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探索与思考

2018-01-27岳峻福建建筑学校

消费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德育中职

岳峻 福建建筑学校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和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战略主题的第一条强调:坚持德育为先。可见,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

对中职学校而言,专业课在其教学课程安排中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中职德育教育不与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就难以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恐怕也是过去中职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症结之一。因此,在中职专业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结合建筑学科的特点,谈谈自己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与思考情况。

一、专业教学中可以挖掘的主要德育内容

根据《辞海》对“德育”的解释,我们知道:德育泛指政治方向和态度教育,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下简称“《大纲》”)中明确了中职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五大类。《大纲》在德育途径中还指出,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

由于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故只要认真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渗透应有更广阔的领域。本人通过不懈地分析与尝试,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根据《大纲》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同时要考虑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有侧重点、有选择地挖掘恰当的德育方向和切入点,下面的分析结果仅供参考:

所有专业课程教学都可以适当地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培养健全人格、良好的职业心理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以外,专业核心课特别适于渗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专业(技能)方向课,特别适合挖掘的德育内容有: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公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遵纪守法(特别侧重建筑法律、法规、规范)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等。

二、将德育融入专业课堂的教学尝试

笔者教学中坚持进行德育渗透尝试,取得一些效果,下面仅举三个教学实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实例1:在《建筑力学》课程中渗透方法论内容

(1)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2)素材来源:教材及哲学常识

(3)德育原理:

钱伟长曾指出:我们希望学生到学校里来主要是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训练学生掌握方法。

(4)德育切入点:建筑力学中“刚体”的概念

《建筑力学》属于静力学范畴,静力学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以及如何建立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教材在第一节即出现了一个学生们从未听说过的概念——“刚体”——在任何力作用下,体积和形状都不发生改变(即永不变形)的物体叫做刚体。“刚体”实际上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力学模型,因为模型法的本质从哲学上讲,就是抓住主要矛盾,略去次要矛盾。把主要矛盾解决后,计入一个次要矛盾,解决后再计入一个次要矛盾,再解。这实际上是相对真理概念的具体应用,具有唯物辩证法的特点。

(5)采用的教学方法:引申发挥法

(6)教学过程设计:

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①介绍刚体的概念;②请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自然界是否存在任何力的作用下都不变形的物体?③在讨论得出否定的意见之后,提出第二个问题:既然这样的物体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引入刚体这个概念?④引出结论——因为在许多情况下物体的变形对于研究平衡问题的影响非常小,变形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研究平衡问题时,把研究的物体视为刚体,可以大大简化对问题的研究。⑤进一步引申提问,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哪四个字?(“抓大放小”、“要事第一”等)举例说明这种思维习惯和方法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甚至是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帮助?

(7)小结

通过这样步步为营的探讨方式,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同时,了解了概念当中隐含的哲学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例2:在《主体结构施工》课程中渗透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1)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2)素材来源:网络

(3)挖掘这类德育题材的原因:

由于中职学生多数缺乏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意识,学习困难,自控自律能力差,又受学识和阅历的限制,其学校和专业基本上都不是自己选择的,这就造成入学前他们对专业根本不了解,入学后如果缺乏适当的引导,其厌学情绪将持续蔓延,甚至导致自暴自弃,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绪论部分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4)选用的素材:

简要介绍就是难倒了工程师们的奥运场馆“水立方”的钢梁的空中准确定位问题,是如何被几个工人师傅通过摆弄火柴棒进行研究,然后以初中生都了解的几何定理为依据使问题得到完满解决的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可喜结尾是:由于采用工人们研究出的施工方案,钢结构提前一个多月封顶。而工人自创的这套工作方法也同水立方工程师们的建筑理论一起,被写进了《多面体延性钢架结构施工管理技术规程》。

