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阳修奏议的艺术特征
2018-01-27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王 仪[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上,他的作品中最能代表他的散文风格的是墓志铭、诗文序集和园亭杂记,所以后世的研究中往往针对这一部分散文的成就及艺术特色进行研究。然而欧阳修的奏议也不容轻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秦、汉之辅,上书称奏”,因此奏议属于上行公文,它是君臣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小的方面来说,欧阳修的奏议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奏议乃至散文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往大的方面说,奏议中充满了他的政治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北宋当时社会的大体环境,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欧阳修,更清晰地观察北宋时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研究这一命题,无论是对于文化还是历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欧阳修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文道并重,众体兼备且各极其工。在欧阳修大量的散文中,他的奏议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欧阳修的奏议针对国事民生,恪守“明道”“致用”的政治主张,直言进谏,涉猎极其广泛,表现出匡时济世的伟大抱负,因此具有真实性且实用价值较高。他的政论文内容充实,概念准确,而且善于在从容委婉的论述中提出犀利的见解,说服力极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欧阳修奏议的突出特点。
一
苏轼评价欧阳修:“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这一点在他的奏议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欧阳修奏议的语言,明白晓畅,淳朴天然。在《荐王安石吕公著札子》中,欧阳修先是赞赏陛下聪明仁德,即使有人冒犯了圣上,但往往也能得到提拔。接着笔锋一转,论述虽然这是古往今来贤君的为难之处,其实谏言的人更加不易,然后论述了具体的不易之处。经过了一番铺垫,最后对王安石的品行做了详细的分析,而且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王安石适合填补谏官位置的空缺。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语言婉转平和,仿佛是与皇上面对面的地进行交谈,像一位朋友似的替陛下出谋划策,言语中透露出亲密,使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在北宋初期,骈体文占据了主流,当时的文章都华而不实,而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对扭转这种风气起到了很大作用。欧阳修的奏议文总体上有骈有散,骈散相结合,既不会晦涩至难以理解,又保留了散文的灵动畅达,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真挚动人。作为公文性质的奏议,如果全部采用骈文,那么肯定会影响到文章的准确表达,皇帝读起来也十分困难,但如果全部采用散文,未免也显得太过随意,不够庄重。所以欧阳修的奏议都是骈散兼备,读起来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例如《乞添上殿班札子》,“今虽边鄙宁静,时岁丰稔,民无疾疠,盗贼不作,天下庶务,粗循常规,皆不足上烦圣虑,陛下可以游心清闲,颐养圣体”。文中多有四言句式,但也有长句错落其中,让整篇文章不至于呆板凝滞,叙事生动灵活,显得自然和谐,浑然天成。
二
欧阳修的奏议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他胸怀抱负,希望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天不遂人愿,北宋朝廷岌岌可危,他的很多理想都不能实现,所以只能把胸中的志气意气全部投射到奏议当中,希望能够得到采纳。例如奏议卷七当中的《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庆历三年(1043),关于澧州进柿木成文一事,欧阳修义正辞严地向皇帝进谏,希望皇帝能不要受到官吏们弄虚作假的魅惑。他在文中揭露、批评了弄虚作假者的卑劣行为,是非分明,感情激越,充满着政治热情。他认为:“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欧阳修从实际出发,直言草木禽兽之类变化无常,不能相信,如若是保家国太平之类,必定是掩人耳目。治理国家要从国情出发,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康。此类文章含有积极的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与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
