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

2018-01-27邓艳华北京绿京华景观规划设计院

消费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绿化景观空间

邓艳华 北京绿京华景观规划设计院

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发现乡村中的各类问题,制定解决问题方案,打造“美丽乡村”,使乡村栖居于自然,达到乡村与自然相融合。

一、乡村发展变迁

我国乡村发展经过历史的变迁,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政策下发生不同影响。在小农社会时期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使我国的农村发生历史性变化,这时的农村属于传统农村。土地改革后在1958年的一大二公的产生,我国农村走上集体化道路,此时的农村是人民公社形式。直到1982年土地政策主要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时的农村出现短暂的繁荣,但发展的脚步较为缓慢。随着2005年底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在党的带领下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重要会议,决定要在2017-2020年将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栖居于自然,要使乡村与自然相融合就要让乡村达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能够达到村庄周围森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村内集中绿地宜人化、河渠公路风景化。

二、乡村现状问题

乡间主路、次要道路、甬路、乡间田间小路村内路网不成系统,缺乏次级道路,多数未硬化,无照明设施,村口无提醒导视。中心广场、公共建筑附近、旧村拆迁新村住宅楼建设预留小型空地多数空间被占用,缺乏公共开敞空间。污水无处排放,垃圾随意堆放。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缺乏儿童和老年人娱乐活动场所。自然河道,冲刷破坏严重,无防护固堤措施,缺乏景观性,单纯的河道空间,无法戏水互动浪费天然资源。村委会庭院空空,缺少休闲和活动空间以及文化展示。村民庭院空间硬化地面较少草垛堆放杂乱。脏乱差:禽类的非法养殖、建筑垃圾的四处堆放对当地原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巨大影响,村民不加规划的乱种植果树,见缝插针地在房前屋后搭菜园。

三、规划原则

功能景观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性原则、色彩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即依据村民意愿和场地属性布置景观设施,根据不同乡村文化特点打造特色乡村文化。传统地域文化是乡土景观的精髓,离开了文化,也就记不着乡愁。沉淀了上千年的民俗文化,生活方式,传统节庆等,都是乡土中独一无二的底蕴,是乡土景观有别于其他景观, 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运用到景观小品中。

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包括生态景观性原则、农民主体原则、乡土植物原则、特色原则,即根据村庄特点,选择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的植物,通过乔灌花草藤合理配置,形成复合层异龄林分结构和田园式景观,争取效益最大化、景观效果最优化,达到“村庄森林环绕、村内花果飘香”、“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美化效果。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乡风民俗,选用农民喜欢的树种,选定农民认可的栽植地点,让农民成为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和养护的主力军。在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中应尽量使用适应性较好和养护成本较低的乡土植物,营造节水耐旱、抗逆性强、易成活、易管理的植物群落,同时注重对古树名木和田园风貌的保护,达到突出农村特色、承载乡愁、节约绿化美化和养护成本的目的。

四、乡村景观空间类型

(一)“点”状空间

1.村委会大院:院落文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美化村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体现传统文化居民院落的特色。

①文化宣传。宣传标语、图案、制度,让群众跟着学跟着做,自然而然改掉了过去的陈规陋习。

②大型活动空间。村部举办集体会议大型活动场地满足日常活动、紧急乡村会议、紧急集散需要。起到集散,休憩的作用。

2.村民庭院—院落文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美化村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体现传统文化居民院落的特色。

①小型休息场地。配置花架、花池、休息交流空间等,增加家庭和睦关系。

①庭院菜地。农村院落的菜园,传承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同时形成具有乡土景观特色的庭院空间。

③民宿。村庄院落在满足自身居住、生活需求的同时,与村庄旅游产业相结合,鼓励村民开设农家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进一步提升院落空间经济价值。

(二)“带”状空间

1.街坊路—道路交通系统:乡村道路作为带状空间是依据现有村落结构形成的,景观主路、林荫小路、村落相间甬路、田间小路等都是乡村街道景观的特色。

①主要街道/ 次要街道/ 甬道材质铺装。材质选择:根据每个乡村的整体色调定义,在乡村景观设计中,本地传统材料是设计的首选,它们产自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下,是对地方特色的诠释。完美呈现它的年代美,而取材于当地的材料,如自然石材,砖瓦,木材等能够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宁静的景观。

