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经济“互联网+”发展模式探究

2017-03-11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产品互联网+农村

李 雄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迅猛发展,特别是当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传递变成即时性和可视化。互联网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交织平台,深入到政务、经济、教育、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来源。2015年国务院40号文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并定义“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传统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模式,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农村与互联网的结合,成为互联网发展下一个关键点。“互联网+农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趋势。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农村”的新思维,将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特点

我国农村具有人口基数大、人口分散、人口教育程度不高、外出务工人员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特点,相对于城市发达的市场经济,农村经济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农村市场总体规模大,但相对分散,整体购买力不强

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构成了市场的三要素。农村人口总体基数大,市场规模巨大,但由于农村人口分布分散,整个农村市场无法形成地理上高效的统一市场,市场中个体处于分散状态。同时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人均消费支出9223元,相对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人均消费支出21392元而言,农村整体购买力差距较大,购买需求主要集中于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

(二)市场组织形式落后,效率不高

由于农村交通的不便利,很多农村市场仍停留在传统的乡镇特定时间“集贸市场”的贸易组织形式,市场存在“空窗期”。在非“集市”时段,商品交易处于“停滞”状态,商品流通性差。市场经营方式落后,专业水平低,难以有效组织农产品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市场主体多属个体商户和无固定店铺的小商贩。经营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多数经营者经营时限不固定,闲时经商,忙时务农,许多小商贩长期无照经营,监管难度非常大。

(三)伪劣商品盛行

农村市场的管理不规范、各种信息不顺畅、农民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限制以及农民假冒伪劣产品的辨别意识不足等多个因素,导致农村市场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倾销地和重灾区。伪劣商品已深入到食品、药品、家用电器、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产品,极大伤害农村消费者。伪劣商品的盛行改变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态度,农村消费者普遍对农村个体户和小商贩的产生不信任感,对于大宗昂贵商品,一般采取进城到正规商场购买方式。

(四)农产品生产与需求脱节

单个乡镇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农村信息的闭塞和交通的不便,不利于农民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也不利于农产品的外销。农业生产大多采取分散式决策,分散式经营模式,带有一定盲目性和滞后性,农产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同时农产品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大多数生产者无力建造仓库储存产品,更无力进行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农产品容易积压,甚至变质。这种小生产方式与大市场需求脱节,导致粮食的丰收并不能实际提高农民收入,“谷贱务农”现象时有发生[1]。

(五)基础设施不足,与外界交流力度不够

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外界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流远不及城市频繁。商品的流通大部分是城市手工业品和日常工作业用品往农村输入,偏远农村的农产品向城市输出较少。乡镇工业非常稀少,主要集中于资源领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电力、网络、交通、能源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基本的电力供应都难以保障。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信息和商品流通不畅。

二、农村经济的“互联网+”优势

鉴于农村经济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引入先进的“互联网+农村”思维模式,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于2017年8月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占26.7%,规模为2.01亿。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较快,尤其是手机上网成为农村网民的首选上网方式,互联网在农村的广泛应用,极大改变农村的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随着国家的“宽带中国”、“宽带村通”、“村村通”以及“三网融合”等一系列政策和系统工程的大力开展实施,互联网与农村结合更加紧密,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爆发巨大优势。

(一)市场的联结性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互联性,将地理位置处于不同的个体,联结在一起。联结性成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商业关系形态。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智能手机的平价化和4G技术发展,将有效改变过去以乡镇集市为中心,各村连接乡镇的分布式农村市场,形成一个虚拟的即时在线广阔农村市场。商户、商品与农村消费者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在市场环境中体现为“去中间商”的新商业规则,缩短了商品到达农村消费者手上的时间,降低商品交易成本和交易价格。

(二)商品价格调节性

互联网的应用丰富了农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渠道,双方更清楚了解商品价格和需求等信息,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格局,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了价格欺诈的可能性。互联网将农村市场接入到全国统一的市场,更有利于整体价格的调节,很多商品会变成线下与线上的结合,价格同步。公开商品的价格信息有利于农民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热点,有组织地有计划的做好的农产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性,集中优势生产市场需求较大的适销对路农副产品。

(三)交易的即时性和竞争性

移动互联网能保证农村市场即时在线,农村消费者不需要等到特定的集市日进行交易,市场响应速度快,交易具有直接性,降低了商品的储存时间,加速流通时间。互联网同时也拓宽了农村市场,市场出现更多的农副产品的提供者,市场的竞争性不断加剧,行业总体平均利润不断下降,产品间的价格差异不断缩小,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替代性强。农副产品生产者不仅需要以质量取胜,还要求以服务取胜,客户的体验成为“互联网+”中农村市场重要特征之一。

三、“互联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用

农村市场巨大潜力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广大机遇,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充当农村市场的开拓者,积极探讨农村电子商务模式,阿里计划3-5年内投资100亿元,覆盖县域及农村人口9.5亿 (占全国70%),而京东则招募和签约数万乡村推广员,并完成了500家县级服务中心的建设,初步达成占领农村电商市场的目标。但要实现农村经济的“互联网+”发展模式,除了提供平价优质商品进农村的“下行管道”,还需要提供农产品的外销的“上行管道”。“互联网+”在农村经济各领域发展中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互联网+”与农村个体户市场