庆历三年又是个雪灾之年,饥民逃荒者甚多,百姓苦不堪言。欧阳修意识到事件的重要性,便先后上奏《论乞赈救济饥民札子》和《论救赈雪后饥民札子》两道奏议。文章要求朝廷能理解百姓的苦难,广施恩泽,发放粮草,减免赋税,采取一系列的赈灾措施。欧阳修心系百姓,言语中充满了对人民生活苦难的同情以及对人民的热切关爱,因此他的奏议也是密切关注社会种种,只愿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为黎民百姓做出贡献。
欧阳修提倡“文以言事”,认为社会各个方面的事情都能写进文章当中。如果说上述奏札是欧阳修要为国献策,那么写于熙宁三年(10707)的《言青苗钱第一札子》和《言青苗钱第二札子》这两篇奏议便是他为民请愿的突出表现。青苗法是王安石新法的主要法令之一,其本意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但是据欧阳修在青州的所见所感,青苗法并没有得到很好实行,百姓反而因此遭受了更重的负担。欧阳修便直言上书陈述青苗法的利弊。在当时,全国上下正处于改革的风浪之中,欧阳修却宁愿冒着巨大的风险来替百姓诉苦,即使面对皇权,仍能据理力争,慷慨陈词,充分展示出欧阳修刚毅人格的特点。欧阳修从政几十载,人生大起大落,并没有因为年岁已高,就忘记了务实为民的根本原则,敢于进谏,指摘时弊,充满了正义感。
欧阳修奏议中经常采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欧阳修重视实据这一特点充分表现在至和年间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文章当中。例如《论罢修奉先寺等状》,因为京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欧阳修希望能够皇上能够体恤民情,圣德恭俭,他说开先殿因为两条柱子有所损坏,修建时用的植物料共一万七千五百又零,神物殿又用物材八十四万七千。又如《论修河第二状》中,“海口已淤四十余里”“又欲增一夫所开三赤之方,倍为六尺”。欧阳修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往往会进行详细的调查,这样才能在奏议中列举出来,从而引起皇帝的重视,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通过这些奏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国为民,充满爱国激情的,敢于抗争,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形象跃然纸上。
三
欧阳修曾经这么形容自己:“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这个特点在他的奏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反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只问不答,通常用来加重语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式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欧阳修奏议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例如“如此做事,何以弭息人言?”“谁肯为朝廷用死命像前?”“何已知之?”等。这些反问句应用于奏议当中,无形当中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发人深省,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欧阳修对于周围发生的事件总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放到文章当中,便体现为以小见大。例如《论美人张氏恩宠宜加裁损札子》,正是因为皇帝最近对美人张氏太过恩宠,因此引发了欧阳修的不满。奏议中这样说道:“臣窃见自古帝王所宠嫔御,若能谦俭柔善,不求恩泽,则可长保君恩:或恣意骄奢,多求恩泽,则皆速致祸败。”然后,他用近年来皇上宠幸的妃子举例,以前那些恩宠过多的妃子正是因为没有及时裁损,如今都不在了。为了让皇上能更好地接受这一观点,他还运用了“今皆何在?”这一反问句。接着欧阳修又拿出张氏广散八千匹绫罗,而皇帝受尽非议这一事实,“以至此言,广散何益?”最后,欧阳修又接连运用了两个反问句:“臣谓张氏未入宫之前,疏远亲戚,各皆何在?何必广为闲人,自招谤议,以累圣德?”
再来看《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这一篇奏议。欧阳修开篇便表明了自己被提拔后的惶恐,“臣材识庸暗,碌碌于众人中,蒙陛下不次拔擢,置在枢府,其于报效,自宜如何?”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根据谏官唐介、台官范师道等人的事宜来论述不应该轻易地罢免台谏。欧阳修在文中还提出了如何采纳建议的方法。他认为“公论”和“私言”混合在一起,陛下听见了还要辨别是好是坏是很困难的。有一句俗话叫忠言逆耳,言语拙劣且直接的,纵然听起来很刺耳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却是真正好的建议;相反,听上去好听且顺耳的话,则很可能带来坏的影响。
欧阳修从皇上太过于宠幸张氏这件小事,往长远的方面考虑,势必会影响整个朝廷。从自己被升官这件小事,提出台谏对朝廷的重要性。他总是能用自己独特的政治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事,通过事物的表面看透本质。
总的说来,欧阳修的奏议是其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部分,奏议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军事、民生、文化等各个方面。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欧阳修的奏议都是从百姓的实际利益和国家大局出发,结合他从政多年来的经验,对社会种种问题都有着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