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虾混合生态养殖技术
2018-01-26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蔡强陈小宏赵军张飞
■ 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 蔡强 陈小宏 赵军 张飞/文
近年来由于养殖环境恶化、良种不良及养殖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对虾病害严重,生长速度慢,养殖成功率下降,尤其是对虾肝胰腺坏死症、对虾白斑综合症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和对虾细菌病(副溶血性弧菌)的控制力不足,对虾病害已严重困扰了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家都在寻找对虾养殖的出路。本项目通过优质虾苗筛选技术、鱼虾混合生态养殖调控水环境及病害防治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及规范养殖管理,形成鱼虾混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该技术易理解、易操作,推广性强,可以提高对虾养殖成功率及水产品质量,提升养殖效率与水平,能引导湛江大部份虾塘走出困境,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
1.池塘的选择
原有对虾养殖池塘均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择面积3~10亩的池塘较好,水泥扶坡、地膜池或土池均可,水泥扶坡池最佳,正方形或圆形,正方形池的四角呈圆弧形,进水口位于一角,深度1.8~3.0m ,池底部为锅底形,池底由四周向池中心排污网倾斜,倾斜度不应低于10度。中间要设排污区,排污区占总池面积的5~10%,排污管道的直径为200或250。池塘最好可直接纳潮又可排干水晒塘,抽水扬程低,因鱼虾混合生态养殖设计产量不高,换水量较大,较低抽水扬程的池塘抽水电费相对较低。
同时,养殖场必须完善供水、供电、供氧系统,供水保证10天可全场灌满,供电保证每亩1~3KW供电量,备应急发电机组两套。四叶轮水车增氧机每亩1台,每池中央配置一台涌浪式增氧机。配套能满足一般水质监测需要的实验室。
2.主要技术措施
2.1 优质种苗保障技术
运用PCR检测技术对对虾亲本和种苗进行特定病毒检测,用显微镜对鱼苗镜检刺激隐核虫、本尼登虫等,从源头把好防病关;放养前再进行临床检测,死苗不得使用; 种苗出现畸形或空肠空胃时不得使用;必须选择体表干净、附肢齐全、活力好的苗;鱼苗黑身、活力差的不得使用。一般放虾苗20天以上才能放鱼苗,或将虾苗标粗至3cm以上才开展鱼虾混养。鱼类养殖周期一般较长,为了与对虾同步收获,提高经济效益,鱼苗可以用其他池塘先进行标粗,尽量放大规格鱼苗。
2.2 鱼虾混合生态水环境调控技术
采用以下方法对养殖水环境进行调控:一是养殖过程中混养一定数量的黄鳍鲷、多鳞鳝、卵形鲳鲹等弱肉、肉食性鱼类及蓝子鱼、鲻鱼等杂食性鱼类,用以控制对虾病害及调控养殖水环境。二是投放有益活菌制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EM菌等),改变池塘菌相,降解池塘中的有机溶解物。三是投放水质改良剂,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改良池塘水环境,提高池塘中的溶解氧,降解水中有毒的亚硝酸盐、氨氮,促进对虾生长。
2.2.1 鱼虾混合生态养殖
