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慢性鼻炎的效果观察
2018-01-26周渲芸
周渲芸
【摘要】 目的:探讨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行马丹阳十二穴加减针灸治疗,同期配合拔火罐和红外线,对照组25例,单纯以红外线联合拔火罐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鼻塞、流涕、头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试验组治愈11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9例。试验组治愈率(44.0%)高于对照组(12.0%),治疗总有效率(92.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慢性鼻炎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塞、鼻涕等症,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慢性鼻炎; 马丹阳十二穴; 加减治疗;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4.0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4-0057-02
祖国传统中医学称慢性鼻炎为“鼻窒”或“鼻鼽”,以双侧鼻窍交替堵塞、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为主要症状,主要病因为肺、脾、肾虚损,功能失调,外感风寒,邪气侵袭鼻窍,而正气不足,无力驱邪[1]。《内经》指出,“肺开窍于鼻”,但人体是一个动态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平衡体,故不應将鼻病全部当责于肺,而应整体辨证,以求根本[2]。“六经气化”学说是《伤寒论》重要学说,基于传统中医的理论特点而生,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3]。笔者近年以此为据,采用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慢性鼻炎取得良好效果,现对此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1.1±5.8)岁;病程(2.5±0.6)年。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30.8±6.0)岁;病程(2.6±0.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病症诊断符合《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关于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相关标准;(2)停用鼻腔药物48 h以上;(3)配合度高,依从性良好;(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2)耳鼻喉既往病史;(3)合并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4)鼻甲肥大,中隔明显偏曲;(5)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6)后鼻孔堵塞,鼻咽部新生[4]。
1.3 方法
1.3.1 试验组 行马丹阳十二穴加减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环跳、阳陵、通里、列缺。穴位加减:头面部取穴迎香、印堂、太阳、百会;外感加风池、大椎、外关、肺俞;肾虚加肾俞、关元俞、悬钟;脾虚加脾俞、胃俞。针具根据腧穴具体位置、病情虚实、患者形体选用适当规格。针灸前,常规手消毒、针具消毒、腧穴局部皮肤消毒,患者取适当体位。进针时,根据腧穴位置及肌肉厚度选择合适的进针手法和进针角度,深度以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并出现传导现象,术者手下有沉紧感为宜。留针15~20 min后常规出针,无菌棉球轻压针孔周围皮肤预防出血,1次/d,疗程10 d。穴位针灸治疗期间,以红外线理疗灯照射患者鼻面部,灯照距离根据患者耐受而定,20 min/次,1~2次/d。同时,取大椎穴拔火罐,10~15 min/次,1次/d,疗程10 d。
1.3.2 对照组 患者单纯以红外线联合拔火罐进行治疗,红外线照射和拔火罐方法与试验组一致,疗程10 d。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鼻塞、流涕、头痛症状的改善情况。参考中华医学会鼻窦炎内窥镜手术疗效判定标准评价患者黏膜充血和黏膜肿胀的程度。鼻塞:(1)0分,无症状;(2)2分,晨起或晚间鼻塞;(3)4分,间歇性鼻塞≤6 h/d;(4)6分,持续性鼻塞>6 h/d。流涕:(1)0分,无症状;(2)2分,晨起或晚间流涕,量少;(3)4分,间歇性流涕≤6 h/d,量多;(4)6分,持续性流涕>6 h/d,量多色绿。头痛:(1)0分,无症状;(2)2分,偶有发作,症状轻微;(3)4分,间歇性头痛≥3次/d,痛感明显;(4)6分,持续性头痛,或不可耐受疼痛。黏膜充血:(1)0分,无症状;(2)1分,轻度充血,黏膜淡红;(3)2分,中度充血,黏膜潮红;(4)3分,重度充血,黏膜鲜红。黏膜肿胀:(1)0分,无症状;(2)1分,轻度肿胀;(3)2分,中度肿胀;(4)3分,重度肿胀。患者总得分等于各项指标得分之和。本研究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文献[5]拟定,治愈:患者症状消失,治疗后得分0分或比治疗前下降>95%,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显效: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70%~95%;有效:患者症状减轻,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30%~69%;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30%。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试验组治愈率(44.0%)和治疗总有效率(92.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3 讨论
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的运气七篇大论,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六气与三阴三阳互为标本[6]。后世医家《内经》在此基础上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六经气化学说始创于清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以天人相应理论和《素问》《内经》中相关的气化学说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他们指出,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风气、湿气、燥气内合五脏六腑,外统身之皮毛。六气应三阴三阳,运与天体之中,外邪中人,病多先发于太阳者,但亦有六经直中[7]。从总体来讲,气化学说对“六经”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六经涵盖脏腑经络、五体九窍,可反应疾病演变规律;(2)太阳、阳明、 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均以经络为依据,以其直接所属脏腑为核心,联系气血精津液;(3)六气出于脏腑,本气根于脏腑[8]。endprint
六经气化理论辩证的实质是以六经主证、脏腑经络、五体九窍定病位,以六淫气化结合外邪定性[8]。其中,太阴经内部所主大腹,形层肢末,脏腑肺主官窍鼻,经络手太阴。而太阴主濕,无湿气则太阴之土无生化之能,阴盛阳则寒湿停聚、内困脾阳[9]。归属太阴经的疾病多为虚寒病,但未至三阴阶段,气化未伤,故针灸治疗以“温扶中阳、运化寒湿”为原则,取穴足三里、脾俞等[10]。马丹阳十二穴为中医学常用十二个穴位,最早载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后至明初编成《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素有“治病如申领,混入汤泼雪”之诀称[11]。实践证实,针入天星十二穴肌肤后,针与身体接触瞬间会产生交融生化的力量,确如汤泼雪,这股力量即中医学所谓的“气”,即经络学说实质[12]。本次临床研究基于六经气化理论予以慢性鼻炎患者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治愈率(44.0%)和治疗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经络就可以治疗六经气化失司,以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慢性鼻炎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塞、鼻涕等症,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尹璐.应用针灸疗法联合自制苍耳膏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2):79-80.
[2]邓海珊,徐凤宜.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3):114-115.
[3]付杰娜,张卫丹,李华.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小儿慢性鼻炎20例[J].中医研究,2015,28(8):52-53.
[4]谷淑静.中医治疗耳鼻咽喉科慢性疾病8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98.
[5]张景辰.马丹阳十二穴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体会[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9(30):180,187.
[6]曾科学,盖娟娟.试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实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6):190-191.
[7]叶永铭,田楠,汪玉娇.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1035-1037.
[8]王荣华,夏德尧,陈程,等.鼻炎穴针刺配合背俞穴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医研究,2016,29(14):1997-1998.
[9]杨必安,王兆,黄作阵.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的针灸应用探索[J].世界中医药,2016,11(5):861-864.
[10]罗翠文,徐福平.杨志敏临床辨治运用“一气周流”理论经验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4,20(9):16-17.
[11]石磊,曲中源,任晓楠.慢性鼻炎的中医保健及调理[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7):11-12.
[12]曲中源,石磊,杨雪.慢性鼻炎的中医治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7):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