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楹联在园林中的地位作用
——以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例

2018-01-27昆明学院650214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楹联园林诗词

蒋 宏 (昆明学院 650214)

刘 娴 (云南师范大学 650000)

中国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凝固音乐的优美旋律,是深邃诗歌意境的棲栖,是自然浓缩的仿真雕塑。历代园林随处可见诗词楹联,诗词楹联与园林景观相互呼应,优秀的诗词楹联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的精神财富。

一、诗词楹联是园林的构成要素

中国园林,由楼阁亭台,曲廊舘榭、清池幽泉、树木花草等物质实体要素构成。诗词楹大观楼最早称近华浦,是一个滩途小岛。游览大观楼,只能乘船。1914年才修成陆路。设想当年文人雅士篆塘乘舟,沿大观河前行,稻花飘香,岸柳藏莺,三两座小桥,几十户人家。船至近华浦的石牌坊,这是大观楼赏心悦目的第一景。突然眼前一亮,牌坊上有曾经当过云南提督的马如龙的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上联吟咏滇池浩荡壮观,观赏过滇池后,其它水景就不须再玩赏了。下联明示要上楼观景,请赶忙泊舟。观赏楹联后,争先弃船登楼,饮酒吟诗作对。

明朝云南镇守沐国公曾在近华浦建过花园。清吴三桂曾疏通大观河,游大观楼得舟辑之便。1919年云南省长唐继尧修大观楼,券拱牌坊式大门,将清同治年间孙铸榜书“大观楼”三字石刻板嵌于园门之上。这三字题额,持重端庄,让门庭增色生辉。若无此额,怎佩此大门雄姿,更怎佩如此美丽的园林山水。

经多次兵燹水汜,最终建成的大观公园。尽管楼阁耸立,轩槛依水,亭榭临风,曲廊蜿蜒。尽管金漆彩绘,雕梁画栋,飞檐转阁。只有冠以“催耕舘”牌匾,“ 观稼堂”题上:“万顷新苗忻结子,四围香稻喜生孙”的对联,才能和中国的农耕文化联系得上。

只有题额:“牧梦亭”,并挂上清朝大理剑川举人,诗词书法名家赵藩的“群贤毕至乐无涯,有酒有诗有画;老子于斯兴不浅,此山此水此楼”,以及“士女嬉游,更无风雨妨佳日;古今代谢,祇有湖山极大观”两幅名联,才能反映中国文人的游兴,也才能吸引众多游客选胜登临,倾心自然美景,沉溺山水,忘乎身家。

揽胜阁前,迎着海风,海鸥振翼鼓翅,回旋翻飞,围着人亲昵嬉戏。张自明“沙鸥狎人去住,云海荡我心胸”一联,既是上述美景的写照,又提升了游园人的内心审美愉悦。

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云南大理起义,任过云南省长的由云龙,题的“依然明媚山川,苍靄白云,人世几回伤往事;自笑婆娑风月,绿蓑青箬,江湖满地一渔翁。”名联,状景抒情,以苍凉笔触,发出河山壮美世态炎凉之叹。另一联:“与岳阳黄鹤相衡,一样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揽昆海碧鸡之胜,同来眺赏,莫将往日负春秋。”高度评价大观楼与岳阳黄鹤相抗衡,都美丽壮观。

王灿的:“朝云起雨,暮靄生烟,世事古今殊。祇余无恙西山,随时在目;雪浪呑天,风涛卷地,英雄淘泻尽。为问倒流滇水,何日回头。”读之,不禁让人联想到东坡的“大江东去”和杨升庵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楹联诗词,赋予园林历史的底蕴,文化的灵魂,民族的精神,鲜活的生命。像粮食升华成酒,水烹茗为茶。只有借名人名联,园林才具千年传统 ,才具有民族精神,才具有中国气派。

中国楹联,集古典诗词、书法、篆刻艺术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一座著名园林,要具有建筑科学价值,园林观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文学艺术价值。要达这些目的,只有依靠历史文化载体的诗词楹联,缺少这一要素,万万不可达到。

二、作为审美对象的诗词楹联

按照马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三要素,缺一不可。

距今六千万年,地球上的高原山川,江河湖海便已经形成。昆明的西山滇池千万年前,就已经有了树木花草,飞禽走兽 ,有了绚丽的自然风光。但是,那时因为没有人,即没有审美主体,当然就没有人对这些景色的实践认知的审美关系,也就是没有具有美感的人及其审美关系。因而自然风光,只具有潜在的美,只是一审美对象。就美学范畴而论,无所谓美丑。山水美只有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引起人内心的关注和一系列审美活动,才能产生美。

动物没有美感。美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的感觉胜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美感。

美的实现过程是审美对象的形象和内涵特征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人的视听感官和心理结构,引起人的美感愉悦,从而产生现实的美。美的实现过程,靠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即审美直觉、审美关注、审美联想、审美构思、审美愉悦等,直至人们从对美的观照和表现中获得美的精神享受。美才得以实现。

用美学观点分拆:大观楼周边群山耸翠,碧波万倾,雾蒸霞蔚的这些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一旦进入观赏者的眼睛,成为审美对象,若游客有充裕的时间,观注欣赏品评,内心产生审美愉悦,才是美。这是自然美。

