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公共场合语言环境现状研究
——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

2018-01-27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共场合语言学语言文字

周 雪

(信阳师范学院 跨文化语言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1 生态语言学与公共场合语言环境

生态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由生态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学科[1]。它是从生态性质、生态伦理以及生态规律等视角研究和探讨语言,聚焦于研究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语言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是语言变化和发展的驱动力[2]。生态语言学倡导创设文雅礼貌、和谐向上的语言环境,崇尚“零污染、零容忍”的语言生态观。

公共环境中的语言是与公众接触的重要媒介和独特资源,是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环境中的语言包括:公交站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或者牌匾、LED电子显示屏、公共设施、政府公共建筑等标识牌上的语言。这些语言构成了城市的公共语言环境,是整个城市风景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城市的“语言景观”、城市的“无形”名片,具有包装、升级城市文明的增值效应。生态语言是城市的文脉根基和软实力,也是城市形象品牌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公共场合语言环境现状

笔者通过拍照和笔录的形式对生活的公共环境进行有限量的实地调查,发现公共场合的语言环境堪忧。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公共语言环境中的文字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用中文的地方没有用中文,中文有时完全被英文挤占了空间。路标等提醒人注意的标语如“Caution! Slippery Floor! ”“Mind Your Steps”等,有的却没有对等的汉语标识。有的店铺将英文店名字号放大,放在最显眼位置,汉语店名要不放在下面,要不放在角落里,完全被英语挤占了空间,美其名曰为了“国际化”,实则方便了外国人,却给普通公民带来了不便。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如:提醒游客爱护花草树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芳草萋萋,踏之何忍?”等都统一翻译成:“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虽然已经传达了阻止游客践踏草坪的约束性信息,以牺牲语言维的对等换取原文与译文在交际维的对等,但却丢掉了“芳草萋萋”等中国古诗词的“文化维”所传达的意蕴美。生态翻译中宜坚持“以我为准”的翻译原则。文化内涵词所浸润的深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在成功的生态翻译中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三是景区、纪念馆、博物馆等一些有历史、文化渊源的词翻译成英语时缺少中国文化、风俗的加译。如:博物馆展出的古钱币介绍中,货币单位“贯”仅仅用汉语翻译为“guan”会让外国游客觉得一头雾水,应该适当加译为:guan (a monetary unit,1贯≈140~220 yuan in RMB)。否则既抹杀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属性,又让公众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四是滥用繁体字、或者繁简体混用的现象比较突出,甚至出现繁简字转换有误。如:“鱻煮藝”“罗山皮影戲館”“固始特産”“ 三頋冒菜”等。虽然老字号招牌可使用繁体字,但是繁体字招牌旁一定要有简体字标识。店名不能只为求“生动、丰富”,却忽略“清晰、准确”。 误认为用繁体字显得有学问,实则导致语言生态环境混乱,有损国家或者城市的文明形象。五是生搬硬造词泛滥。公共环境中,人流量较大的商场等区域为了能一下子抓住消费者的眼球,生搬硬造了独特的字、词、句等表达方法。如:“三草两木”“蔓默咖啡”“逅沐”沐菓”“阔朗士”等。店名忽略了语言的可接受性和适合性这两条标准。既不能为经营者带来他所期待的收益,也不能实现生态语言的经济价值功能。六是错别字和谐音字随处可见。有的商家招牌出现“家俱”、“装璜”、“商城印像”等错别字。有的还故意利用谐音,如“赫尔蒙健身”“球斯卡”、“喜艾”、“泰芒了”、“衣恋”等。这些语言极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对汉语的规范化使用造成更大的障碍。七是英语和汉语或者汉语拼音、数字与英语、汉语与汉语拼音、字母缩略语混用,混合了日文符号的店名也比比皆是。如:“best quality da xia”(意为:极品大虾)、““Miss . 杜”、 “100% feeling”、“ 麦兜de家”、“ L&H”,“小西の店”等。似乎取个洋名字就能日进斗金,却不知这是典型的“洋奴”哲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和挑衅。语言的动态发展也需要“宽容精神”,但是盲目地崇洋媚外会造成汉语言文字本位失落、导致公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沦丧。八是公共环境中庸俗、色情、媚俗化的低级词汇越来越多,如:“浪吧”“魅惑”“性趣”“花样搞鸡”等。这些店名通过使用“低俗”的字眼制造噱头引起轰动效应。从语言生态化的角度看,过度“主观性、开放性”的店名是低俗、恶俗商业大潮下浮躁的“快餐化”文化[3]。 九是渲染等级观念、封建色彩的招牌俯拾皆是。如:“王朝KTV”“大小姐美甲”“奴家饭店”“草根服饰”等。这些标识语不经意间加深了公众对阶级不平等的认知,公众内心陷入拜金主义、追逐上层享受的漩涡,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环境。

3 公共场合语言环境建设对策

首先,确保语言文字使用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制定公共场合语言文字使用的文本规范。建立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使公共场合语言生态环境治理法制化、常态化。

