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对择偶的影响
——以《儿子与情人》为例
2018-01-27孙冰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咸阳712100
⊙孙冰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 陕西 咸阳 712100]
一、引言
恋母情结,又叫“俄狄浦斯情结”,由维也纳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提出。《儿子与情人》一经出版,学者们就将其与恋母情结联系起来。这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讲述了莫雷尔夫人在对自身婚姻失望的情况下,将大部分情感寄托在次子保罗身上,与其产生畸形的情感,并导致保罗与两位女友米丽安和克拉拉的感情最终都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学者们对于这种畸形的感情是否与弗洛伊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定义相匹配有所争论,但普遍认同一点:保罗爱恋其母。所以,这篇文章中,我们不再赘述关于《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成因和表现的分析,而是注重对其影响的论述。仔细观察米丽安和克拉拉两位女性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莫雷尔太太与她们二人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紧张的关系,但又似乎在她们二人身上都能看到莫雷尔太太的影子。保罗的择偶之路异常艰辛,主要原因就应该归咎于他的恋母情结。就像保罗自己所说的那样:“只要你(指莫雷尔夫人)健在,我永远不可能遇到相当的姑娘。”
二、恋母情结对择偶的影响
恋母情结对择偶的影响,在《儿子与情人》中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形成特殊的择偶条件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爱情心理学》第二部分第一章中,从男人对象选择的一种特殊类型中提出,具有恋母情结的人“这个女人必须是属于别的男人的;而且他们必须是轻浮和放荡的”。恋母情结是否会对择偶造成这一影响在《儿子与情人》中得到了验证。
首先,“这个女人必须是属于别的男人的”,这句话投射在保罗母亲上,就是指保罗母亲是属于他父亲莫雷尔的,而对于他的情人来说,则是指克拉拉是属于巴克斯特·道斯,即与克拉拉长期分居的丈夫。
其次,“而且他们必须是轻浮和放荡的”。这一点似乎有些说不通,于是弗洛伊德就进一步做出了解释:“母亲只允许他的父亲同她发生性关系,而他却没有这种特权,这简直太不公平了。如果这种激情无法排解,就只有借助别的手段将它发泄出去。这种手段就是,将母亲幻想成各种奇怪的形象,而这将造成更强烈的性刺激……所以他通常会幻想母亲的不贞。在这种幻想中,那些和母亲有私情的情夫,又通常与这个男孩有着相同的性格。”在小说的第十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一想起她的母亲就会看见一位少女那大大的棕色眼睛,由于受到惊吓,少女在恐惧之中脱离了处女时代。”
于是,保罗选择了这样一个女人,名叫克拉拉,性感丰满,穿着“暴露”,尚未离婚就与丈夫以外的男人发生关系,抢朋友的男友,在海边赤身裸体,白天在工作时也总是想要抚摸保罗但却从未想过抓住他的心。克拉拉以“女权主义者”的外壳伪装成一个进步分子,但我们仍可以在她的这些伪装之下看到她放荡的一面。这一面,也恰巧满足了保罗的幻想。保罗自己也明知道自己终究会离开这个女人。
这时可能会有人质疑,保罗的初恋女友——米丽安,就完全不符合弗洛伊德所说的这两个择偶条件,这个问题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另一个理论。
(二)潜意识下寻找母亲的替身
就保罗而言,米丽安是母亲的化身,对她只能有“灵”的要求,超出了这个限度就等于冒犯了她。每当他和米丽安外出散步,他就一本正经,米丽安挽他的手臂他都感到厌烦。他感觉到米丽安身上有太多的母亲品质,他一直想逃脱,不愿意再套上新的枷锁。就像米丽安所说的,保罗和她的关系,就是保罗总是在挣扎着想要逃脱。
