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文化里的待客之道看妙玉的“分别相”
2018-01-27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张 瑶[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分别相”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在众多的茶事描写中,最经典的是发生在栊翠庵里妙玉招待贾母众人的那一场。妙玉在待客中表现出的“分别相”令人唏嘘!然何为“相”?《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话表达的是佛家看待众生平等的思想。宝玉对小姐、丫头、农妇就讲究“世法平等”,没有“分别心”。妙玉恰恰相反,待人不光“有相”,且有着明显的“分别相”。妙玉认为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在以茶待客中,不光看人下茶,而且将吃茶之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下等俗人刘姥姥,中等客人贾母,上等友人钗黛,特等知音宝玉。所处等级不同,相应的待遇也有着天壤之别。
二、对下等俗人刘姥姥的厌——嗜洁如命
1.丢弃姥姥品茶之杯——深入骨髓的厌恶 整个茶事过程,等级最低的是刘姥姥,刘姥姥所受待遇之糟糕,在文中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当道婆要收茶盏时,妙玉见到后忙命道:“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此话语浅意深。文中借宝玉之口告知我们,妙玉之所以独独不让收成窑的杯子,是因为此杯被姥姥用过,妙玉这是在嫌姥姥腌,索性就连价值连城的杯子也一起厌恶到弃之不要的地步了。第二,当宝玉想要为姥姥讨要此杯换钱度日时,妙玉是怎么回答的呢?她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你看看,这妙玉该是得有多恨,才能说出这番让人心惊肉跳的话?尊贵的贾母尚且能以一颗平等之心,将自己刚刚吃了一口的茶亲手递给刘姥姥品尝;然而妙玉仅仅是假设姥姥用过的杯子若之前自己也用过,就恨不得立刻将杯子砸之而后快,此番厌弃之情仿佛已经深入骨髓。
2.下等人为何成为下等人——洁癖背后的深意 妙玉将刘姥姥视为下等人区别待之的原因如下:首先是嫌刘姥姥对茶一窍不通。极品老君眉以“茶淡”为特色,姥姥偏偏嫌其太淡,实不知自古品茶皆以淡为上品,浓了浊了就是下等茶。姥姥这真真是不懂茶,糟蹋了茶,这对于视茶如命的妙玉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其二是清高的妙玉看不起刘姥姥的世俗,甘做小姐主子们的笑料,邀宠耍宝,毫无骨气。最后是因为妙玉的洁癖。茶是至清至洁之灵物,当然要讲究洁净。但妙玉的“洁”实际上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不光把姥姥用过的杯子视为天下不洁之物,而且就连姥姥踩过的地,也要打水洗刷。家道中落后,妙玉不得不寻求贾府的庇护,寄人篱下,这种生活状态无疑是孤傲的妙玉不愿承认的,刘姥姥却在妙玉眼前以摇尾乞怜的方式获取生存资料,无意中提醒了妙玉自身的处境。所以,妙玉要用自己的大洁和姥姥的大俗划清界限,强调自己和她不是一路人。
三、对中等客人贾母的敬——谈茶论水
1.巧奉寓意吉祥的茶具——表敬重之情贾母至栊翠庵,妙玉相迎,并笑往里让。入座后,“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这段文字给出的信息量很丰富。其一,妙玉招待贾母的茶具是云龙献寿的小茶盘和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杯子的珍贵还是其次,最出彩之处是“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此时正值贾母大寿,“云龙献寿”的寓意刚好象征长寿,妙玉巧借茶具上的讲究,对这位尊贵的老寿星献上祝福,不仅应景,且暗合了贾母爱讨彩头的脾气。其二,妙玉的茶还未献上,贾母就先发制人,说了句:“我不吃六安茶。”面对贾母的讲究,深谙饮茶养心之道的妙玉,早就先于贾母放弃了不宜饭后饮用的六安茶,挑选名字吉祥又合贾母胃口的老君眉,可见妙玉的茶道造诣之高甚于贾母。其三,不光茶具茶叶的选用十分注重礼节,而且,贾母来时,妙玉是“笑往里让”,和贾母交谈时,妙玉是“笑说”,回答贾母问题时,妙玉也是“笑回”,这一连三处的笑,无不传达着妙玉对贾母的敬重。
