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思考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018-01-27

教学与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结构性矛盾供给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用“七个坚持”概括其主要内涵。理解和把握好“七个坚持”是进一步学懂弄通并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基础。“七个坚持”中的第五个坚持是“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学习和领会好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尤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这个新表述的深刻含义。

一、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崭新表述。准确理解这个新表述,关键在于不混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两个概念,虽然两者具有内在联系,但并不是简单等同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讲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其中的“社会”是广义上的,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在内的“大社会”。[1](P161)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简单理解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2](P129)

那么,如何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这个新表述呢?首先需要搞清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

科学回答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该理论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平衡条件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都是一系列按比例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社会总供求平衡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根本性和第一重要性。

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宏观层面,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和影响的矛盾关系并不少,比如:需求与供给、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政府与市场、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劳动与资本、消费与投资、存量与增量、就业与失业、稳定与波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内与国际,等等,其中最普遍、最重大、最根本的,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关系。总供求基本平衡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是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是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国内外平衡等目标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从一般意义上说,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求之间的矛盾是贯穿市场经济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在具体的现实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常常居于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地位即支配地位,对经济发展过程发挥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当然,从总量、结构、水平、动态等不同的角度对供给和需求进行考察,供求矛盾也会相应地呈现不一样的性质、内涵和特征。比如,供求总量失衡与结构性供求失衡,虽然两者都是供求矛盾,但一个是规模性的、一个是结构性的,其内涵、特征和解决矛盾的方法途径会有很大差别。

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不同的社会制度,由于其社会基本矛盾性质不同,往往决定其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性质、内涵和最终解决矛盾的方法途径也不一样。同一社会制度,由于其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等,对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也产生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具有根本的对抗性质,所以其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最终解决,只能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使整个旧的社会经济制度彻底崩溃,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群众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的矛盾,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总供求失衡,并且这个矛盾必然越来越尖锐化和激化而导致经济危机。列宁进一步研究了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发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逐步发展成为囊括全球的垄断资本主义统一体系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供求关系上表现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体系与消费体系的矛盾,即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经济总供求失衡,最终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如1929—1933年的大危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性质,决定了其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解决,从根本上要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生产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仍然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相当长的“短缺经济”时代,[3](P6)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4](P76)当然其性质属于规模和数量上的供求失衡。改革开放后,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逐步走出“短缺经济”的阴影,但又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有些低端产品积压滞销”,[3](P6)出现生产和供给能力过剩状况。再后来,我国各方面产能井喷式增长,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钢铁、水泥、玻璃等产业产能接近峰值,房地产等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所以,在很长时期内,我们“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办法”刺激需求,[4](P78)还是难以彻底解决产能过剩的突出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整个世界发展态势发生重大转折,世界经济出现持续低迷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发展也逐步呈现“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也由过去主要是总量上的供求不平衡转化为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性质由总量性规模性转化为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方,而在供给方。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有清醒的认识,对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走向态势有准确的判断,并且及时采取了有效的稳中求进的应对举措。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不同,我们把理解结构性供需失衡的理论基点放在了“有效供给”不足上。[5](P32)结构性供需失衡的矛盾和“有效供给”不足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创新,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依据主要矛盾判断原则,找出并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唯一的主要矛盾,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目前,国内和国外尚未发现研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文章。中共十八大以前,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有一些相关研究和观点表述,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主要矛盾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主要矛盾论”“公平与效率主要矛盾论”“社会公共产品严重匮乏主要矛盾论”等,[6]这些都从某个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对研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借鉴,但这些观点并不符合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整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个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据,都不能全面、深刻、准确、科学地反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批评过将贫富差距看作是主要矛盾的观点,“社会上有一些人说,目前贫富差距是主要矛盾,因此‘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更重要’,主张分配优先于发展。这种说法不符合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4](P12)事实上,贫富差距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诸矛盾关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这种观点显然不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根本任务,任由其发展下去的极端表现是宁要公平不要发展和搞杀富济贫式的再分配,不仅不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有悖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势必导致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偏离甚至否定,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道而驰。

二、准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内涵

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理解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由总量上的供求不平衡逐步转化为结构性供需失衡?

