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补贴政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2018-01-26宁仁聪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种粮安徽省补贴

刘 敏 宁仁聪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反映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民收入也充分反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自2002年开始,我省在天长市、来安县进行粮食补贴试点改革,至2003年向全省全面推广至今,粮食补贴政策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粮食补贴政策体系也更加完善。至此,粮食补贴政策已成为提高我省粮食产量、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省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我省城市居民收入增速要远大于农民收入,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进而导致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军转移到城市,农村的荒地逐年增多。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而我省农业现代化处于较低水平,农业机械化亟待提高。虽然我省粮食补贴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安徽省粮食补贴财政政策与粮食产量的相关影响的研究,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我省的粮食补贴政策。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优化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国外对于粮食补贴财政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接支付 (Alexander Gohin,2006;Paolo Sckokal and Daniele Moro,2006;Paolo Sckokal and Jesus Anton,2005)[1~3],而国内对于粮食补贴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直接补贴上,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专家学者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研究结论。邓小华(2004)、王金晖等(2007)等,认为粮食直补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4]。按播种面积补贴标准或者是按计税面积标准补贴,都不会对粮食产量产生较大影响,(王姣、肖海峰2006)[5]。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关心程度要远大于政策本身(李瑞锋、肖海峰2006)[6]。陈薇(2006)、朱红根等(2007)对于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的研究,是通过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分析认为粮食直补政策与农民种植积极性和增加种粮面积有着正向关系[7]。补贴水平较低,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净收益的作用不大,梁世夫(2005)、李鹏和谭向勇(2006)[8~9]。杨云(2005)认为农资价格提高是农民生产投入增加的主导原因,种粮面积扩大和农民收入增加受粮食直补政策的影响较小[10]。司晓杰(2009)分析了提高粮食产量与农民种粮收入的协同效应[11]。对于粮食产量提高和农民收入提高方面,粮食直补政策更有效果(韩喜平等2007)[12]。

二、粮食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

(一)粮食直接补贴

粮食直接补贴是指对种粮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资金补贴。由于财政补贴金额可以直接且全部作用于农民,而且简化了补贴发放的步骤流程,不仅加快了补贴金额落实到农民手中的速度,而且提高了政府的资金利用率。到目前政府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可以细分为良种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通常情况下,将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并称为专项生产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并称为综合收入补贴。

(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

1、粮食安全理论

农业生产是安邦立国的根本,农民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上,人民的温饱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只有百姓吃得饱饭,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粮食关系到“三农”问题,这不仅仅是百姓每日活的基本必须产品,很多粮食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粮食产业链上游关系着上亿农民的生计问题,下游产业包括粮食加工企业、工业发展加工企业、农产品对外出口企业。从产业链上游至产业链下游的各个环节,都关系着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共安全,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部分[13]。如今,国际间的贸易日益频繁,国家间的粮食交易逐渐增多。所以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会影响到其他国家。若从政治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粮食贸易手段来制裁另一个国家,其作用效果是残酷并十分有效。

2、农业的弱质性理论

传统农业的弱质性是普遍存在的,这也使得各个国家对此强烈关注。农业弱质性表现在:第一,传统的农业将会面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首先,农业本身的自然属性,即便通过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如今对于农业高科技的应用,仍然不能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由于农产品的产品属性问题,当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时,农产品价格会发生剧烈的波动。而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供求变化对市场不能及时传递给农民,导致过量或不足的农产品供应将引起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第二,比较效益低。第一产业发展较早,但是相对于的第二、三产业来说,其投入收益较小,这就导致了人们从第一产业想其他产业转移的现象,直接导致农业发展减缓。

3、农业多功能性和正外部性理论

农业的多功能性其内涵是指农业在生产时的产品生产功能,还包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功能,例如,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自然环境和保存农耕文化等[14]。农业多功能性的提法最早来自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曾在WTO关于农产品贸易谈判中引起过关注,如今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以及文化传承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慢慢的接受了这一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更要不断的加深对与农业多功能性的理解。不仅能稳定社会的发展,还能指导人们制定出适合不同时期、环境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农业能够带来的正外部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保养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物种多样性、保持社会安定等,但是传统农业在没有国家和政策的支持保护下,仅依靠自由市场来进行调节是很难充分发挥这些效应。因此,必须要通过国家政府对于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给予农业生产者相应的经济补助,不断的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4、工业反哺农业理论

