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探讨
2018-01-27查伟琴
查伟琴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8)
小儿急性高热惊厥较为常见于儿科临床中,主要引发原因为持续高热。小儿自身尚不具备发育完善的免疫系统,细菌及病毒入侵较易发生,再加上中枢神经系统、汗腺等尚不健全,极易出现高热症状,引发急性高热惊厥。小儿急性高热惊厥发生后,治疗必须要及时进行,以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良好的康复。已有研究表明,小儿急性高热惊厥具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只有正确判断这些危险因素后,治疗及护理才能针对性的开展,从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因此,本院回顾性分析急性高热惊厥患儿的病历资料,总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接收的急性高热惊厥患儿85例,男44例,女41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2.8±2.1)岁;腋下温度38.7℃~40.3℃,平均(39.2±0.3)℃;单纯性高热惊厥72例,复杂性高热惊厥13例。纳入标准:均与小儿急性高热惊厥诊断标准相符合,入院时发热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急性感染存在于多数患儿中,无其他脑损伤疾病及遗传性疾病,病历资料完整。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儿病历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儿分为不同年龄段(<6个月、6个月~2岁、2~6岁、>6岁),总结各年龄段高热惊厥的引发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结合文献资料,制定护理对策。
2.结果
经分析可知,85例患儿中,主要引发原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占据62.3%(53/85),具体见表1。
表1 患儿急性高热惊厥引发原因
3.讨论
本文研究显示,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主要发病人群为6个月~2岁婴幼儿,占47.1%;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菌痢、中毒性脑病、化脓性脑膜炎为该疾病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为上呼吸道感染,占据62.3%。上述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为小儿机体具有比较弱的免疫力及抵抗力,尤其是婴幼儿,因而较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发高热,持续高热后产生惊厥[1]。
临床治疗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时,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此外,还需要给予患儿全面的护理干预,而护理中的关键在于要使患儿体温尽量快速降低,促进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减轻,促进患儿康复。具体说来,护理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2]。
3.1 降温护理
(1)物理降温:冰块用毛巾包住,于患儿前额、两侧颈部放置,使头部温度尽快降低,也可在大血管处放置,如腋窝处、腹股沟处;利用温水擦浴,水温控制在32℃~36℃之间,扩张皮肤表面毛细血管,促进血流量增加,快速的散发热量。(2)药物降温:一旦发生惊厥,呼吸道要保持畅通,患儿枕头立即去除,平卧,头偏向一侧,衣领解开,口腔内分泌物及时清理,预防窒息,必要时,抗惊厥药物给予患儿,地西泮为首选药物,剂量0.3~0.5mg/kg,最大剂量10mg,婴儿一次剂量应控制在5mg之内,静注给药,速度控制在1~2mg/min,缓慢进行,如未获得理想效果,15min后,再给药一次;氧气吸入及时给予,氧流量0.5~1.5L/min;对于小婴儿、未成熟儿、体弱儿,降温通常不采用解热剂,可应用小儿退热栓,1~6岁患儿每次1粒,每天1~2次,于肛门内塞入栓剂;高热引发原因为感染时,抗生素针对病情应用。
3.2 常规护理
病房内保持安静、清洁,合理调节温湿度,定时开窗,衣物松解,婴儿需包裹时,不要过紧、太厚,便于散热;急救药物、吸痰器等均准备好,集中于一个时间段进行各项操作,不必要的刺激、噪声均尽量减少;饮食以流质及半流质为主,易消化,食物的脂肪含量要低,维生素、热量及蛋白质含量要高,保证营养充足,促进患儿免疫力的提升;水分摄入量要足,以能排出体内毒素,促进体温降低。
3.3 对症处理
(1)药物遵照医嘱给予患儿,对体温及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体温测量间隔时间2~4h,准确记录测量结果,高热或超高热症状如持续存在,降温措施立即实施,处理后1h后,体温再次测量,观察处理结果;(2)退热剂给予患儿后,要对患儿出汗情况密切观察,汗液出现时要及时擦干,内衣及时更换,预防受凉;(3)患儿口腔可利用生理盐水擦拭,擦拭时动作要轻,或指导患儿漱口,漱口液为淡盐水,每天3~4次;(4)解释工作及时的向患儿家长做好,并给予患儿家长健康教育,增加患儿家长认知程度,并提升其依从性与配合程度。
综上,小儿急性高热惊厥存在较多的危险因素,临床护理患儿时应全面的评估患儿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患儿护理干预,以促使患儿尽早痊愈出院。
[1]王鑫.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6):356-357.
[2]黄维飘.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处方药,2014,12(0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