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自然,心灵成长
——小说《雀起乡到烛镇》探析

2018-01-27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弗罗汤普森劳拉

郗 杨

(信阳农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雀起乡到烛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个人经历

小说《雀起乡到烛镇》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弗罗拉·汤普森的最著名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原本是三个独立的部分:1939年写的《雀起乡》,1941年写的《烛镇》,1943年写的《烛镇绿里》,这三部分在1945年被合并为《雀起乡到烛镇》出版。该小说向读者描述了英国19世纪乡村的风土人情,俨然一幅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乡村温情画卷。作者以雀起乡、烛镇、烛镇绿里三个地方为主线,以雀起乡农家女孩劳拉的视角描述了田园牧歌的传统生活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城镇生活[1]。从朴实、贫穷的乡村雀起乡到生活多样繁华的城镇烛镇,不过八英里左右的路程,却是云泥之别。这两个地方是英国的乡村和城镇不同文化的缩影,其差距折射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会文化,成为当时整个英国社会的缩影。通过作者的描述,当时社会的贫穷与富有,城镇和乡村、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和融合清晰可见。

回顾作者的人生历程,这部小说正是根据其本人经历而写的一部半自传体作品。弗罗拉·汤普森于1876年出生在牛津郡,小说正是来源于她幼年(1880年—1890年)在牛津郡的生活经历。她将曾经魂牵梦绕深深眷恋的乡村生活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她是英国乡村生活的观察者,用真实的笔触描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人生百态,用生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回归自然净化心灵的人生成长历程。在现代都市生活繁重的压力之下,这种淳朴的净化灵魂的纯粹之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这也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回归自然的心灵成长,这是雀起乡女孩劳拉的蜕变历程,也是读者的心灵呐喊。

2 通过主人公成长历程看“回归自然”、“心灵成长”

小说主人公从出生开始就是个小镇姑娘,封闭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注定了她首先要从身边的亲人身上吸纳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就像书里说起雀起乡的一些日常生活——“餐桌礼仪是少不了的”,“虽然生活捉襟见肘、忧虑不断,村民们过得也安适。日子贫困,却过得坦荡”。在这样质朴的环境下成长,劳拉从小就被种下了一颗纯粹、自然的种子,乡村风光和田园牧歌是她心灵成长的养分,待到时机成熟,就将成为其信奉一生的道德信条。在这样封闭的乡村里,母亲无疑成为劳拉人生的启蒙老师。她是如此与众不同,“有自己想法的人,受过的教育也是中上”,“会用精美的字体写信”,“还学会不少十八世纪末大家闺秀的礼仪”。她对待孩子的教育也和其他的乡村人家不同。她从不压抑孩子的童真天性,在她的支持下,劳拉和弟弟见证了雀起乡春夏秋冬的自然之美,在和小伙伴们的玩耍中更加适应群体环境,他们心中的纯粹之美开始发芽。

劳拉的母亲从来都是尽自己所能去表达善意,她一直照顾着附近住的退伍老人。她心灵手巧,尽管家境贫寒,但她给孩子们提供的环境是如此干净、整洁,即使雨天孩子们也能探身出去感受雨水,听鸟儿的振翅,闻花香和感受泥土的潮湿;她告知孩子们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感受麦田的植物,感受河岸的花,辨别季节的声音。这些都深深影响着年幼的劳拉,这些自然的万物就是劳拉最初体会到的纯粹美好,它们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成为日后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段。母亲告诉劳拉要微笑对待生活——“永远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有愉快宽容的表情,就这么经过人群”;母亲在女儿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并没有埋怨,而是告诉劳拉“骂人不能解决问题”,当同伴的不幸让劳拉背上了沉重的心灵包袱的时候,母亲劝诫她“要学会不让别人的负担压垮你。尽你的全力去帮助别人,但是别人的麻烦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2]。这些话语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女儿的心灵引导,也是劳拉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乐观对待一切的精神源泉。如果说母亲春风化雨般的教诲给劳拉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善良纯真自然的种子,那么父亲给劳拉一生的烙印就是勤劳、读书、不卑不亢。作为一个外来的工匠,父亲因为母亲和孩子们才留在了雀起乡,他一生都在勤劳工作,为整个家庭的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待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他也是从不含糊,并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寒而让子女丧失读书的权利。作为工匠,他喜欢读的是《每周速递》和《木匠和建筑工》,但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却意外知道了莎士比亚,在劳拉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文学的烙印。他没有贵贱的阶级之分,认为“他的女儿绝不应该对别人屈膝”,这些不卑不亢的行为也对劳拉的心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她的心灵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父母对劳拉的心灵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那么在劳拉的成长之路上也有很多的人,在她的童年时期和职场中对她的心灵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童年的记忆永远是人最重要的启蒙课程之一,在劳拉的童年时期,雀起乡人们的淳朴的田园文化,自然地润泽了她的心灵。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村民们最大的美德是坚忍,不在痛苦或困难前退缩”;“让人快乐更多的是心态,而不是物质”。在这样的田园牧歌生活中,尽管物质上并不丰富,每一家的主妇都努力地让家人三餐吃饱,有模有样;尽管食物单一,但是每家每户都有着下午茶可以喝,孩子们都可以去上学,闲暇时光依然为着些微的小喜悦而享受生活;有杀猪的宴会,有节日的欢庆,有邻里间的互相扶持,在一次次游戏和歌唱间流露出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和对食物与生命的庆贺,这平淡无奇的一切构成了生命里最动人的华美乐章,是对人灵魂深处的洗涤,这回归自然的纯粹之美,是人心灵成长必不可少的美德之一。