在国家的发展历程,要经过经济低收入阶段,为了继续发展,通常是会对农业增收各种赋税,以此来筹集资金进行国家工业发展。这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正常的现象。但当国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国家的政策导向就会开始偏向于农业发展。因为工业是强国之基,而农业是立国之本。在一定时期内,将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压力施加于农业,能给工业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时期。但是长期的压迫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发展萎缩,直接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所以,随着工业化发展,要逐渐的将财政压力由农业转移到工业上,由于农业发展的特殊属性,还要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一般来说,国家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于农业补贴的力度越大,即工业反哺农业程度越高[15]。

三、粮食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粮食产量不仅会受到如天气、洪涝等自然因素外,还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播种的土地、投入的生产资本、使用的种植技术以及投入的劳动量等。虽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能够随着粮食补贴政策有所提高,但是年度间的粮食播种面积的波动率较小,因此为了方便研究,在模型中假设播种的土地面积不变。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粮食产量增加,但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需要一定时间的推广和实施,因此技术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提高,故假定使用的种植技术因素也是不变。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是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故粮食生产函数可定义为Q=f(L,K)[16]。

(一)生产补贴与粮食产量

图1 生产补贴的产量效应分析

如图1所示,将资本(K)和劳动(L)按照相应的比例投入,可以得到两条粮食生产的等成本曲线为C1、C2,有等产量曲线为 Q1、Q2,其中,两个最优配置点为E1、E2,若劳动的单位价格为PL、资本的单位价格为PK,当资本的投入量不发生变化时,等成本曲线C1的方程为:

由上述方程变换可得粮食生产的等成本曲线的斜率K1=-PL/PK

假设农民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当政府实施粮食补贴政策时,就不会使外出务工农民大量返乡,所以劳动投入量就不会发生改变[14];假设每单位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率为S,那么,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改变为(PK-S),则方程(1)变为

在补贴的条件下,初始等成本曲线C1变化为 C2,其斜率由 K1变为 k2=-PL/(Pk-S),且PK>PK-S,显然K2的绝对值比K1的绝对值大,由于进行农业补贴后劳动的投入量不发生变化,故两等成本曲线相交于横轴的(L1,0)点。等成本曲线C1、C2分别与等产量 Q1、Q2相交于 E1、E2,很显然,通过政府补贴后使得粮食产量增加。

(二)收入补贴与粮食产量

图2 收入补贴的产量效应分析

综合收入补贴是指政府将补贴资金直接支付给农民,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政府以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名义讲补贴金直接发放给农民,任由农民使用,所以这部分收入也是农民的收入。

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来看,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生产属性,同时还具有消费属性,用于购买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农机具等,也可以将多余的资金储存在银行,为了方便研究,假设农民为一个理性的经纪人,即将所有的收入都投资于农业生产中。如图2所示。由于收入补贴不会对资本(K)和劳动(L)产生任何影响,因此,粮食产量的等成本曲线的斜率不会随着补贴发生改变。若政府投入的收入补贴总额为ΔC,生产总成本将会随之增加,变为C1+ΔC=C3,则等成本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C1向上平移至C3。此时,与等产量曲线交于最优配置点E3,很明显E3的粮食产量比E1点没有实行收入补贴大,故得出结论,收入补贴能够促进粮食产量增加。

四、安徽省粮食补贴政策的实证分析

(一)方法与数据

1、研究方法。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安徽省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是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变量),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灰色关联分析反映了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关系程度。灰色关联分析在本质上是对因素(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确定子因素(变量)对母因素(变量)的影响程度。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于样本量和样本分布的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方法简洁。在物理、化学、经济等各个领域的运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故此,本文使用该方法对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设有m个时间序列:

上式中,时间序列{Xm(0)(t)}为m个子序列,即m个因素(变量),各因素(变量)序列长度为M。另设{X(0)0(t)},t=1,2,…N为母序列[17]。关联度是子序列与母序列关联性大小,首先对初值进行简单的处理,使其无量纲化。灰色关联系数:

2、数据来源。由于自2015年开始,安徽省农业三项补贴合并改革试点,即“三合一”试点工作。本文研究2007—2014年安徽省粮食补贴政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省财政厅网站和安徽省农业信息网搜集整理。详见表1与表2。

表1 单位:万吨 万公顷 元

表2 单位:亿元

3、指标选取。在研究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农业经济影响效果,选用如下指标:

粮食总产量: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投入的综合要素所生产的粮食总产量。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指当年农民用于粮食农作物生产的土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反映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间接的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总收入在扣除一定的支出之后的平均收入。

粮食直接补贴额:为了更好的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府把原来对农民在购销过程中的间接补贴改变为直接补贴。

农资综合直接补贴额:是指政府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实行的一种直接补贴制度。政府对于农民在粮食种植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然后给予补贴。