②村标系统。交叉村口:应设置明显的村标导视牌。提高辨识度和安全警示作用。

③亮化系统。主要街道应设置太阳能路灯,以及宅前设置街巷照明,景观甬路景观照明,满足夜晚村民出行安全。

带:街坊路景观设计:道路交通系统——村标系统

村庄主入口,村标的形式主要有精神堡垒、大型标示牌、立柱等。村标设计体量和建设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必须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

带:街坊路景观设计:道路交通系统——亮化系统

主要道路:注意与绿化景观相结合,烘托出主要道路周边景观带的气氛,灯具造型应选择简单,色彩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宜采用太阳能照明。

次要道路:照明照度要求高,色彩宜偏暖色调,满足夜间行车要求,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

甬路:照度要求较低,满足村庄内部游路照明。

沟河渠边景观设计:滨河景观

2.沟河渠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道自然风景,黄土堆积,成为条带状洼地,再经流水切割成沟谷,沟谷横剖面大致呈梯形,沟底较平缓,沟床曲折,常有流水。

①河堤景观。清淤,整治疏通河道沟塘,实现水系畅通,水体清澈,河堤加固。驳岸的设计主要是在考虑到防洪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样的驳岸形式的组合,包括了自然缓坡式、挑台式、台地式等。

②游憩亲水。亲水平台和景观栈道:为村民提供“观赏点”、“体验点”、“休息点”。两岸规划延续蜿蜒曲折的景观栈道,增加亲水平台,栈桥,休息空间以及景观小品。

③滨河游园。对于滨水空间的设计应以吸引村民参与互动体会为出发点,满足日常游憩休闲活动。应当重视和增强水域景观的可达性与亲水性,促进村民与自然之间的良好交流。应该重视传统区域文化的独特作用,将当代文化与传统本土文化相结合,能够勾起人们对于本地文化的怀念与自豪,使得人们在游赏过程中视觉体验与精神追求的双重感受。

(三)“域”状空间

村内公共区域。域:村内公共区域景观设计—休憩活动

村内公共区域公共空间是指人们能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包括村民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大型的集散广场。公共街道、公园、公共建筑附近、旧村拆迁后,迁入新村居民楼区预留小型空地。

1.儿童/ 老人活动场地。儿童游乐设施:布置在大人看护视线范围内,一般结合绿地综合布置;种类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加强儿童对色彩的识别能力;应经久耐用。

老年人活动设施:随着村庄老龄化的趋势,村庄中充分考虑老年人活动设施。设施应具有识别性、多样性、安全性,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需求。

2.文化墙体。建筑山墙和公共区域院墙:各种图案描绘出的行为道德规范涵盖移风易俗、洁净创建、文明交通、感念党恩、邻里互助等等,

绘图当地群众及生活场景为元素,传递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3.公共宣传栏。这些宣传标语、图案、制度,让群众跟着学跟着做,自然而然改掉了过去的陈规陋习。

五、 植物景观分类

(一)点:住宅和生产建筑等庭院绿化

点:村民庭院(村委会大院)——庭院青青

东南面应种小乔木或生长不高的果树,如樱桃、海棠、枣、花椒等,冬天不遮阳,夏日可蔽荫。西南面宜种植耐寒花木,如丁香、杏等;空间较大的庭园应适量种植庭荫树或果树,如国槐、千头椿、泡桐、白蜡等;空间较小的则可见逢插绿或种植攀缘类植物。庭院中靠围墙侧或墙角的地方可以种攀缘藤本或蔬菜。藤蔓类选用凌霄、葡萄、藤本月季等进行垂直绿化。

宅前屋后绿地——返璞归真

在住宅南侧向阳面可选择较多喜阳植物种类,种植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树木,如西府海棠、二乔玉兰等;北侧宜选择耐荫性花灌木及草坪,如金银木、二月兰等;宅旁周围以竹篱,种植经济果树和乡土植物,如柿子、山楂、杏等,营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象和“农家”氛围。

