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猪八戒形象艺术演进
——以杂剧《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为例

2018-01-27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名作欣赏 2018年20期
关键词:杂剧八戒猪八戒

⊙范 萌[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杂剧作为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小说有密切的关系,李渔就曾将小说称为“无声戏”。更有甚者将二者视为一体,“小说为工细白描之院本(即戏曲),院本为设声押均(韵)之小说”①。杂剧与小说互相移植,这在文学史上更是一种普遍现象。《西游记》杂剧与《西游记》小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杂剧为小说确立了主要的人物形象,树立了结构框架。猪八戒这一形象在小说中代表的是庸庸大众,这是在前代作品的基础上加工演进形成的。

一、出场:私逃下界与贬谪凡间

不论杂剧还是小说,猪八戒都拥有着不平凡的出身,或是与佛教相关,或是仙界一员。元代文化开放,“不信宗教,不崇拜教义……不舍一种而取另一种,也不尊此而抑彼”②。杂剧中,猪八戒集佛、道于一体,自称“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③。摩利支天既属佛教,亦有道教色彩。佛教中,摩利支菩萨是武士的守护神,坐骑是一只金色猪,因此剧中说他在林中显出真身时“是个大猪模样”④。道教中,斗姆星的全称是“九天雷祖大梵先天乾巨光斗姆紫光全尊圣德天后圆明道母天尊摩利支天大圣”⑤。这样的安排既体现元朝的文化特点,又使猪八戒具有神通,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小说中,宗教色彩逐渐淡化,猪八戒则脱离了佛教,成为仙界一员,只因投错胎才变成猪的样子。《西游记》第十九回,猪八戒有一段自报家门的韵文,交代八戒踏上西行之路前的身世故事。大致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介绍自身遇到真仙受其指导,从一个凡夫俗子修炼成仙之事;其二,交代他被贬的原因。明代思想潮流相互碰撞,理学地位受到抨击,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成为人们谐谑的对象。

八戒的“前世”与“今生”拥有相似的外形,相似的出身背景,但是二者出场的原因却极为不同。一个是为逃避惩罚私自逃下凡间成妖,一个是被贬下人间,二者有主动与被动的本质区别。作者如此设置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与他们的结局相互呼应。

二、身份:西行的磨难与取经的伙伴

杂剧的第四本一整本都在讲猪八戒的故事,但是猪八戒还不足以称得上是全剧的主要角色,他只是唐僧西行时一场磨难的制造者。杂剧中的猪八戒被行者追赶落荒而逃,而且还将唐僧一同摄走。孙悟空通过裴海棠知道二郎神的细犬是其克星,所以请来二郎神助阵。猪八戒后来被打败才依法旨成为唐僧的护法者。他和其他西行路上的妖魔并无本质区别,他们都是唐僧要遭受的磨难的一环。只是猪八戒最终加入了唐僧的队伍,而其他妖魔跟随了其他诸佛,比如杂剧中的鬼子母最终归入了祖师座下。所以我们说杂剧中的猪八戒还处在魔性的阶段,还未上升到后来小说中呈现的人性。

小说中的猪八戒在听完观音的教诲后立即表示欲从正,并且从此领命归真,专候取经人。第十九回,八戒赌咒发誓表明自己下定决心。孙悟空要他烧了住处,他二话不说,搬来杂草木柴,一把火烧了云栈洞。昔日的安乐窝如今被他自己烧个精光⑥,猪八戒归正的行为是主动的、真挚的。猪八戒拥有人性的质朴与纯真,虽然这一经历也包括在了八十一难之中,但他从未对唐僧的安全造成威胁。更重要的是,在小说中猪八戒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仅次于孙悟空,后来的每一回几乎都能看到猪八戒的身影。

对于憨厚的猪八戒来说,他与孙悟空在小说中是相互依存、不可缺少的关系。第八十八回,在凤仙郡劝善得雨后,沙和尚称赞孙行者“法力通天,慈恩盖地”。猪八戒却笑道:“哥的恩也有,善也有,却只是外施仁义。内包祸心。但于老猪走,就要作践人。”行者道:“我在哪里作践你?”八戒道:“也彀了!也彀了!”⑦猪八戒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有诗为证:“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⑧在传统道学中,人之“精”“气”,可用“金”“木”来指称,此消彼长,很难统一,但是它们一旦秉性相合,即成大果。以“心猿”“金公”暗示孙悟空,那么“木母”“木龙”便是猪悟能;诗中所云“金从木顺”就是说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兄弟二人和睦。⑨小说中许多的题目或诗句就暗喻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微妙关系。