2.相敬的原因——对物的共同追求首先,处于贾氏家族“宝塔尖”的史太君地位尊贵、身世显赫,是寄居者妙玉的主人。其次,贾母懂茶,并赞赏妙玉在茶上的修为。栊翠庵乃参禅礼佛之地,贾母至此却不为求神拜佛,一进门,就开口讨茶,可见是冲着妙玉的好茶而来。两位茶道中人谈茶论水,切磋茶艺,对物的共同追求让这一老一少有了交集。再次,贾母不光敬妙玉高超的茶艺,而且也赞赏其在花卉造诣上的修为,见到院中经妙玉修剪后而显得越加清灵的花木,就立即开口称赞。所以说共同的审美追求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让妙玉对贾母另眼相看。但这份敬仅流于表面,而未达心底。
3.敬而不亲——道不同不相为谋妙玉给贾母沏茶用的仅是二等茶水,且奉完茶后就离开了,既没陪坐也没陪聊,这对于身份尊贵的当家主母来说,未免显得有点怠慢。等到贾母要离开时,“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同样是送客,当中秋之夜,和黛玉、湘云连诗成篇后,妙玉是怎样送客晚归的呢?她站在庵外,一直目送二人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才回身闭门。由此可见,妙玉待贾母虽有礼然无心。这是因为贾母作为封建家长,必然维护封建统治,而妙玉是纲常伦理的叛逆者,二人在人生的价值观上背道而驰甚至针锋相对,这也就决定了贾母只能成为妙玉的中等客人。
四、对上等友人钗黛的喜——“志趣相投”
1.钗黛的高级待遇 妙玉给贾母奉完茶,“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邀请她俩至自己的耳房喝更高级的体己茶,“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相较外面的院子,这木鱼经卷、焚香阵阵、颇有“茶禅一味”之境界的耳房,其高雅的环境更符合“和、清、静、寂”的茶道精神。不仅如此,妙玉还亲自滚水煮茶,把最好的“总舍不得吃”“只吃过一回”的顶级梅花雪拿出来,给予黛钗特殊待遇以示心意,表达重视之情。
2.择水梅花雪——精雅豪奢的讲究茶文化中,择水到底有多重要?明代张大复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茶圣陆羽也说“名茶还须好水泡”。可见“水乃茶之母”,水的重要地位必然也决定了妙玉在择水上的讲究。喝体己茶时,黛玉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但是妙玉听罢,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浮?如何吃得?”我相信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对这泡茶之水的来头惊讶不已!“收的梅花雪”,“埋在地下”,“今夏才开”,多美的行为艺术!陈年之酿加上沐寒而绽的梅香创造出的意境,煮茶能煮出如此极致的情趣和格调,也只有妙玉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妙仙子”了。“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曾取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泡茶,但和妙玉的精雅豪奢一比顿觉失色。荷叶水滴怎敌得上读之就让人贝齿生香的梅花雪呢!妙玉这极致的讲究,还真是在茶的清韵高雅上做足了文章!
3.妙钗黛的“志趣相投”“才华阜比仙”的妙玉,自入佛门,身边陪伴的除了青灯古佛,就只剩一两个老嬷嬷,“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苦楚难以排解。所以当见到大观园中两个品貌才情甚是出众的女儿前来,妙玉的内心是欢喜的。在钗、黛两人中,妙玉无疑更推重黛玉,从座位安排上就可看出,宝钗坐在榻上,而黛玉坐的是妙玉日常打坐的蒲团。洁癖成性的妙玉,却将自己的蒲团给黛玉坐,重视之情不言而喻。
五、对特等知音宝玉的亲——“心有灵犀”
相比较“志趣相投”,妙玉更渴望达到“会心,心有灵犀,彼此意会”(《芥茶笺·茶宜》)这种毫无芥蒂的相知。后来者居上的宝玉无疑更接近妙玉的追求,因为当宝、黛知道妙玉天性怪僻后,“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就立刻离开了;而我们的宝二爷,不光能喝出梅花雪茶的“轻浮无比”,而且深知并理解妙玉的“怪诞”,不介意其用“饮牛饮骡”揶揄自己,迁就其“世难容”的傲气,对于妙玉的洁癖,更是异常周到地帮其叫小厮打水洗地,其包容之心让久居佛堂的妙玉深感温暖。所以,整个待客过程,妙黛的交流不多,反而是妙玉和宝玉相谈甚欢。宝玉才是妙玉等待的那位上上客,宝玉除了享受钗、黛所受到的所有高级的待遇外,还额外享受了绿玉斗和大盏。尤其是绿玉斗,此物乃妙玉日常吃茶专用,她将自己的心头之物拿来和宝玉一起分享,巧妙地借助茶具上的讲究来传达对宝玉的一番盛情,从而向“追求灵魂契合的知音”这一目的靠近。
六、结论
“茶”这个字,从字形上解释叫“人在草木间”。曹公表面上是在写茶,其实是在写人。“茶品如人品,品茶如品人”,要品读妙玉这个人,是非要喝一口她的茶,感受一下她在待客之道上的讲究。曹公这如椽大笔谱写的一曲茶人双重奏,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