根据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资阳市全域纳入了嘉陵江及沱江中下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并列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市和各县(市、区)要在此基础上由水务部门牵头,协调组织国土、规划、发改、林业等相关部门完成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修编和项目建议书、可研和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编制;有关城镇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水电开发、经济开发区建设、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方面专业规划中的水土保持篇章,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2015年前编制完成。

对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认识、准确判断和把握引领,需要深刻超凡的智慧和深远敏锐的洞察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做出了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比如,对供需失衡进行了准确判断和深刻分析“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4](P10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4](P115)“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内因就是我们正面对着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4](P91)“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4](P92)“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4](P113)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供给侧的认识和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4](P95)

以上论述充分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是结构性供需失衡,表现为供求低水平平衡与高水平不平衡共存,性质是结构性的,根源是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高,供给体系和结构不能有效、灵活地适应需求及其结构变化,导致有效供给、优质供给、中高端供给不足,无效供给、低端供给过剩。“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具体体现在供求双方的表现有:从模仿型排浪式低水平消费阶段转向追求高品质和个性化消费阶段,从传统领域投资空间大、回报高、占比重转向传统投资相对饱和、新型创新投资需求快速增长,从明显低成本的出口比较优势转向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从供给不足转向传统产能过剩、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创新驱动发展和供给创新压力加大等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逐步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逐步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并不意味着,过去只存在总量上的供求不平衡,现在只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而是指过去结构性供需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只是居于次要矛盾地位,现在结构性供需失衡上升为主要矛盾地位,同时也存在着总量供求不平衡的次要矛盾,这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恰恰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重要判断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对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由总量上的供求不平衡逐步转化为结构性供需失衡,这里再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进一步考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可以看作是专门体现在经济方面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表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供需失衡,内在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即人民需要和社会生产这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内涵,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经济发展而言,是指人民对经济生活中高质量、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日益增长。“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经济发展而言,是指既有因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和社会生产能力不足,更有经济发展中严重的供给和需求结构性不平衡。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鲜明地体现了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结构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鲜明地体现在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供给侧”,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根本出路都是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另外,应当看到,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性质一样,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也属于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转化,不属于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转化,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决不能动摇。[7]

下面进一步考察结构性供需失衡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认为,矛盾着的双方,必有一方是主要的,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方则是次要的,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在结构性供需失衡这个主要矛盾中,哪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呢?可以肯定,供给方是结构性供需失衡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达得很明确。[8]其次,在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即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中,决定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生产而不是社会需求。再次,只有紧紧依靠和紧紧抓住供给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供需失衡这个主要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在经济运行中的集中表现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2013年中央作出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此后,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重大判断,明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9](P245)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特点,并带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9个方面趋势性变化。[4](P74-79)总结这些特点和趋势性变化,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中传统需求相对饱和,高品质个性化新需求大量涌现,需求结构快速升级,传统产能相对甚至绝对过剩、优质和有效供给不足、生产要素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约束急剧增强、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化解经济风险积累的压力持续存在,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我国存在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总供求矛盾,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上的供求不平衡转化为结构性供需失衡。

三、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认为,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了,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也要相应转变,要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进新时代经济发展各项工作。从解决供求总量性、规模性、周期性失衡问题到解决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转换,新阶段有新特点,也产生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后,现在回到本文开头,重新审视“七个坚持”中的第五个“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可见,中央已经在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下一步战略安排做出重要布局,核心是坚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中的供求平衡内涵丰富,既包括规模和总量上的供求平衡,也包括供求结构上的适应和平衡,还包括供求是在低水平还是在高水平上实现平衡、是动态中的供求平衡还是静态平衡、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供求平衡等。“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抉择”。[5](P30-31)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痛点在供给侧,是由于供给没跟着或跟不上需求变化而升级,传统产能过剩,优质供给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供给结构错配严重。如果仍然着重需求侧管理,主要依靠刺激内需扩大需求,不仅不能解决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这种失衡。所以,要转而着重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着重从生产领域入手,减少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打通供求渠道,促进供求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实现新的供求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结构调整,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最终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个性化的经济生活需求,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4](P107)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重要难题、形成创新引领先发优势、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

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根源是生产要素配置扭曲,要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0]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鲜明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各项工作,不断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结构性矛盾供给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