园内建设的楼阁亭榭,种植的树木花草,是按人的意愿,通过人的物化劳动形成的产物。这就是美学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的对象化”。 美起源于劳动。“物化劳动”,也是审美对象。这些人的劳动产物成为游人的审美对象,游人观注欣赏品评,内心也产生审美愉悦,这“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的对象化”产生的美。

如果河流山川绮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予清丽的审美愉悦,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给予人由衷的赞叹,那么诗词楹联会牵动人更多更深的思考,获得更高尚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园林中的诗词楹联,也是人的劳动产物,而且是高级的精神劳动产品。也可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对象。诗词楹联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更是凝结了艺术创造的劳动产物。是意义更深刻,品质更高端的劳动产物。也可以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来观照。这些诗词楹联的作者,用自己的判断、推理、想象、联想。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这些诗词楹联表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赏析、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褒贬、对人物的品评,对理想道德的渴望、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通过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长期作用,积累和沉淀,一般的审美感觉才有可能上升为审美意识。由于审美关系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深入,本质力量愈来愈丰富、细腻。如此“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审美对象的诗词楹联,可以形成更高级别的美。当然,还要由审美主体的生活境遇、社会阅历、文化素养来决定从审美感受中获得不同高低的档次、不同的色彩、不同内容、不同深浅的层次的审美愉悦。

社会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长期积累而成的。诗词楹联蕴含诗歌、书法、篆刻等中国文化符号,是千百年积累的民族精神之精华,是古老中国文化的国之精粹。由此获得的美感,内涵更深刻,更具民族特征,更符合中国人心理,因此更有撼人心魄的震攝力量。自然景观,人工建筑与其相较,真不可同日而语。

三、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长联全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裏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漁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凡传世名作的作者,均为德行高尚的人。爱国诗人屈原赋《离骚》,圣人孔子著《论语》,伟人毛泽东咏《沁园春.雪》。即为佐证。

孙髯,字髯翁,陕西三原人,其父曾在滇为官。有机会接触官场,了解社会上层。髯翁厌恶憎恨腐朽社会。父逝后,家境渐贫,落为草根。寓圆通寺咒蛟台卖卜为生,尝数日断炊。饱尝人生辛酸。他生性执敖,应童试被搜身,不忍其辱。自此,拒考科举,世不为官。聪明颖悟,熟读史誌,酷爱古文,学养底蕰深厚。与文朋诗友吟咏酬唱,文采出众。这些外部影响和内在素质,造就了诗人孙髯,也造就了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长联上联,为我们展开一幅滇池美景的画图。四周有如骏马奔驰的金马山,如凤凰展翅的碧鸡山,蜿蜒而行的蛇山,羽翼洁白靓丽的白鹤山。如蟹似螺的浮岛,婆娑摇曳的垂柳,铺到天边的蘋苇,翡翠茵绿的水草,绚红靓丽的云霞……同时也是一曲抒情的奏鸣曲,歌唱了劳动创造的如画美景: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一句“莫孤负”又苦含淡淡的悲伤和丝丝的哀怨。

观赏了壮丽的美景,不禁怀古思幽,饮酒高歌。髯翁为我们展开一幅雄浑的历史帙卷。历代王朝,为了征服云南,“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这些“费尽移山心力”的“伟烈丰功”,经不起历史风刀霜剑,“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用“只赢得”三字,叹惋惨淡凄清的“几杵疏钟、半江漁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是一首历史悲壮的輓歌!

黄鹤楼,凭崔颢、李白的诗,享誉“江南名楼”;凭杜甫诗及范仲淹文“岳阳楼”名扬天下;凭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声振四海。昆明大观楼虽建成较晚,并在边远之疆,全凭孙髯翁天下第一长联跻身四大名楼。大观楼顷刻天下标榜。是谓楼藉联显,联凭楼传。名联名胜文景交辉,相依相承,相得益彰。

当年云南省委书记阎红颜见到毛主席,主席跟他谈到长联,不仅十分赞赏,还能够背诵如流。毛主席读《楹联丛话》中大观楼长联,在旁作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的批语。并且还说过自己创作《沁园春.雪》,曾受孙髯翁长联的影响和启发。

国家主席董必武,《游昆明大观楼》诗:“昆明大观楼,一览湖山胜。髯翁长联语,今古情怀罄……”陈毅观大观楼长联后叹道“……诗人穷死虽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郭沬若《登大观楼即事》更欣然吟咏:“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已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四、结语

诗词楹联在园林中的地位及作用,超乎仅为游客提供满足闲情逸志的游山玩水的情趣。园林不但由楼亭舘榭、山水花木等物质实体要素构成。诗词楹联也是构成园林物质实体要素之一,更是承载精神文化不可替代的构成要素。从美学层面看,由“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的对象化”人工建造的楼台亭榭的美,特别是诗词楹联的美给予人的是更高层次的美感享受。

参考文献:

[1]李绍飞.“杂家”话杂 [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

[2]唐光国.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主要艺术成就[J]. 华章,2012(12).

[3]赵浩如. 云南名联[M].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楹联园林诗词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孔府的年节楹联
诗词之页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