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隋代诗歌的律化考察

2018-01-27刘昳岑辽宁大学文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五言诗七言仄仄

刘昳岑 辽宁大学文学院

隋代诗歌是诗歌格律定型的重要时期,关于其时诗歌格律,前人多有评述,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散骑集题辞》“陈隋诗格,风气开唐,五言声响,尤为近之。”指出隋代格律开启唐诗。下面就隋代文人诗歌格律作一具体考察,考察范围是逮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一至卷七。①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为我们的律化考察确立标准,他于此书中介绍了五言诗的四种标准句式:1仄仄平平仄2仄仄仄平平3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特殊形式的平仄: “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常见的拗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平仄平”。七言以此类推。对于拗救的处理,王力先生认为七言第一字,及123三式的五言第一字,又同式的七言第三字的甲种拗,诗人可以不避不救;五言第三字,及七言第五字的乙种拗,诗人应尽可能避免,否则尽可能不救;4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的丙种拗(即孤平),诗人应该绝对避免,否则必须补救。今从之,在拗的方面,甲乙两种拗不作出律,丙种拗作出律。又在诗歌的粘对方面,以五言、七言第二字为准。

先看五言。声律的格律化包括平仄和粘对两个方面。从平仄看起。以句而言,隋代文人五言诗存诗共3303句,其中合平仄的有2197句,占总数的66.52%。存诗较多的几个诗人②:隋炀帝、卢思道、薛道衡、王胄、虞世基、孔德绍、辛德源、孙万寿之中,王胄存诗246句,合平仄者194句,占总数的比例高达78.86%,远高于平均水平,排名第一;其次是辛德源,存诗71句,合平仄者52句,占总数的73.24%,也在平均值之上,位居第二;虞世基存诗220句,合平仄者146句,占总数的66.36%,排名第三。其余诗人存诗合平仄的比率分别是隋炀帝65.57%,孙万寿65.53%,孔德绍59.65%,薛道衡59.54%。看来,隋代五言诗句失平仄处已较少,五言诗平仄在隋代已不成问题,不再是障碍了。

其次,看粘的情况。以句而言,隋代文人五言诗中的出句(不含首句)共1397句,其中粘者678句,占48.53%,将近一半。存诗较多的几个诗人中③,辛德源最优秀,未失粘的比率高达58.62%,远远超出隋代的其他诗人;其次是王胄,未失粘的比率是53.03%;第三是孙万寿,未失粘的比率是50%,其余依次是隋炀帝49.66%,虞世基48.91%,孔德绍39.13%,薛道衡31.30%。总体来看,粘的情况比平仄的情况要遭些,但合粘比率也还可以。

最后,看两句平仄相对的情况。隋代文人五言诗的出句和对句一共有1649对,其中上下平仄合对者380对,占总数的23.04%。存诗较多的几个诗人中,仍以辛德源最为优秀,合对率为25.71%;第二是虞世基,合对率为24.55%,两人均高于平均水平;第三是薛道衡,合对率为22.78%。其余依次为孙万寿21.5%,王胄21.09%,孔德绍21.05%,隋炀帝19.38%。合律情况逊于平仄与粘,尚处于探索阶段。

总而言之,共性上,隋代五言诗已普遍合平仄,粘则次之,合对最次,都有待进一步成熟。个性方面,在隋代的众诗人中辛德源的五言诗格律化程度最为突出,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但是长期以来,辛德源并未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

辛德源是北朝后期著名的河陇作家和学者,《隋书》卷五八《辛德源传》记载“辛德源字孝基,陇西狄道人也。祖穆,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尚书右承”,“沉静好学,年十四,解属文。及长,博览书记,少有重名。齐尚书仆射杨遵延、殿中尚书辛术皆一时名士,见德源,并虚襟礼敬,因同荐之于文宣帝。起家奉朝请。”史载其深受杨愔、牛弘等名流的器重,与卢思道、颜之推、薛道衡等人交往友善,还参与过北齐《修文殿御览》的编撰。入隋后又与王劭、魏澹等人同修国史,也是开皇初年在陆法言家讨论音韵的诸文士之一,可以看出他对诗歌的音韵颇为关注。