良种补贴额:国家对于农民使用质高价贵的优良品种时,而给予的补贴政策。在减轻农民支出的同时,提高我国粮食质量,增加粮食产量,提升我国粮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农机具购置补贴额:在购置、更新农业生产时所需的农机具所获得的补贴,主要对象包括,农民个人(组织)、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8]。

(二)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农业经济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

1、关联度计算

本文利用2007—2014年安徽省各项粮食财政补贴额与我省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关联度分析。设定子因素为直接补贴额(X1)、农资综合直接补贴额(X2)、良种补贴额(X3)和农机购置补贴额(X4),母因素主要有安徽省粮食总产量(Y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Y2)、农民人均纯收入(Y3)。

表3 粮食总产量与不同粮食财政补贴的关联系数

表4 粮食播种面积与不同粮食财政补贴的关联系数

表5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不同粮食财政补贴的关联系数

由表3、4、5可以得到各项粮食财政补贴额对粮食增产、粮食播种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对其进一步处理得到如下灰色关联度矩阵。

2、关联度矩阵结果分析

(1)从灰色关联矩阵来看

r31<r11<r21(0.916131489<0.985974967<0.990056009),粮食直补政策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在提高种植积极性上效果最优。且由数据可知三项的作用都很明显,关联度为 0.916131489、0.985974967和0.990056009,证明了我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2)从矩阵第二列数据

r12≈r22≈r32(0.958714549≈0.94617608≈0.94732134)可以看出,各项数据较大且近似,说明了我省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中的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

(3)从矩阵第三列数据r23<r13<r33可以看出,粮食补贴政策中的农机购置补贴效果明显,对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效果要高于其他两项。

(4)从矩阵第一行数据可以看出r12>r13,我省的良种补贴相对于农机购置补贴更有利于增加粮食总产量,主要原因是我省对于农机购置补贴的金额相对较少。农机购置补贴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此可以看出我省的农机购置补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粮食机械化生产。

(5)从矩阵三行数据可以看出,粮食直补效果最优,即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收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方面效果最好(r11>r12>r14>r13,r21>r22>r23>r24,r31>r32>r33>r34),综合比较可以发现农机购置补贴在各项补贴政策效果最低。总体来看,综合收入补贴要优于生产性专项补贴,有利于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及农民收入的提高,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五、主要研究结论、建议

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得出了安徽省的粮食财政补贴政策的确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相比而言,综合性收入补贴要优于生产性专项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要明显弱于其他三项补贴,其主要原因在于补贴金额不足。

安徽省粮食补贴政策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资金明显投入不足,粮食补贴力度较小。故为了提高安徽省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提高粮食补贴水平,以进一步加强安徽省粮食补贴的作用。而具体实施可有如下几个方面加大补贴力度:

(一)安徽省要增加每年的补贴总量。各项补贴资金的不足必然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并且要合理的分配各项补贴比例,所以建议安徽省今后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总额。

(二)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益。在不断增加粮食补贴总量的同时要有效的使用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政府加强我省粮食补贴资金管理体制,加强监管、监督,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补贴标准需适时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每年都在变化,所以农资价格补贴要与市场紧密相连,与时俱进。

[1]Alexander Gohin.AssessingCAP Reform:Sensitivityof Modeling Decoupled Polici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Vol.57:415~440

[2]Aude Ridier and Florence Jacquet.Decoupling Direct Payment sand the Dynamics of Decisions under Price Risk in Cattle Farms,Journal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Vol.53:549~565

[3]PaoloSckoka and Jesus Anton.The Degree of Decoupling of Area Payments for Arable Crops in the European Un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87:1220~1228

[4]邓小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以安徽省来安县、天长市粮食补贴改革试点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4(5):65-66

[5]王 姣,肖海峰.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8-9

[6]肖海峰,李瑞峰,王 姣.农民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评价与期望—基于河南、辽宁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3):18-22+43

[7]陈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与改革探讨—对河北省粮食直补试点县的个案分析[J].农业经济,2006(8):13-14

[8]梁世夫.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4):5-6

[9]李鹏,谭向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1):47-48

[10]杨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 [J].农业技术经济,2005(2):10-12

[11]司晓杰.粮食补贴政策的协同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11):15-17

[12]韩喜平.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3):81-82

[13]王学真,公茂刚.粮食安全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6(11):70-72

[14]刘焱序,彭建.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12):5-7

[15]钱方明.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与路径:基于嘉兴经验的理论分[J].农业经济问题,2009(04):15-17

[16]臧文如,傅新红.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效果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86-87

[17]刘思峰,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四版)[M].科学出版社,2008

[18]朱福守,蒋和平.我国农业“四项补贴”政策回顾与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0):4-7

猜你喜欢

种粮安徽省补贴
成长相册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画画就如种粮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