三、性格:魔性的单一与人性的丰满

依杨景贤所写内容,猪八戒下界原因同《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里两个魔王的来历有相似之处。猪八戒一开始也同多数妖魔一样占山为王,行凶作恶。同时猪八戒和二魔都有克星,九首牛魔罗王最终被二郎神捉拿,猪八戒则被二郎神的细犬所收服。

小说中的猪八戒多了许多人情味儿,其一便是“好色”。在中国早期神话中,野猪就曾视为危害人类生活生存的妖物,而且在早期人类心理中猪也被视作淫欲的象征,《左传·定公十四年》载“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⑩,《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11]。 猪八戒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黜下界,因强娶高小姐而被孙悟空收服。同杂剧中猪八戒骗裴海棠的有意为恶相比,小说中的猪八戒有一定无可奈何的因素。

证明其有人情味的第二点便是“贪吃”。这一点也是杂剧中的猪八戒所不具备的特点。按理说八戒的前身是天蓬元帅,他应该不食人间烟火,可这个天蓬元帅却贪杯以致犯错被贬下凡间。到了下界,八戒不贪杯改为贪吃,被孙悟空称为“恶鬼”。只要是八戒一行人有住宿的地方,一定就有对猪八戒敞开肚皮,大吃特吃的描写。就连八戒修成正果,成为净坛使者,这也是个享尽四大部洲祭品的美差,贪吃的本性在小说中一以贯之。

在杂剧中,猪八戒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妖魔的形象,小说则不然,猪八戒的身上除了有些小毛病外还有让人喜爱的一面,比如八戒的“呆”,这也是人情味表现的第三点。高太公是第一个称呼猪八戒为呆子的人,在杂剧中就没有这样的描写。小说中猪八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呆子?以人肉为馅的包子谁会去吃?偏偏猪八戒就上了黄袍怪的当(第二十八回);孙悟空谎称宝林寺后院有宝贝,八戒就起了贪心,就跟着悟空寻宝,谁知成了驮尸体的苦力(第三十八回)。有时猪八戒又像换了一个人,头脑灵光,能言会道。第三十一回,八戒去花果山请悟空,被孙悟空戏弄一番后,他突然开窍,抓住了猴王高傲的心理,说妖怪根本不惧怕猴王,这么说猴王果然被激怒了,这么看来猪八戒还挺会察言观色。

四、结局:功成圆寂与修成正果

在杂剧与小说中,作者给猪八戒设定的结局截然不同,一个功成圆寂,一个修成正果。一死,一生的不同结局验证了两部作品中猪八戒形象的不同属性。杂剧中猪八戒的结局是圆寂,作者这样的设计也从侧面说明了猪八戒是一个妖魔,还未脱离魔性。我们可以拿猪八戒和剧中的火龙马进行对比。火龙马是作为唐僧的保护者出现的,在第二本第二出就提及第九个保官火龙太子,他也是唯一自愿跟随唐僧的角色。因此,火龙马的结局是仍回南海,而猪八戒则只能是圆寂。小说改变杂剧原有的结局,猪八戒最终收到佛祖封诰,做了“净坛使者”,尊享五谷醇香之气并保持元精。虽然他犯过过错,酗酒戏弄仙娥、云栈洞造孽、色心未改,但是因一路上挑担有功依旧修成“正果”,做了“使者”,对于猪八戒来说可谓一个好归宿。

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地位一举超过沙和尚、唐僧,成为仅次于孙悟空的第二重要的角色。小说同杂剧相比,猪八戒这一形象的魔性逐渐褪去,好色、贪吃、呆头呆脑成为他的主要标签。在唐僧取经途中猪八戒从一个“敌人”成为“伙伴”,相比于杂剧单线叙述的情节,小说艺术手法更加成熟。

①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1页。

②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 29页。

③④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65页,第 671页。

⑤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9页。

⑥⑦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页,第1057页。

⑧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⑨胡胜:《论百回本〈西游记〉的艺术形象创新——以孙悟空与猪八戒形象的艺术演进为例》,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第23页。

⑩李梦生:《左传今注》,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705页。

[1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2页。

猜你喜欢

杂剧八戒猪八戒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悟空戏八戒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
猪八戒问路
人在囧途之八戒回家
八戒八戒,傻得可爱(连载)
猪八戒失眠
猪八戒减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