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全人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8-01-27王志强洪秀岩

运动 2018年12期
关键词: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

王志强,唐 玲,洪秀岩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1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

高等学校的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关键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体育观的树立和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对终身体育的实现产生极大影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单纯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与体育技能的练习,忽略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度低,体育教学效果不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逐年下滑。根据对本校近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研究,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针对这一结果,通过对本校体育课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内容呆板、生硬、无趣、重复,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不利于学生技术与技能的掌握、品性与意志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等。

2 “全人模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

基于对全人教育的深入学习与对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研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深入、全面挖掘体育增强体质之外的功能,得出体育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心态的功能。通过确立“全人模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从关注单一结果到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由追求技术达标和体测达标转变为追求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全人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

2.1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

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结合学生体育兴趣,建立类型多样的体育俱乐部,实施分级制教学;俱乐部教学实行预约制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习惯、兴趣选择运动项目、教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俱乐部通过引进行业专家授课,课堂形式多样化,学生成为俱乐部管理和建设的主体。学生考核采用“重过程、轻结果;重参与、轻竞技”的考核方案,使考核更趋合理,且不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

2.2 体育教学信息化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是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运行的有力支撑和保障。通过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大力推广教学信息化,大量新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通过引进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社会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相配套的“俱乐部预约系统”和“青动力APP”,同时根据俱乐部特点录制微课视频,建设微信平台等社交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提高学生选择的自主性。

2.3 校内外一体化课程平台

通过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引进行业专家进入体育课堂,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通过行业专家举办专业讲座与课内外实践活动,传递最新体育知识理念与俱乐部先进管理经验,在促进学生开阔视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全人模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

3 “全人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3.1 体育课程授课形式灵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体育俱乐部通过实行预约制上课,由“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改变为“以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管理、运动习惯,选择预约体育课程,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因雨雪天气、实习实训、分院调停课、讲座培训等因素对体育课程的影响,并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体育俱乐部始终,充分尊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给予学生更多体育选择和自主时间发展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能力。

3.2 体育课程教学由“教单科”到“育全人”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通过实行学生自治,学生自主管理俱乐部,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管理、课堂活动设置等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锻炼、实习平台,学生成为俱乐部管理的主人。学生通过参与赛事策划、宣传、裁判、服务性工作、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等俱乐部常规工作,培养大学生服务意识与责任感。通过俱乐部学生自治,学生成为体育活动的主角,从活动策划到组织实施,包括俱乐部的管理和俱乐部文化建设全部由学生完成,在俱乐部管理中实习大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实现体育教学的全人教育价值。

3.3 解决大三、大四无体育课,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

体育俱乐部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俱乐部活动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通过为全校学生搭建集运动健身、沟通交流、信息传播等一体化的平台,积极促进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赛事,为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联赛搭建平台,促进无体育课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运动环境与体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完成高校体育有效向社会体育过渡。

3.4 分级教学与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意愿和个体差异,通过设立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建立分级制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的积极性,搭建新型学习交流和风采展示的平台。教师在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更多的扮演俱乐部建设指导者和教学引导者的角色,体育教师实现由单纯的课程教学执行者转变为体育俱乐部管理者,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教学积极性得到提升。

3.5 高校体育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的转变

为满足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根据项目特点、学生特点,对原来固定、教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灵活调整,由单纯的模仿与重复练习转变为重视学生兴趣与课程引导的教学方式,通过采用翻转课堂、微课、讲座、课程活动等针对性强的课程设计,使课程更具吸引力,考核方式更具多样性。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从关注单一结果到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从关注课堂到同时关注课前和课后,由单纯追求技术达标和体测达标转变为追求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 结 语

体育教学管理应遵循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为主,积极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思想进行教学改革,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管理环境与氛围。通过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体育课程满意度提升明显,学生课内外参加体育锻炼频次明显提高,校园体育运动文化建设效果明显,学生成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同时,学生义工、志愿者、支教、培训服务等活动常年坚持,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全人教育功能得到实现。

猜你喜欢

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