无止境”的求知精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向思维,就是上述几种思维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要求学生发挥思维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横看成林侧成峰”,我们在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

总之,培养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自尊、自信、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信阳农林学院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坚持多样化办学、特色化育人、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并将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重点,提高高校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才能打造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1] 赵尚松.近年来“创新教育”的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05(1):151.

[2] 宫凯峰. 试论创新思维能力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107.

[3] 方志宏. 实施素质教育 打造优秀人才[J].教育艺术,2006(9):5.

[4] 景 萍. 汉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言与翻译,2006(4):72.

[5] 丛红卫. 创新教育呼唤教师角色转变[J].辽宁教育研究, 2005(2):81.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大学语文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