鱼虾混合生态养殖,我们试过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及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种苗易获得且价格相对便宜,其生命力强,养殖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其占主导地位。斑节对虾养殖技术成熟,产品价格高,但养殖风险较南美白对虾大而占次要地位。日本对虾因其昼伏夜出,喜钻沙等特性而一般不与鱼类混养,也有一些养殖户混养少量的鱼类以调控病害与水环境,但不以鱼类产量获取经济效益。
混养的鱼类品种一般选用肉食性鱼类与杂食性鱼类,当然,混养的任何品种都必须考虑综合经济效益。肉食性鱼类用于捕杀病弱虾以直接控制对虾病害发生;杂食性鱼类可以充分利用有机碎屑和对虾残饵,提高虾池饵料利用率,减轻水体有机质存量,净化对虾养殖环境,间接控制对虾病害,保证对虾健康生长。
肉食性鱼类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石斑鱼、尖吻鲈、军曹鱼、美国红鱼等口径大,食性凶猛的鱼类。对健康的南美白对虾也会大量捕杀,混养时会导致南美白对虾成活率低、饵料系数高,但若是在发病虾塘中用这些凶猛鱼控制病害漫延则较为有效。因而混养的鱼类数量不能多,珍珠龙趸是个较好的选择,其具有种苗易获得,生长速度快,售价好,市场需求量大等优点。以虾为主的养殖模式,虾的放苗密度是5~8万尾/亩,珍珠龙趸的混养密度20~40尾/亩,规格体长10~20cm。以鱼为主的养殖模式,虾的放苗密度是1~2万尾/亩,珍珠龙趸的混养密度1000~2000尾/亩,规格体长5~10cm。另一类是卵形鲳鲹、黄鳍鲷等口径较小的鱼类。既有一定的捕杀病死虾能力,而又不会太强去捕杀健康虾,还可摄食有机碎屑和对虾残饵,因而混养的密度可以适当大,甚至可以以鱼类养殖为主,虾类养殖为辅。卵形鲳鲹优点是种苗易获得,生长速度快,市场需求量大。但有三个缺点,一是耐低氧能力较差,混养中当虾只是缺氧轻微浮头时,卵形鲳鲹已全军覆没;缺点二是是由于养殖量大,有时售价较低;缺点三是病害严重,易患刺激隐核虫病等。以虾为主的养殖模式,虾的放苗密度是5~8万尾/亩,卵形鲳鲹的放苗密度是50~100尾/亩,规格是5~10cm;或黄鳍鲷的放苗密度是100~200尾/亩,规格是5~10cm。以鱼为主的养殖模式,虾的放苗密度是1~2万尾/亩,卵形鲳鲹的放苗密度是1000~2000尾/亩,规格是体长3~6cm;或黄鳍鲷的放苗密度是1200~2000尾/亩,规格是体长2~5cm。
另外,还试验过一种弱肉食性鱼——细鳞鯻鱼,湛江当地俗称沙古头、甘草鱼,这种鱼售价好,规格100~150g/尾的卖 20~30元 /斤,与对虾的生长周期接近,一般一造虾可以生长至规格为100~200g/尾,其对水环境的要求与对虾相近。近年来一些养殖户试验混养十分成功,但缺点是鱼苗人工繁殖未成功,天然捕捞苗难以按需供求,按计划生产;还有就是市场需求较窄,单靠当地鲜活市场,市场需求量少,有时会存在有价没市的情况。一般这种鱼是以虾为主的养殖模式中混养殖,虾的放苗密度是5~8万尾/亩,细鳞鯻鱼的放苗密度是100~300尾/亩,规格是1.2~2.5cm。
杂食性鱼类试验过鲻鱼、罗非鱼、蓝子鱼和金钱鱼。金钱鱼由于养殖周期较长,一般较少混养。鲻鱼和罗非鱼与对虾混养较普遍,尤其是罗非鱼。但鲻鱼和罗非鱼售价较低,投料只能投罗非鱼料或鱼虾混养料,一般是以鱼为主,对虾为辅,罗非鱼鱼苗800~1500尾 /亩,规格为 2~5cm,对虾1~3万尾 /亩;或鲻鱼鱼苗 600~1200尾 /亩,规格体长 2~5cm,对虾 1~3万尾/亩。鲻鱼和罗非鱼也可采用池中心圈养的养殖模式,专门摄食集中于池中央的有机碎屑和对虾残饵,可以提高虾池饵料利用率,净化对虾养殖环境,但缺点是因圈养清理池中其他杂物垃圾麻烦,操作不方便。
蓝子鱼由于售价高(规格80~120g/尾的卖 20~24 元 /市斤 )而广受养殖户青睐。以虾为主的养殖模式,虾的放苗密度是5~8万尾/亩,蓝子鱼的放苗密度是200~500尾/亩,规格是3~6cm。以鱼为主的养殖模式,虾的放苗密度是1~2万尾/亩,蓝子鱼的放苗密度是2000~3000尾/亩,规格是3~6cm。
