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的国外研究综述

2018-01-27刘依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动因东道国跨国

刘依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

一、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理论

(一)效率理论

该理论最初由Ansoff(1965)提出,又可叫做协同效应理论。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双方在资源、能力、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互补、共享、转移或协同能提高并购双方的经营业绩和效率,使得合并后公司的整体业绩会大于合并前各自原有业绩的总和。具体来讲,效率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1.管理协同效应。该理论以R.Sher win(1972)年的论述为代表,他认为拥有高效率管理团队的收购方倾向于通过并购一家管理效率较低的企业使得剩余的管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被并购方的非效率管理因为并购方管理资源的投入的增加而得到改善,即高效率的并购方并购低效率的被并购方后,通过提升被并购方的效率而获得效益。Larsson & Finkelstein (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

2.经营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通过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Weston,et al,1990),横向可以联合采购、联合生产、联合销售,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和垄断优势;纵向可以内部协作,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互相配合,从而有效的增强人力、技术和资源的整合水平,降低经营成本,获得竞争优势。Casciaro, Piskorski(2005)、King等(2008)等也对这一经营协同效应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3.财务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提高公司资本分配效率,节约了与外部融资的交易费用,给并购双方带来财务上的协同收益。Nielsen和Melicher(1973)发现,收购方企业的现金流远大于被并购方企业的现金流时,并购可以获得财务协同收益的最大化。比如并购方通过对亏损企业的并购,在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公司的盈利和被并购企业的亏损相抵扣,从而实现减税的目的。此外,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进入东道国市场,可能获得税收、利率等方面的优惠等。

(二)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代理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所有者通过代理人执行企业的各项决策和管理,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代理理论并购动因认为:管理者(代理人)往往会出于追求自我利益而非企业利益的目而推动企业的并购。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代理成本理论。Shleifer、Vishny(1989)的研究发现当管理者发现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发展的规模密切相关时,他们就有动机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自己在企业的影响力,稳固自己的管理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控制权私有收益等。Kroll、Simmons (1990)等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代理成本的存在,即管理者的并购决策有时并不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目的,而是为了获得自我补偿。

2.自大假说。Roll(1986)、Berkovitc h(1993)研究认为管理者总是高估自己的整合能力和经营能力,在评估被并购公司未来收益时往往过分的乐观,因而常常愿意支付较高的代价,在并购收益较低或不存在收益时仍然做出并购决策,进而损害到并购方股东的利益,即代理者的自大驱动了并购活动的发生。

3.自由现金流假说。美国学者Jensen(1986)认为自由现金流是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利益争夺的焦点,自由现金流支付给股东将会减少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资源,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将公司剩的现金流通过并购的方式保留在企业里而不是支付给企业的股东。Lang(1991)、Daley &Chandra (2000)等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个观点,即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驱动了并购活动的发生。

(三)市场势力理论

该理论主要来源于Comanor(1967)的分析,他认为企业并购能够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横向并购减少行业内竞争者数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对市场价格的控制,最终获得更多利润甚至是垄断利益,纵向并购能增强企业对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的控制,降低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有动机通过并购寻求市场领导地位。

(四)多元化经营理论

多元化经营理论认为市场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为了降低和分散经营风险,增加企业营收来源,企业应该实施多元化战略,企业通过在不同领域进经营,当其中某个领域经营失败时,整个企业由于还存在其他领域的收益而不至于导致整个企业利润的大幅波动。而并购是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最快捷、成本最低的方式,企业可以快速攻占市场。另一方面,一家企业同时拥有不同的业务分支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债务力和降低赋税,增加回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公司价值。

二、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由Coase(1937) 提出,他认为企业并购是市场交易的内部化的结果,可以将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转化为较低的内部管理成本。Williamson (1975)进一步研究认为企业跨国经营增加了交易环节和不确定性,会增加交易成本,因此人的理性和机会主义会促使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将外部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Hennart &Park(1993)等把交易费用视为一种工具,他们认为如果企业在非相关性行业进行跨国扩张,选择并购而非新建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减少交易费用。Ahern & Daminelli等(2015)指出国家文化、地域差异等会引导跨国公司以并购本土企业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因为并购可以节约跨越文化差异和制度法律差异等的交易费用。

(二)产业组织论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是有壁垒的,最低有效生产规模、技术要求和政府限制等都可能形成产业进入壁垒,但是如果企业通过对产业内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则可以降低行业壁垒、规避政策限制,从而实现有效的进入。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企业可能面临更高的产业壁垒,因为企业不熟悉东道国的市场,不熟悉东道国的文化,甚至东道国对外资的进入设置了更多的汇率、税收和准入许可等限制。Baldwin,John &Caves(1997)研究发现,即便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难以以新建的方式进入东道国的电信、石油等行业,而只能采用并购的方式。