辛德源的诗作,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二从《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书辑录有较完整者九首,依次为《短歌行》《 白 马 篇 》《 霹 雳 引 》《 猗 兰 操 》《 成 连 》《 芙 蓉花》《浮游花》《东飞伯劳歌》《星名》,基本都属乐府诗,除《东飞伯劳歌》为七言诗外,其余均为五言诗。残句诗《于邢邵座赋诗》,现存2句,《恙妪诗》,现存1句。经过分析,他的诗作里出现了大量律句,密度极大,比如“含芳映日华”(《猗兰操》)“雨带星精落”(《霹雳引》)“少妻鸣赵瑟,侍妓转吴讴”“星河耿凉夜,飞月艳新秋” (《短歌行》),“征夫从远役,归望绝云端”“雪夜愁烽湿,冰朝饮马难”(《成连》),“窗中斜日照,池上落花浮”(《浮游花》)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星名》诗,诗中有“虎落惊氛敛,龙城宿雾通。击钟张大乐,置酒宴群公”四句,已经完全符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律形式,且对仗工稳。于诗歌体裁也有别致之处,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有恒裁”“体有因革”,所谓“恒裁”,当是常体,星名诗,则是常体以外之作,属于异体诗的范畴,这种诗体利用了汉字一词多义的特征,将星辰名嵌用于诗句中,所用星辰名,语意双关,以南朝齐王融五古《星名诗》为最早,颇见作者组词谋篇的功力。辛德源的这首《星名诗》显示出他对诗歌形式的足够重视,并且有意识地对诗歌艺术进行过探索与创新,结合他的身平经历来看,他诗歌的格律化程度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考察七言④。隋代的文人七言诗,隋炀帝存诗4首,虞世基存诗3首,薛道衡、卢思道、辛德源各1首,王胄仅存1句。

先看平仄。以句而言,隋代文人七言诗一共120句,其中合平仄者40句,占33.33%。诗人们的七言存诗合平仄比率依次如下:王胄100%(仅存1句,合平仄),薛道衡42.86%,卢思道33.33%,辛德源30%,隋炀帝28.13%,虞世基27.27%。看来隋人对七言平仄掌握并不太成熟,多有失律之处。

其次看粘。以句而言,隋代文人七言诗出句(不含首句)共49句,其中粘的有23句,占46.94%。存诗较多的几人中,做得最好的是薛道衡,未失粘率为69.23%,辛德源为50%,卢思道为38.46%,虞世基为37.50%,隋炀帝为36.36%。由于有了五言诗的基础,诗人们在七言诗粘的方面远远比平仄与合律做得好。

其次最后看合律情形,以句而言,隋七言诗中对句一共59对,其中合律的仅1对,出自薛道衡的《豫章行》“前瞻叠嶂千重阻,却带惊湍万里流”,占1.69%。看来,隋代诗人对七言诗上下两句平仄相对的规律掌握还较稚拙,不够成熟。

综上是隋诗声律情形。隋代五言诗声律较为成熟,平仄尤好,众多诗人的诗作统计数据表明,辛德源的五言诗格律化程度最高;而七言诗总体格律化不如五言诗,但是也有趋向表现出来。对七言诗是否走格律化的道路,还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不包括杂歌谣辞的部分。

②据统计,存(五言)诗9首以上(包括9首)的诗人有隋炀帝36首、卢思道24首、薛道衡21首、王胄16首、虞世基16首、孔德绍11首、辛德源11首、孙万寿9首。

③同注释②。

④计入统计的七言诗为隋代的文人七言诗(卷一至卷七),不包括杂歌谣辞部分的诗歌。

猜你喜欢

五言诗七言仄仄
清 杨法 隶书五言诗四条屏
《已通闲读》七言联
行草书钟鼎风流七言联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偶感
学诗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朝罢诗成七言联
基于二项检验的庾信五言诗篇调四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