综合以上,最好的是肉食性鱼类与杂食性鱼类共同和对虾混合养殖较为合理,这样形成生态平衡、优劣互补的养殖模式。具体操作方法是:对虾的放苗密度不变,两种鱼类的密度是上述两种鱼总数的60~70%,在放养南美白对虾虾苗20~35天后,对虾生长至体长3~5cm,摄食较多,此时水色较肥适宜投放鱼苗,鱼苗体长至少是虾体长的两倍。为生产操作方便,尽量将鱼虾收获时间调整一致,一般虾的生长速度较快,鱼的生长速度较慢,最好将一些生长周期相对长,生长速度相对慢的鱼类用专门的池塘进行标粗再投入虾池进行混养。
2.2.2 投放有益活菌制剂
在养殖池塘中投放有益的活菌制剂,使池塘水环境形成有益菌生态系统,有益菌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消毒剂的使用,消毒剂的使用会将水中的有害病毒细菌杀死或减少其数量,但同时也会将有益菌杀死,若池塘中已形成有益菌生态系统就不能消毒了,尤其是有些药物厂家建议15~20天进行一次水体消毒是十分错误的,一般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建立至少要15天,若15~20天消毒一次则什么生态系统都稳定不了,当然好的生态系统也建立不起来。二是不同有益菌种的使用方法,常见的有益活菌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和综合的有益活菌群(俗称EM菌)等。光合细菌由于吸收营养盐使肥水难而不适宜在养殖前期使用;芽孢杆菌可以在消毒24小时后使用,让芽孢自行繁殖,避免消毒药效过而没有及时接入有益菌,而给有害菌抢占水环境生态位;酵母菌注意要使用海洋酵母菌,而不是一般的面包酵母;有益活菌群注意优势种,让其充分发挥效果。
2.2.3 投放水质改良剂
水质改良剂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改良池塘水环境,提高池塘中的溶解氧,降解水中有毒的亚硝酸盐、氨氮,促进对虾生长。养殖中后期下少量(2~5kg/亩)石灰,平衡酸碱度,补充水体钙镁等离子; pH值波动大或水浑浊泡沫多时,施用腐殖酸,这可有效络合水体悬浮有机物及有毒有害物质,平衡酸碱度、稳定优良浮游微藻种群;在养殖后期及天气闷热之时,常使用颗粒型增氧剂,增氧剂沉至水底既可直接补充溶氧最低的底部氧气,又可氧化底质,避免有机质恶化,滋生有害物质。
2.3 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控制病害发生:一是选择优质种苗,放苗前需经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测;二是养殖期间运用鱼虾混合生态综合防控技术,控制病害的发生;三是通过防疫检疫手段,加强养殖病害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
养殖期间严禁使用违禁药物,收获前进行质量监测,保证水产品质量,不携带违禁药物。
3.养殖管理
3.1 投饵管理
虾苗下池后即可投喂饲料,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成活率、残饵量、健康状况、水质环境 、脱壳、用药等情况和生物饵料量来确定。一般每天投3餐,即早午晚三个时间点。在养殖前期(1~50天)60~80分钟食完,中后期40~60分钟食完,鱼虾混养食料时间一般比单养虾时间稍长。注重观察缯网食料,每口池塘至少放置两个缯网料台观察,缯网饲料量是其他地方的3~5倍。投料以虾料为主,放鱼后视情况可以适当投些膨化浮水鱼料。
3.2 日常管理
(1)每天至少巡塘三次,注意观察鱼虾生长情况、水质变化情况、机械运转情况及其他保证养殖正常进行的环节。
(2)定期监测记录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水温及浮游生物等水环境指标,pH、溶解氧和水温可在线监测。
(3)养殖过程实施规范管理,对生产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水质因子、生长速度、投饵量、用药情况、发病情况等。