在传统文化中在植物栽植的方位上很有讲究,清代高见南所著的《相宅经篡》中记载:“东种杨柳,西种垢榆,南种梅寒,北种杏梨”,“口喜种双麦,四畔有竹青翠易进财”等。

(二)线:农村街道空间、各种防护林带等为绿色生态隔离屏障绿化

线:街坊路绿化——季相特色

1.主要街道。在通村公路两边应选择树干挺拔、树形优美 、冠大遮阳、枝叶茂密、耐尾气尘土、绿期长、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树种,如国槐、千头椿、大叶椴、悬铃木、白蜡、毛白杨(雄株)等;搭配常绿绿篱及花灌木、草坪等,如侧柏篱、小叶黄杨篱、金叶女贞篱、重瓣榆叶梅、棣棠、锦带花等。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

2.次要街道。次要道路主要为宅间道路,宅间道路是进入住宅或院落各住户的道路。考虑到道路特点,应宜宽则宽、见缝插绿,确保单侧绿化宽度不少于1m。植物种植主要考虑其美学功能。可以在一边种植小乔木,一边种植花卉、草坪。靠近住宅的小路宜种植花灌木或地被,不能影响室内采光和通风。如丝棉木、苹果树、海棠等。

3.甬道。主要指农田、菜园、山脚、郊野公园周边的小径,植物景观上灵活布置。如乔木下层曲线配置野生花卉及乡土灌木,布置凸显出乡村自然野趣。植物选择上如接骨木、金银忍冬、百里香、金鸡菊等。行道树栽植株距一般为5 米,高大乔木可采用6-8 米,定干高度一般为2.5-2.8 米为宜,分枝角度大的树种定干高度不得小于3.5 米。

线:沟河渠边绿化——乡野水岸

沟河渠绿化以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互堤互岸、保土固沙、净化水质、绿化美化河岸为主要目标。护滩林、护岸林应选择地方耐水性植物为主,如杨树、柳树、桃树等;休闲观赏型滨水宜选树枝柔软、姿态优美、季相色彩丰富的观赏型植物,如垂柳、白蜡、丝棉木、紫薇、柽柳等;水岸边可选择美人蕉、千屈菜、鸢尾等水生植物以供观赏。

可以建立生态浮床,通过种植香蒲、芦苇来净化水质,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将污水净化成三类排放标准,可用于灌溉农田,污水不滋生蚊虫,反而变成了一个景观,处理过后的水还可以循环利用。

(三)面:各类公园、广场绿地等

面:村内公共区域绿地绿化——娱乐休闲

公共空间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开放、自由、休闲的,在空间尺度上突出亲切感。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珍贵树种为辅,突出观赏价值和美化环境的效果,同时做好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保护村子历史文化特色。

1.健身空间。健身场地主要满足人们体育锻炼活动。适宜种植高大落叶乔木,如国槐、梓树、悬铃木等,下层不宜大片种植低矮灌草,既保证林下空间的通透,又满足人夏天遮荫冬天晒太阳的心理需求。

2.游憩空间。采用特色花木植物,如玉兰、樱桃、丁香、连翘、榆叶梅等,兼顾四季景色变化,结合自然山水景色,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游憩空间。

3.娱乐活动空间。儿童活动区周边植物选择应无刺无毒,色彩鲜艳的树种,如紫叶李、荚蒾、紫薇等;成人休息区宜种植遮阳乔木,如白蜡、鹅掌楸、馒头柳等,并结合座椅,供林下喝茶、聊天、下棋等。

4.休息空间。片植枝叶茂密、形态优美、能遮挡人视线高度的小乔木或高大灌木丛进行围合,如海棠、连翘、荚蒾、早园竹等;上层还可配置观赏性强的高大乔木,如银杏、栾树、白皮松等。

六、结语

按照“村庄周围森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树内集中绿地宜人化、河渠公路风景化” 的要求,坚持村庄绿化与其他基础设施以及使用功能空间景观美化同步规划设计,统筹施工建设,达到“村 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景观效果。通过村庄绿化及景观空间美化成果的精细养护 及后期维护,让全市美丽乡村从“一时美”转化为“持久美”。

猜你喜欢

绿化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