农村个体户是当前农村市场中的主力军,是农村商品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子商务开展和大型超市进入农村市场,传统的农村个体户的熟人交易和坐以待客的被动经营模式受到很大冲击。激烈市场竞争要求农村个体户需高效的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O2O(Online To Offline)和 C2C(Customer To Customer)等互联网业务。互联网扩大了个体户进货渠道来源,同时,也扩大了个体户的销售范围,带来更多的顾客。个体户根据顾客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特点,进购适合农村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商品,并改变经营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个体经营者还需及时收集顾客消费信息,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利用丰富的本地优势和熟人网络,综合运用现代营销技巧,主动提升自身服务。个体户要求熟练掌握如淘宝客户端、支付宝等互联网APP的使用,线上经营与实体店经营相结合,提供例如送货上门、私人定制等个化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和自身实体店的优势。

(二)“互联网+”与农村流通市场

随着国家的“村村通水泥路”的政策深入,农村基本上完成了乡村道路改造,很多家庭都拥有摩托车、面包车和轿车等交通工具,为农村流通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滴滴拼车、滴滴打车等互联网应用能快速整合农村的交通资源,有效地利用农村个人闲置交通工具,方便农村人口出行和商品的流通,改变过去以个体户经营的汽车单一出行方式。农村流通市场的活跃和农村水泥路的建设,有利于农村快递物流业务的开展。农村的流通业并不是城市快递业务的复制,而是重点依托农产品、农村工业品以及其农村内部流通商品,真正实现工业顺利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格局[2]。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多的镇中心或村中心,利用自身房屋作为仓库和店铺,创办快递代理点,提供收和发快递业务,打通农村物流链上“最后一里路”。

(三)“互联网+”与农村农产品市场

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畅通农民手中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互联网+农业”是国家农村发展战略和未来农业发展新趋势。通过互联网,拓展农村农产品市场范围。农民除了种植常规农作物外,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和饲养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和家畜。对于明星产品和特色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创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化运作结合地方特色产品创建品牌名字,进驻电子商务平台,以专业的第三方主体进行运营,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标准化运作,统一采购、包装、配送、宣传及售后等专业化运作[3]。农产品公司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打造从线下到线上电商平台,依靠批发市场而形成的流通数据及会员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产销信息的精准化推送。

(四)“互联网+”与农村旅游市场

农村由于污染少、空气好、自然环境优美等特点,成为忙碌的城市人理想度假去处,旅游成为农村重要的副业之一。开发农村的旅游资源,以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乡村文化等为旅游产品,合理规划设计乡村特色组合产品[4],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众多农民收入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农村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联网营销、管理和宣传。如开发综合的宣传网站和APP,为农村的旅游宣传和酒店美食等预定提供数字化服务,还可利用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大数据分析和聚集农村分散旅游信息,盘活闲置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提供更符合消费者喜好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创建独具特色的“互联网小镇”和“智慧旅游乡村”。

(五)“互联网+”与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在一些离城市较近以及人口较多的乡镇有少量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总体上不发达。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另一个最主要特点是改变农村消费者的支付方式和理财方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移动支付APP的应用,更便利农村消费者,降低交易成本和缩短交易时间。电子货币的应用是电子商务和其他行业能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一些互联网企业针对农村市场特点,开始开发有针对农村的金融产品,如阿里巴巴的互联网小额贷款产品“旺农贷”,京东金融发布包括农资信贷和农产品信贷的“京农贷”等[5]。农村金融市场的互联网运作,解决了农村金融场景破碎、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释放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

(六)“互联网+”与农民个人创业

互联网对于农村经济,不只是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农民发家致富的思维模式。它缩短了城乡之间的信息获取的差距,也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互联网的农产品直销平台和O2O平台等各种平台为有能力和自身特长的农民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农民工在家自主创业,既不耽误农活,同时又可以发展副业。政府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农村创业环境,使得在外务工多年的农民工可以将经验,技术和对互联网的应用带入农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农民在发展空间大的农村种植、农村快递、农村餐饮、农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行业,根据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多元化发展[6]。

四、总结

在“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就迅猛地与各行业实践结合,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尽管“互联网+农村”还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但“互联网+”与农村市场的融合,将会成为互联网发展下一个热点。“互联网+”将在促进农村个体经济、农产品经济、农村旅游、农村交通、农村金融、农村电子商务等诸多领域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通过丰富的互联网平台和应用,打破城乡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实现城乡信息无差别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有能力、有特长和有思想的劳动力提供发展和创业的平台,留住适龄劳动力人口在农村,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建设新型现代化和智慧型农村。

[1]马晓河,王为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4(8):15-16.

[2]严圣艳,许安心.我国“互联网+农村流通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思路[J].经济纵横.2016(1):91.

[3]阳帆.浅谈农产品互联网发展模式分析[J].消费导刊.2016(11):295.

[4]叶森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326-327.

[5]阙方平.“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J].银行家.2015(170):38-40.

[6]于婧,赵青,成城,王晓然.电子商务背景下农民创业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9):130-131.

猜你喜欢

农产品互联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