(三)资源基础论

资源基础理论源于Dunning(1977)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将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的动机划分为四类,即寻求市场、寻求资源、寻求效率、以及寻求现成资产。Madhok(1997)认为企业选择何种方式进入国外市场取决于本国企业核心资源与东道国目标资源间的相互关系,是否进行并购在于双方企业资源的整合能否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创造更大价值。Anand & Delios(2002)认为如果东道国在知识技术、研发能力等上游资源方面有相对优势,则跨国公司会倾向于收购当地企业以提高技术优势;如果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不具有产品营销网络等下游资源优势,则会收购具有优势的当地企业。当企业进行全球化扩张时,新建的方式可能无法获得某种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于是跨国并购将有助弥补全球竞争要求与企业自身资源基础之间的差距。此外,有学者研究的发展中国家跨国技术并购,知识并购等动因均可归入资源基础动因理论。

(四)企业成长的速度经济性

美国经济史学家Chandler(1994)从速度经济性的角度解释了并购的动因。他将企业看成一个能源转化的系统,企业的经济效率不仅取决于能源转换的数量,还取决于能源转换的速度和时间,以及依靠加速交易过程带来的成本的节约,跨国并购可以快速建立起生产能力、销售网络,研发能力,提高资金和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要素成本,防止东道国厂商的报复性行为,从而获得速度经济性。Gaughan(2004)总结认为企业并购最基本动因是寻求企业发展,并购是一条快捷的道路。同时,在技术更新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成长,还需要快速占领市场,这样才能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而跨国并购无疑是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的新发展

(一)价值低估——股票市场驱动理论

Harris & Ravenscraft(1991)研究发现,当外币升值时,外资倾向于通过并购价值被低估的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实现低成本扩张。Gonzalez(1998)等证明了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是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托宾Q值比率越低,企业被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Shleife &Vishny (2003)在价值低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股票市场驱动理论,他们认为在有效市场上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都会被发现,那些市场价值被高估的企业往往会用股票并购那些市场价值被低估的企业。Erel等(2011)实证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公司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被低估是引发发达国家的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

(二)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论

Teece等(1997)把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 能够迅速适应制度变化、快速调整经营模式、及时重组内外部资源,从而实现自我更新竞争优势的能力,而这种动态能力主要来源于企业组织的不断学习。Hamel & Vermeulen等(2001)将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论引入了国外市场进入方式的决策分析中,他们认为跨国并购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学习,有利于企业增强动态能力,而新建只是利用企业既有的知识和经营模式,容易形成组织学习惰性,不利于企业增强动态能力,他们考察了跨国并购与新建投资在企业的绩效表现和存活率后发现海外投资新建企业生存时间明显低于跨国并购的海外分支。因此,加强组织学习、提高企业动态能力是跨国并购的一个内在动机。

(三)国际化战略及国际经营阶段论

企业国际化战略通常分为四类:国际战略、多国本土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和跨国战略。国际化战略论认为若企业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东道国某种地域限制性资源 ,如营销网络、品牌优势等,则通常会实施多国本土化战略,将战略和业务决策权授予各个国家的业务单元,此时跨国企业会倾向于以并购或者联盟的方式获取东道国本土的企业。 国际经营阶段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根据国际市场环境和时机,分阶段地推进国际化进程,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和资源能力的提高, 逐渐增强进入方式的控制程度。企业首先是通过出口和技术许可证等非股权模式开辟东道国市场;其次是通过并购、合资、战略联盟等形式进一步的控制市场;最后是通过投资新建的方式建立独资企业, 将东道国的优势资源整合到跨国企业内部。因此企业是否应该实施跨国并购与其国际经营阶段有关。

四、结语

除了以上的并购动因理论,国外研究理论还包括网络化理论,管理主义理论、财务动因假说、财务决定假说、信息假说、技术追赶理论等,综合来看,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主要是从四个层面进行了解释,包括国家层面、产业层面的动因、企业层面和管理者层面的动因,其中,西方学者对后三个层面动因的研究历史比较久,理论比较丰富,而我国学者对国家层面的动因研究则相对较多,这与我国的特殊国情有一定关系,因为西方国家很少有政府推动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行为,而我国则存在政府导向的动因。此外,西方学者较少从发展中国家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角度解释它们实施跨国并购的动因,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热情不断高涨,这将是企业跨国并购动因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猜你喜欢

动因东道国跨国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