一是制定公共场合语言文字使用的文本规范,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保语言文字使用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公共环境中的语言标识契合了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功能定位,能够更好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传播其文化底蕴。二是公共场合语言文字的运用要突出汉语的主体地位,切不可盲目“西化”。汉语的主体地位不可颠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不可亵渎。有外文标识的地方,必须有汉语对照。拓宽多元文化元素交流的空间,营造蓬勃有序、和谐平衡的语言生态系统。三是公共场合的语言文字热衷于起洋店名的歪风邪气要严肃整顿。全球化环境下,语言文字与西方接轨时,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量,但更重要的是“以我为主”,切不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四是公共区域英语字母化倾向的不良趋势要逆转。如果置若罔闻,不加规范地听之任之,势必玷污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贬损国家的“软实力”,给西方国家“奴化”中国提供便利。五是公共环境语言中出现的封建、媚俗、色情等不健康、低级趣味的词汇要及时清除。在考虑到公共环境语言的商业性、地方性、美学等因素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摈弃不健康、低俗的内容,保护和体现人文景观之美,建设中华民族的生态精神家园[4]。六是公共场合语言生态环境治理要法制化。通过立法,制定公共环境语言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全面提高公共环境中标识语工作人员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将公共环境中语言文字规范纳入到各个职能单位的综合考评中,并按照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奖励和惩罚。七是建立公共场合语言生态环境治理常态化机制。依据语言生态指标对公共语言环境进行常规的、持续的跟踪和监测,并利用媒体资源加强宣传、引导,对公共环境中的标识语进行实时跟踪,不断修正和完善[5]。

其次,维护汉语的主体地位,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和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营造蓬勃有序、和谐平衡的语言生态系统。生态语言学主张“生态平衡”的语言观,既要维护汉语的主体地位,又不媚俗,曲意逢迎[6]。“国际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毫无辨识的“拿来主义”,盲目接纳“他性”文化,而使民族文化丧失民族个性和多样性[7]。公共环境中语言文本粗略、汉语本体空间被挤占等问题,很容易误导受众,影响一个国家、城市的整体形象。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规范、文明、健康、生态的语言环境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外在表现,会提升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增强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领域的竞争力和对世界各国的感召力。应从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全民教育,把语言文字规范植根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各个阶段,把使用规范、统一、生态的语言文字变成习惯,通过主动自觉和互相监督,纠正公共场所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再次,挖掘方言的丰富文化内涵,维护语言生态的多样性。弘扬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古村落濒危文化、风俗。营造生机勃勃,多样化的语言生态系统。承认语言的多样性,对于更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文化、知识资源,拯救濒危方言,保持语言系统的整体性,夯实人类的文脉根基尤为重要[8]。信阳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孕育了复杂多样、丰富浓郁的地方方言。公共场合的生态语言环境建设,需要把地方方言的多样性考虑在内,挖掘方言的丰富文化内涵,让方言标识语成为为城市特色文化增值的隐形“名片”。如:固始的“俏吧鸡”、“愣头青”、“固始笨蛋”等品牌已经是响当当的城市宣传名片。 河南信阳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新时期,利用历史和地缘优势,旅游精准扶贫建设了丁李湾、西河湾等一批特色景观村落。古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源头,在开发其旅游价值时应尽量保留豫南古建筑、古民居的特色,大力挖掘和保护其文化价值,维持语言生态。位于古村落、古民居等公共环境中的标识语应兼收并蓄,展现传统特色文化的同时,彰显特色方言的丰富多彩,不能被“清一色”的现代语言标识淹没、攻占。

最后,加强市民对周边环境中不规范语言标识进行监督和举报的自觉意识。全民共建,全民协作,将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塑造城市发展的生态“软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软环境”是由公民素质、语言礼仪等外部因素所构成的人文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总和。维护公共场所的语言环境是每一个普通市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应加强市民对周边环境中不规范语言标识的监督和举报的自觉意识。全民共建,全民协作,为维护良好、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信阳区域发展中也可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在茶文化发展的链条中进一步践行语言的生态观,在标语、宣传册、导游词、指示牌、产品介绍、展示等环节,注意生态语言的运用。如:引用唐朝的“茶圣”陆羽的名句“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等,可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使人观茶园,游茶山,流连茶产业园,观赏茶艺表演,体验心旷神怡、宁心除烦效果的同时,也可以修身养德体味当地浓郁的茶文化。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增加生态语言使用的频率,全方位提升和包装城市形象,使其成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1] 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外语,2016(1):9.

[2] 陈国达.生态语言学多样性原则视角下的语言偏离研究——以生物、文化、语言的多样性为例[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杨 勇,张 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140.

[4] 孙明泉.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推介中国[N].光明日报,2009-12-31(6).

[5] 陈 磊,朱庆卉,张天沐.海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性调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5(11):672.

[6] 商 静.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三维”转换[J].河北大学学报,2017(7):43.

[7]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 崔桂华. 生态语言学:语言系统的整体性与多样性[J].社会科学战线,2012(11):162.

猜你喜欢

公共场合语言学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锐词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菲律宾·马尼拉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公共场所的英语翻译拾零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