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心衰方治疗阳虚水泛型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2018-01-26曹荣锋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6期

曹荣锋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心衰方治疗阳虚水泛型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阳虚水泛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31例为观察对象,自拟心衰方治疗,另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阳虚水泛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31例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93.5%,高于对照组的70.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疗效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阳虚水泛型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使用自拟心衰方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心衰方; 阳虚水泛型; 难治性心力衰竭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169-03

阳虚水泛证是中医证候名,正常机体水液代谢依赖阳气温运气化,若脾阳不足,则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去正常的职能,若肾阳不足,则机体水液的蒸腾汽化功能减退,导致机体水液运行出现障碍,在体内蓄积,致使在脏腑与躯体之间泛滥,成为水肿、痰饮等证[1-2]。难治性心力衰竭是在患病后,使用强心苷、利尿剂、ACEI等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仍然存在,未发生任何改善的心力衰竭[3]。该病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预后较差。为寻找阳虚水泛型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式,本研究以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使用自拟心衰方治疗,另选取同期相同病症患者为对照,进行常规治疗,现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阳虚水泛证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31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45~84岁,平均(61.1±2.3)岁,病程1~30年,平均(16.1±1.9)年,冠心病15例,肺心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心肌病2例。另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阳虚水泛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31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44~83岁,平均(60.9±2.1)岁,病程1~29年,平均(16.0±1.7)年,冠心病14例,肺心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心肌病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均为Ⅳ级,均符合文献[4-5]《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阳虚水泛证诊断标准,中医辩证为阳虚水泛型,患者临床表现主症为心悸气喘或不得卧,咯吐泡沫痰,面肢浮肿,畏寒肢冷;次症为烦躁出汗,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胸水腹水。舌脉表现为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难以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患有严重高血压、血液病、恶性肿瘤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过敏体质患者,精神异常或不愿合作的患者。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研究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在治疗期间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饮食低盐,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制剂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通过静脉使用扩冠、利尿、强心药物治疗。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自拟心衰方治疗,自拟方药物组成为制附子10 g,茯苓50 g,白术50 g,葶苈子30 g,生姜9 g,黄芪50 g,车前子30 g,泽泻20 g,桂枝15 g,猪苓20 g,炙甘草10 g,党参30 g,当归10 g,厚朴10 g,苍术10 g,益母草20 g。水煎后取300 ml汁液,口服,每日分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即1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心衰疗效评定采用Lee氏心衰计分方法,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75%,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7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总有效=显效+有效。

心功能评价使用NYHA分级方法,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心衰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或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而未达到1级,临床的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的心功能进步1级,但未达到2级,临床的症状、体征、各项检查结果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死亡的情况。总有效=显效+有效。

中医证侯疗效评定分成无、轻、中、重4级,主症分别计0、2、4、6分,次症分别计0、1、2、3分。显效: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减少70%以上;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观察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侯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endprint

3 讨论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临床中常见病,简称心衰,是心脏因为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导致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静脉回心血量不能充分排出心脏,造成了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不能满足器官和组织代谢的需要,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该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6]。临床认为,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7]。对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主要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为主要目的。但难治性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终末阶段,该阶段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在此阶段,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良。

西医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初始的心肌受到损害,心脏负荷过度有关,因此,在治疗中,使用药物主要以减轻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心排出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等,也可实施人工心脏起搏术、心脏移植术等,同时在治疗中配合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及合理饮食等,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在中医学中,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部位在心,但与肺、肾、脾、肝等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8],其病机是本虚邪实,虚实交杂,从而导致先天不足,或其他病引发,或因君主自病,心体受到损伤而导致发病[9]。心属火,是阳中之阳,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心阳的温煦,当心阳不足,跳动无力,则会导致血行缓慢,瘀水互结[10]。因此,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要以活血利水、益气助阳为原则。

难治性心力衰竭作为心力衰竭的终末期,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喘症”“水肿”等范畴,病机是气虚和阳虚并重,而心阳气虚不能止水,水气上凌于心,进而使患者的循环出现障碍、功能失调,表现出临床症状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而随着患者机体脏器肺、肾、脾、肝等功能的失调,造成了体内的水饮内停、血瘀痰浊,因此,患者肢体出现浮肿、小便短少、胸水腹水等症状[11-12]。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痰饮、瘀血,因此,临床治疗的原则是利水消肿,益气温阳。

为观察自拟心衰方治疗阳虚水泛型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以在笔者所在医院使用自拟心衰方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另选取同期使用常规方式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得出的结果显示,使用自拟心衰方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常规治疗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情况优于常规治疗患者,与常规治疗方式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方中的制附子有温心、肾之阳而利尿、抗心肌缺血的功效;茯苓有甘淡渗利的功效,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白术有健脾燥湿、助脾运化的功效;葶苈子有泻肺利水、平喘的功效;生姜有兴奋的作用;黄芪有增加机体免疫、强心、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车前子有利水通淋、清热化痰等功效;泽泻有利水、渗湿、泄热,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功效;桂枝有散寒解表、通阳化气的功效,对心悸、小便不利等症起效;猪苓有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的作用;炙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党参有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等功效;当归有补血活血的功效;厚朴有温中、下气、燥湿、消痰的功效;苍术有治疗湿盛困脾、痰饮水肿的作用;益母草有活血、利尿消肿的功效。上述诸药合用,达到了强心、利尿,改善了缺血心肌的血氧供求,对机体的血液循环起到了促进作用,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了机体免疫功能,进而临床效果显著,达到了改善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提高作用。

综上所述,在阳虚泛水型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使用自拟心衰方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心功能,从而延缓病情的发展,具有在临床中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天明,刘存根,夏伟知,等.真武汤合参麦注射液治疗阳虚水泛型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82-83.

[2]周冬青,高书荣.真武汤加味结合常规疗法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10):34-36.

[3]刘晶.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水泛型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2):35-36.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4-175.

[5]郑筱芡.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8-84.

[6]杨寶元,任秀英,杨阳,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153-1154.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8]张良登,王阶,姚魁武,等.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864-869.

[9]陈怿,童华生,江东新,等.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4,22(8):757-761.

[10]吴伟,刘勇,赵英强,等.心衰作为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探究[J].中医杂志,2013,54(10):891-892.

[11]戎靖枫,周华,史文静,等.益气温阳法结合西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7):35-37.

[12]郑立强,周相娟.温阳利水法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8):874-876.

(收稿日期:2017-0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