恋母情结的这一心理,用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似乎很好解释:“依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健康的母子关系要经历‘二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孩子的分娩’。‘第一次分离’的结果是孩子由纯然的对母亲的依赖到自己独立地探索世界,尽可能地摆脱母亲的干预而独立自主……‘第一次分离’为孩子的‘第二次分离’结婚成家埋下了伏笔。如果说第一次的分离不成功,孩子结婚后(从恋爱开始),甚至在潜意识里期待妻子既是‘太太’又有‘妈妈的感觉’。”
也就是说,保罗因为与母亲的“第一次分离”不成功,未能做到摆脱母亲的干预而独立自主,仍然是在依靠画画来获得母亲的欢喜,与母亲住在一起。莫雷尔夫人因为与莫雷尔先生婚姻不和谐,将过多的感情寄托在保罗身上,这就导致了保罗的第二次分离也是失败的。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可以证实保他潜意识中对米丽安的期待:“他们就是夫妻。他帮她打鸡蛋,削土豆皮,他觉得她就像家庭主妇一样,几乎跟他母亲差不了多少。”在潜意识中,在他的绘画里,他已经将米丽安和他的母亲融为一体。“从母亲那儿,他获得生活的激情以及创作的力量,而米丽安升华了这种激情,使之白热化。”或许,也正是因为,莫雷尔夫人发现了米丽安在保罗的心中具有代替她的地位,所以才会大喊着:“她不会给我任何机会,一丁点儿机会也不会……”当莫雷尔太太意识到自己的衰老,她又开始了她的嫉妒,她说克拉拉对保罗的吸引力不会持续太久。对于保罗而言,克拉拉只是母亲的替身,一个更年轻、更健康、更美丽的身影。
而这种寻求母亲替身的心理,也并不是只存在于保罗身上的个例,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中,光源氏自幼丧母,因此当他六岁回到父亲身边时,就因藤壶长相与自己母亲极为相似而对其产生了母亲般的依恋,“终于在源氏17岁之时,趁皇帝出宫之时与继母乱伦并有一子”。若说藤壶是光源氏母亲的替身,那么紫姬对于光源氏来说,则是他的继母藤壶的替身,因为紫姬在形态上像极了藤壶。
(三)形成畸形片面的爱情观
恋母情结所造成的这种畸形片面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灵与肉的割裂上。似乎受恋母情结影响的人总是不能同时把精神上的爱情与肉体上的爱情全都奉献给一个人,光源氏如此,保罗也是如此。光源氏兜兜转转一生,精神上最爱的那个人始终是藤壶,保罗在米丽安和克拉拉之间徘徊半生,精神上最爱的那个人还是自己的母亲,他们俩任何一个人的离去都不如母亲的离去带来的冲击大。
对米丽安和母亲,他只能产生精神上的“柏拉图式恋爱”,在他曾寄给米丽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所以说,你是一个修女。我把我能先献给一位神圣修女的东西都给了你——犹如一位神秘的修道士把神圣的爱献给一位神秘的修女一样……在我们一切往来中,没有肉体上的关系。我是用精神——而不是通过七情六欲跟你交流思想,所以说我们不能按照常理去相爱。”对克拉拉,他则是只能“吝啬地”给予她肉体上的恋爱,换句话说,当他需要满足性欲的时候,他并不是真的在意那个人是不是克拉拉,“克拉拉已不复存在。眼前的黑暗中的那个人只是一个女人,一个感情炽热的女人……他的爱是赤裸裸的发泄,是无法遏制的激情,用热烈、盲目和粗鲁的原始方式表达出来……她接受了他,只是因为他的需要大于一切”。对待两个女友在灵与肉上的强烈对比,正是保罗的恋母情结所导致的。调整两性之间的关系是劳伦斯小说永恒的主题,也是他毕生致力探索的中心问题。只有建立起灵与肉相契合的性爱关系,才可能获得两性关系的平衡与和谐,才可能达到性与美的高度统一。劳伦斯通过对两段感情的描写,展现了拥有恋母情结的保罗在这一正确爱情观上的缺陷。
三、结语
恋母情结是个复杂的情感问题,在母亲的影响下,有恋母情结的孩子更倾向于寻找母亲的替身,恋母情结不仅对于一个人的择偶标准、爱情观的塑造产生影响,对于一个家庭也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了解到恋母情结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之后,母亲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尽可能避免过于依赖孩子,帮助孩子进行成功的第一次分离,培养孩子塑造正确的三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