在劳拉的心灵成长之路上,另外一个人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劳拉母亲的老友蕾恩小姐,这位住在烛镇绿里的女士,掌管着当地的邮局和铁铺,当劳拉在邮局开始职场生涯之后,新的成长历程又开始了。在劳拉的眼里,蕾恩小姐是个“善良的人,既先锋又保守,审时度势”。在她的教导下,劳拉从一个职场新人变成了深受大家欢迎的邮局工作人员。在这里她见证了“有捍卫信仰的勇气”的虔诚的邮递员托马斯;她与来邮局的乡邻们聊天,成为被大家肯定的工作人员;蕾恩小姐在劳拉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后还建议她去烛镇的机械学院办阅读卡,而这些书籍也成为劳拉未来开始文学创作的精神源泉。在邮局的日子,劳拉经历了对美好事物的惊喜,对宗教的疑惑,还有对美好的人的向往以及想象破灭时候的伤感;她对一切新事物欣喜不已,同时对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而惶恐,因为他人的故事而暗自神伤。劳拉从一个纯真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敏感、富有想象力的少女,在烛镇绿里的日子,是她心灵成长的里程碑,她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成为一个职场上的稳重熟练的女性。作为他人生活的旁观者,她逐渐从观察到开始思考自己的道路究竟在哪里。

3 结语

本书作者弗罗拉·汤普森以少女劳拉对生活的观察作为主线,让读者见证了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历程,这也是作者渴望和一直眷恋的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书中很多地方都隐含着作者对于自然纯粹的向往和憧憬。劳拉的父亲曾在书中说到雀起乡“是上帝用造完地球剩下的材料造的一块地方”,作者用这样的隐喻来说明这片宁静的乐土自然纯朴,正是其向往的精神家园。对于主人公劳拉,书中这样写着:“她始终是个在雀起长大的孩子。”而“雀起乡”的名字来源也大有深意。该名称原意是“因为很多云雀,喜欢在这儿的田野上蹦蹦跳跳,在一排排未成熟的玉米地里筑巢”[2],云雀作为鸟儿,虽然向往蓝天是天性,但是在飞翔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巢穴的。笔者认为弗罗拉·汤普森将女主人公劳拉的出生地安排在“雀起乡”,其实也是在暗喻她虽然一直向往着新的广阔天地,劳拉(也就是作者本人)的心灵深处始终有着纯净的家园,这是自然的心灵家园,是心灵历程的起点,也是心灵成长的最终归宿。作者所向往的自然之美,通过劳拉的心灵成长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吾心归处即吾乡”,这是作者一生的美好回忆,也是无数读者的心灵家园。

《雀起乡到烛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田园小说,它为我们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乡土叙事小说提供了绝好的材料,也为我们了解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乡村生活和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详实的文化素材,同时,《雀起乡到烛镇》也是洗涤心灵、回归自然纯粹的绝好读本。

[1] Flora Thompson.LarkRisetoCandleford[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 [英] 弗罗拉·汤普森.雀起乡到烛镇[M].蔡安洁译.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弗罗汤普森劳拉
我讨厌打嗝
会做生意的汤普森
劳拉·英格尔斯·怀德:一个拓荒女孩的故事
只有一个人做对了
破茧
他们用一种“冒险”的方式寻找爱
——《弗罗拉和尤利西斯的光明冒险》导读
一个普通男孩儿
妙方
更有趣的笑话
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