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体育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8-01-27李吴琼
李吴琼,王 潇,夏 青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高素质的形成,创新能力的造就,离不开学习、思考与实践,其中实践是根本,所有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学习、思考的广度、深度与正确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坚持和完善,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体育人才。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背景下,以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面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探索提升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实践能力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1 创新型体育人才的表现特征
创新型体育人才的构成主要包括一般素质和创新素质,一般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和知识结构4个部分;创新素质分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3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全面性,具有适应能力强和自我心理修养能力,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关系能力,掌握专又精的专业知识,重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有活跃的思维能力、旺盛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崇尚创新与乐于创新的内在意愿,不断开辟新思路、提出新理论、探索新方法,具有感知的灵敏性、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具有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创新个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在智力方面,应具备适应性和不断开发性,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创造力方面,应具有思想动机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发散性,办事方法的形象性、预期目的的突出性、运动技能的熟练性;在理论知识方面,应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合理把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的结合;在意识方面,应具有主观能动性,主动培养创新意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知识;在科学思想方面,应是问题的总立场、观念、方法和态度构成的综合结果的集中表现。
2 影响创新型体育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2.1 应试教育的惯性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如今,“闭关修炼”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仅仅局限于运动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专业等方面,教师在教学考核中,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对素质教育,统一测试标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众多学生对发明、技能竞赛不关注、不感兴趣,从而忽略了自己在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尽管在大学里有各个领域的优秀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但不乏有许多学生对学术交流的兴趣不够浓厚,参与性不强,导致学生缺乏学术方面的刺激,忽视了创新性的培养。
2.2 教育理念落后,课程安排不合理
体育学科融合了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既包含自然学科知识,又富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性非常强。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不能主动构建;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部分高校的课程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体系,重专业课轻综合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技术课轻理论课,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课程的实践性不充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2.3 实验课程设备不足,学生参与度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上,由于资金短缺、学校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紧缺,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测量学、运动医学、运动保健康复学等基础学科上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即使部分高校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由于设备、场地、课时的限制,只能大班教学,教师以讲为主,知识不系统,实验技术单一,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支离破碎,达不到知识结构的完整和统一。由于学科的相互交叉,有些实验重复出现,如心率、血压的测定,这样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效果,学生应付性的参与,完成实验报告,从而很大程度的弱化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制约了学生参与实践的宝贵机会。
2.4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
在全国的高校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部分高校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建立长期及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另外,实习安排的时间有限,实习过程往往是以认知实习为主,学生停留在理论上,对运行管理等问题涉及不多。在实习单位方面,企业从自身经营管理及安全方面考虑,使实习时间缩短,内容减少,走马观花,参观为主,以至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有些实习者着重于对指导教师的协助与跟随,而不是思考分析与调研解决问题,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展现出来。
3 创新型体育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
3.1 加强基础知识建设,丰富课外活动
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应具备广泛的社会学科和人文科学等知识,由于体育院校学生录取的特殊性,其文化成绩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显得比较薄弱,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深度与难度方面都明显有一定的差距,为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重视英语、实用写作、社交礼仪与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另外,在课外活动的安排上,应保证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各种条件的保障和适当经费的支持,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使每天锻炼1h得以充分的落实,以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组织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
3.2 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体育院校应明确培养方案与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保证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基于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重视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专业课程应明确课程标准与质量考核,保证实践育人的实效。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关键,将理论与技术、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提取与应用,从而形成一条知识与技能的思维模式。在知识教学中,提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概念并理解;在技能教学中,应采用针对性的训练和严格的规范要求,保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
3.3 强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管理
专业实习是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体育院校应加强重视程度,选择在合适的学期进行,并保证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明确实习要求、内容、考核及全程的监控,同时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实习条件和师资力量给予有力的支持。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与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应明确毕业论文的要求、规范及评价标准,科学地选题及针对性地辅导,重视对学生开题、研究、撰写、答辩等过程及进度的监督与指导,并通过社会调研、理论分析、深入实践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4 掌握实验技能,完善校内外时间基地建设
如今,拥有单一的专项能力很难满足社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创新型体育人才应具备运动技能的突出性、实效性和全面性,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教学中保证实验课程的开设与顺利进行,同时增设综合性实验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还提高学生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将知识加以应用、激发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平台。校内实践除了掌握技能外,还应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进行教学训练,注重培养实践过程、方法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校外实践是开拓创新的途径,增强专业领域的感性认识,展现才华的舞台,应注重培养学生产学研能力、优势互补、相互受益,实现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宗旨。
3.5 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与保障机制
创建全面、重点突出的创新型体育人才评价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3层次实践育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其中基础实践能力包括基础知识、工程训练、校园活动、专业实验;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业教育。加强政策与经费保障,构建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形成课程选修与学分置换的课程修读机制;实施学分制,开展大类培养,推行双学位制;建立三级赛事,两级管理、一院一精品、一专业一赛事的学科竞赛体系;设施导师制、“三早制度”,即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确保每人都可能成为创新型体育人才;对具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体育人才在理论研究与实现创新成果上给予经费支持,从而保证整个培养过程有目标、有规划、有方案、有条件、有质量五位一体的协同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