我后来根据学生的发言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建筑工人真伟大。

(5)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故事,谈心得

将故事完整讲解完后,请学生们谈谈从故事中得到哪些启发,学生的回答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原来很难的问题或许会有很简单的解决方案;②相信自己,不盲从权威;③要勇于面对困难;④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你以平常心去努力,你就是最棒的;⑤建筑工人真伟大。听完他们的发言我欣慰地笑了,说,相信我的学生们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都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我相信你们,你们更要相信自己,要做永远的进步者,用行动证明一切。

(6)小结

专业课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提高其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实例3:在专业课程教学后期,引入综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守法、诚信、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1)课程类型:专业(技能)方向课

(2)素材来源:从时事新闻中捕捉德育素材

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存在不够遵循中职学生认知特点,编写的内容较陈旧、时代感不强等缺点,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通过图书馆、报刊、网络等途径查阅搜集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案例。

笔者平常坚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内外新闻,特别关注涉及人们生命财产(特别是有关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报道,通过归纳整理后形成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案例。

(3)教学时间的选择:学生顶岗实习前,即所有专业课程即将结束之时

(4)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5)案例名称:上海倒楼事故

笔者关注了上海倒楼事故至最终结案的全过程,搜集并整理了有关该事故的尽可能详实的材料(包括原始资料、现场图片、视频及最终判决等)。上课前一周将事故最初的背景材料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结合已有的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建筑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思考下面问题:1)如果你买了这栋楼里的房子,现在你有何感受;2)你分析得出的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及其理论依据;3)造成该事故深层次的人的因素有哪些;4)该事故的责任人需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5)你将来如果是开发商(或者设计者、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等)你会怎么做。

课堂上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大胆质疑,积极发表看法,充分讨论之后才公布了官方的事故原因和判决结果,再让大家对照分析,继续讨论。

(6)小结:这样的教学设计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见利忘义,不顾职业道德的行为是社会发展的毒瘤;认识到害人者终将害己;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行业——建筑业是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自己今后应当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严格遵守法律及行业规章规程、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努力成为合格的公民和一名对社会有益的建设者。

三、专业教学渗透德育的一些想法

(一)德育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者贾少华曾说:人不是在“被教育”中成长,更不是在“被改造”中进步。道德观念是在自觉自愿中接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在亲身体验中产生,道德行为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当一名教师以“教育者”自居的时候,其感召力已经消失;当一名学生成为“被教育者”时,其接受道德感化的前提已不复存在;当一堂道德课变成“改造人”的活动的时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的确,根据教育学原理,受教育者只有经过自身思考、消化、吸收并付诸实践,才能使教育内容具体化,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过去,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了“他教”的要求和示范,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致使德育效果不佳。因此专业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意营造平等、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启迪学生“自爱、自尊、自强、自省、自律、自警”意识,通过自身感悟与选择,使“他教”的价值观念、做人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二)教师本身就是一本德育教材,要用行动不断完善之

成年人的示范表率,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中职学生叛逆心理、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更在乎的不是教师怎么说,而是教师怎么做。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学生中弥漫的对德育不听、不信、不服的现象,与某些教育工作者本身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不但要把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观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更应当身体力行、以德修己,以自身行动模范地践行之;进而以自身的人格力量,高尚的政治品质,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影响、感化学生。所谓“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德育渗透才会是切实的、有效的。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学习,善于积累,研究总结,勤于实践,不断丰富自身这本“德育书”的内容,使她更具有针对性、时代感和时效性,同时更具有可读性。

(三)要精心设计教法,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美国人对在学校开设道德教育课持怀疑态度,他们更相信具有自然性和隐蔽性的渗透教育。许多出国的人也认为西方搞德育比较巧妙。他们更多地是在设置一种环境,创造一种气氛,让受教育者自然融化进去,自觉地受到浸染。

教师在吃透教材、确定了德育点以后,只有合理设计教法,才能真正取得教育的实效。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必须结合得自然、进行得适度,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德育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开一方源头,引一渠活水,在水的载歌载舞中,让学生们臻于完美。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德育中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