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8-01-26郑雪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C语言

郑雪芳,陈 洁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214153)

一、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全社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更加重视。2015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1]混合式教学顺应这一理念,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所谓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2]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

目前,许多学校都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6]我们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程序设计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词法,具备较强的程序编写能力。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有:一是《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高职院校理工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受众面广泛,影响面也很大,但是其教学效果一直颇受争议;二是我院作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微电子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联建单位,《C语言程序设计》是参建课程之一,在资源库建设期间完成的视频、动画、题库等大量的线上资源以及资源库的支撑平台,为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须的条件。

二、《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前期准备

在开展混合式教学之前,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近几年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僵化。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课上都是“满堂灌”,缺乏互动和讨论,老师讲得很辛苦,但效果不理想。(2)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仅满足于课内理论知识的把握,以应付考试为主,课外的上机很少,动手能力差。(3)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16年~2017学年第一学期,在进行了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后,我们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5个平行班中随机选择了1个班级作为试点班,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其余4个班级仍以传统方式组织教学。试点班有41名同学,男生25名,女生16名,将41名同学随机分成13个小组,其中11组为3人,2组是4人,并在每组中选一名学习态度积极的同学为组长。为了这次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在试点班开课之前,与全体同学进行了课程说明,详细介绍了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流程以及课程的评价方式,对线上/线下各环节均提出了学习要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依托国家资源库平台“微知库”开展,开课之前,所有同学都在平台上实名注册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流程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理论教学、课堂上机编程实践、课后巩固拓展学习四个环节,有线上/线下之分。各环节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相辅相成,如图1所示。下面详细介绍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和活动的具体设计。

图1《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流程框架图

1、课前自主学习环节(线上学习)

课前自主学习是课堂理论教学和上机编程实践环节的基础,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对本次课学习内容中的基本概念进行初步的理解和记忆。要求学生在资源库平台上观看视频资料、完成课前练习,鼓励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区的讨论,要求学生将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反馈给组长。反馈的问题可以是视频学习中未听懂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前练习中不会做的题,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教师在课前对各小组反馈的问题进行汇总,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其余问题则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本环节的评价方式以课前练习成绩和组长评价相结合。

2、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线下学习)

课堂理论教学活动在完成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是对线上学习的补充和深化。课堂理论学习活动的组织一般为:首先进行知识点巩固,强化重点和难点,就课前收集的共性的问题带着大家进行互动讨论,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之后是程序训练阶段,教师通过例题讲解相应的编程思路和语法规则,完成例题程序的编写;最后,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编程练习题,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源代码的编写,老师进行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小组成员也可在组内进行编程思路的交流和源代码的互查,为下一环节的上机实践作好准备。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独立编程的能力。本环节的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组内成员互评为辅,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课堂上机编程实践环节(线下学习)

上机编程实践环节中,学生要将理论课堂上已经完成的编写练习题进行调试,并且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国家资源库平台上的“编程练习”。在程序编写和调试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引导,对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地讲解和示范。鼓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自主解决程序编写和调试中出现的问题。上机实践课结束要求学生上传实验报告。上机编程实践是增强学生编写和调试程序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课成绩以教师评价为主,组长评价为辅,主要考核学生上机课的参与度以及上机实验的完成情况。

4、课后巩固拓展学习(线上学习)

课后的复习巩固是保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次课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对各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出明确要求,并将知识结构图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图在资源库平台上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也可通过讨论区对本次课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除此之外,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继续进行线上拓展学习,有疑问依然可以通过线上答疑区咨询老师,老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引导和答疑。通过这种课后巩固拓展学习,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及技能迁移的能力。

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环环相扣,但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度,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份,回收41份,2份答卷有漏答项,因而最终收集到的有效问卷为39份。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混合式教学问卷调查结果示意图

三、《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从“微知库”平台后台调取的数据可以看到,混合式教学实施的第1周~第7周,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良好,课前练习正确率较高。从第8周(学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开始,学习内容难度增大,课前自主学习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部分自觉性较差、习惯于依赖老师课堂面授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出现较多的抱怨和负面情绪,课前学习任务不能很好完成。后期,在老师不断的调整教学设计并不断地激励下,大部分同学恢复学习热情,能够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

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满意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并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模式,他们认为混合式教学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图2(a)~图2(d));超过70%的同学认为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线下课堂教学环节仍是非常重要的(图2(e)~图2(f))。

对教学改革成效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但不少人认为最直接的方式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所提高。试点班采取的评价方式与普通班不同,采用综合成绩进行对比不合适,[7]而期末笔试是统一命题考试的,因此,我们对5个平行班期末笔试的卷面成绩进行了对比,如表1所示。

班级 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60分 [60,80)分 =80分试点班 41 93 34 77.4 14.60% 56.10% 29.30%普通班1 45 89 36 73.2 17.80% 66.64% 15.56%普通班2 42 90 27 71.9 19.10% 57.10% 23.80%普通班3 40 86 18 69.4 23.40% 64.10% 12.50%普通班4 46 91 13.10% 62.99% 23.91%

从考试成绩来看,混合式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一次考试的成绩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回顾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收获体现在: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较大提高。线上,同学们已经习惯有疑问时在讨论区互动交流;课堂上,大多数同学能够更积极的参与小组讨论学习,积极展示自己的编程思路和运行结果。另外,试点班有几位同学在本门课程结束之后又在“微知库”平台、中国大学MOOC网上选修了其他感兴趣的在线课程。

2、学生的编程能力有所增强。线上/线下各个环节相互紧扣,促进了知识的内化,编程练习过程中的算法讨论交流及代码互查提高了学生对于上机实践的兴趣。在混合式教学试点进行到第9周时(半个学期)起,我们发现,相对于平行班,试点班大部分同学在上机实践时可以独立的进行算法设计、代码编写和程序调试,碰到问题时也能够主动交流,编程能力较平行班明显增强。

3、学生的协作能力有明显提高。课堂编程练习、上机编程实践环节均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在组内进行代码互查、算法讨论等交流互助,这些措施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四、结语

一学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活动的衔接设计上没能做到细致的打磨,匹配度不高;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有小部分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的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教学平台也存在不稳定的情况,有时会打不开视频、无法提交作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探索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局面,让学生享受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同时,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促进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50306_22716.shtml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3):1-6.

[3]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4]门路,王祖源等.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关注点——基于MOOC平台的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5(1):53—59.

[5]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20.

[6]杨颖,曹红兵等.基于MOOC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究 [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16—121

[7]汪琼.翻转课堂教学法[EB/OL].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pku-21016?tid=357005#/info

猜你喜欢

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C语言
周金应
标准化护理程序对体外膜肺氧合术患者上机各阶段用时的影响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51单片机C语言入门方法
上机数控“可疑”的高毛利率
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软件编程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探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浅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