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织工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01-26费燕娜于勤倪春锋
费燕娜 于勤 倪春锋
摘 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新一轮教学改革。如何正确引入信息化教学元素,改革当前教学模式,是当前教改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机织工程》为例,依据行业导向,参照岗位要求,以企业真实案例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分阶段有条不紊的完成信息化课程建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织工程 信息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c)-0213-02
《机织工程》是高职高专纺织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年限悠久,自我院创办至今,已有近34年的历史。该课程具有工艺流程长、实验设备多、实践操作强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1]。同时由于该课程理实一体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教学缺乏主动性,对实践教学亦缺乏積极性[2],针对这一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教学新元素,激发学习热情。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教育信息化,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关于信息化教学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荼[3],针对《机织工程》教学现状,引入信息化教学元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学习热情,探索出一条适合《机织工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道路,是当前改革教学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向。
1 《机织工程》课程内容构建
高职院校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该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完成企业各种织物产品生产的工作能力,能够制定出不同织物产品的工艺设计方法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程以专业建设为蓝本,依据企业织造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精选最具代表性织物作为终端产品,按照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创设学习情境,安排工作任务。具体课程内容安排见下表。
2 《机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
为了更好实现《机织工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分阶段制定课程信息化建设目标,目前该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在智慧职教平台上传包括视频、图片、PPT、文本等多项素材。根据课程内容,建设相应微课视频,并初步形成该课程的MOOC。
第二阶段:对上传至智慧职教平台上的素材、微课、MOOC等进行资源整合,在职教云上形成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课件、教学微课、学习视频、作业考试、成员管理、成绩统计等。
第三阶段:完成课程手机端云课堂的制作,将课程信息化教学应用于实践。
3 《机织工程》信息化教学实践
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该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主要依托课程平台,借助信息资源,实现三步走战略。
3.1 课前准备
课前学生可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登陆课程平台,领取相关任务单,预先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及相关动画,并完成平台上相关预习作业。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可随时与老师进行线上互动,发表评论或提出问题,老师及时回复并解答。这种线上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老师及时检查及统计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课件、视频等的观看人数,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预习进度,适时安排及调整课堂教学。
3.2 课中实施
以任务为驱动,进行情境式教学,对于理实一体课程,我们因地制宜,将教学地点安排在实训教室,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同学之间的分工,不仅可以让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同学之间的协作,更是为大家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梁,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可以让大家的成绩趋于集中,帮助小部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赶上大家的步伐,共同进步。任务完成后,先小组自评,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对团队贡献的多少;再进行组间互评,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短处;最后由老师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点评,帮助学生了解问题所在,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3 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可再次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在课程平台上完成相关作业,便于老师总结统计课堂学习情况,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兴趣,选择不同难度及领域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巩固学习知识,开阔自身眼界,提高学习素养。
《机织工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既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一场教学方法的革命[4]。截止目前,已建设有900多个教学素材,将近30个微课程及一个MOOC课程,为教与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机织工程》课程改革,以提升人才质量为目标,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信息资源整合重组,颠覆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另一影响是大大拓宽了受众人群,从单一学生衍生至企业员工,社会人士等,任何有兴趣的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成栋.《机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丝绸,2010(4):38-39.
[2] 熊佳慧.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课程建设,2017(1):83-85.
[3] 费燕娜,于勤,倪春锋.《织物结构与设计》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6(7):84-85.
[4] 孙洁.《机织工程》课程讨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J].教科园地,2015(7):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